黄新原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黄新原 
部队: 炮2师   
部门: 4团高机连 
职别: 报话员 
电邮: xinyuan119@sohu.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回到娘家了,向战友们致敬! 
所有篇目(共109篇)
 

这是对 黄新原 个人博客主页第 30121 次访问

 

标题:

我看到一个真正的老鬼子(视频) 

发表时间:

2012-9-17 11:59:23 

更新时间: 

2012-9-28 11:33:42  更新者: 张元淮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保钓  

我看到一个真正的老鬼子(视频)

 黄新原

 

那是2008年暑假,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我偶然拍到了这段视频。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9-17 11:59:23| 阅读 3161
评论 (15)
 

标题:

心牵钓鱼岛(诗一首) 

发表时间:

2012-9-14 23:32:20 

更新时间: 

2012-9-21 8:38:54  更新者: 张振福

关键词:

战友 诗词 保钓  

心牵钓鱼岛(诗一首)

黄新原

 

一时东海起风云,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9-14 23:32:20| 阅读 5446
评论 (25)
 

标题:

对“老大哥”的记忆 

发表时间:

2012-9-9 21:30:15 

更新时间: 

2012-9-21 16:18:25  更新者: 陈子才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对“老大哥”的记忆

黄新原

 

8月初,闫瑞敏发表了一篇《俄罗斯新圣女公墓》的博文。里面的图片让我激动不已,勾起一段段“苏联情结”,激活了“收藏夹”里关于“老大哥”的记忆 ——

四五岁时不懂事,经常扯着脖子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接下来又喊:苏联老大哥,坐着小卧车,苏联老大嫂,穿着大皮袄……”

应该说,苏联二字,贯穿在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平时不开火,总是和大人一起到食堂吃饭,而吃饭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大圆桌上,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大人和他们的孩子总是那几个。在我旁边总坐着个性格温和的叔叔,是个麻子,很难看,总是逗我,常问:达瓦力士(同志”——俄语译音),你妈妈怎么不来?父亲有一次当着他的面告诉我:王叔叔是从苏联回来的,还见过斯大林呢。就这一句话,我当时惊愕的感觉直到现在还没有忘记。一下子,他那张脸也不麻了,他变得和我脑子里的苏联英雄一样高大。那时的国庆节,大人们几乎年年都去天安门观礼,在上车的地方我看见他,不知是不是精神作用,我看他那身军装都和别人不一样,很软很细,既不是布的,也不是呢子的,也不是柞蚕丝的,更像绸子的。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左右,学校出了一个作文题:给苏联小朋友写一封信。这件事过去不久,学校忽然宣布选了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真的给苏联小朋友写一封信,由学校负责寄出。当时我们谁也没拿这当回事。但没想到,过了一阵子,学校忽然召开大队会,宣布有一个苏联小朋友来信了,并点名是寄给当时五年级一个女同学的,她是个大队委。当时的细节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觉得那无异于天外飞鸿,那信是怎么寄来的呢?那肯定像电影《风筝》(1958年中法全拍)里那样,是绑在风筝上飘过来的吧。

小时候,对苏联最感性的东西莫过于书和电影。当然直到60年代初我们懂得人事、能看字书之前,还是小人书和电影最能入心入脑。那时印象最深的一本苏联小人书是《柯楚别依》(那本书很厚);最爱看的电影是《夏伯阳》。里面说的都是骑马挥刀的英雄,最后都死了。尤其是柯楚别依,死得很惨,记得不是死在战场上,究竟怎么死的,好像当时就有点看不懂。这样的作品不光我,同龄的男孩子都记得极清楚。电影记得还有《海军上将乌沙阔夫》、《真正的人》、《战斗的童年》、《乌里扬诺夫一家》、《侦察员的功勋》……其中《侦察员的功勋》有一个情节:那个侦察员和一个女地下工作者接头时遇上敌人,突然假装恋人亲嘴,让我很好奇。

 再大一点,学会看字书后,除了《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之类打仗的中国小说之外,如果你还想看外国小说的话,首选的就是一批苏联小说。记得其中就有一本苏联反特小说《红色保险箱》,那是本很薄的书。那时候没听说过福尔摩斯,觉得《红色保险箱》就是破案故事的极致。有些苏联小说都是早就看了电影或者小人书之后,再重温原著。比如小时候看过小人书《队旗》,记住了一个断了腿后又重上蓝天的飞行员,到大一点了,把原著《真正的人》找来看,要比小人书过瘾多了。再如小人书《丹娘》里,丹娘理了一个男孩子的短发,被德国鬼子捆着,在寒风中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裙子,英勇就义。后来看了《卓娅和舒拉》,知道了卓娅就是丹娘。可以说,苏联小说一直陪伴着这些孩子成长,无时不被老师、父母和整个社会提醒,要向苏联英雄学习。孩子们知道:以前的苏联英雄和后来的苏修是两码事。

 “文革期间,几乎中国的所有小说都成了毒草,却没什么人批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也并不明令禁止阅读。记得1969年我在昆明,就已经在电影院看到了卖票上演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到70年初,就已经能看到内部上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攻克柏林》。可以说,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化从小就影响着这群孩子,甚至苏联文化和中国文化掺和在一起,就像列巴(面包)和馒头一样,被他们捏成一团咽下去,营养着他们的思想。直到文革前,中国虽然批苏修,从《一评》(《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到《九评》,但苏联的文艺作品除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之外,似乎没有集中批判过别的什么。文革中,上了初中的我们一群浑小子闯进一位正被批斗的、曾在驻苏某机构工作过的老头儿家中,看到桌上摆着一部《静静的顿河》,就像发现了重大敌情,赶紧向青少年办公室(是为防止子弟们没人管,调皮出问题成立的专门机构)汇报。结果这部书不知道为什么转眼间找不到了,这又成了新敌情。事隔几天后,和我一起去抄家的一个狐朋狗友偷偷告诉我,书让他趁乱给藏起来了,问我想不想看,我答应保密,于是一部几乎崭新的《静静的顿河》就到了我的手里,我还记得上册扉页上有一个俄文签名,不知啥意思,但这部书里的苏联气息却让我那么熟悉和亲切。也是在文革中,我们撬了图书馆,从里面偷出的书里有一本让我对苏联的好感陡然增加,那就是柯切托夫的《叶尔绍夫兄弟》,这是1958年出版的一批苏联小说中的一部。书中让人感到苏联真是个好地方,那里有那么蓝的天空和那么好的工人,生活那么多姿多彩,高级干部的女儿廖丽亚嫁给了工人季米特里,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她对丈夫不爱孩子的愤怒那么可笑。还有阿尔莲采夫那个阴险的坏蛋。后来才知道,60年代这本书曾被我国捧为反修小说,广泛推荐阅读。还曾被改编为话剧,但我却无缘一睹。

 应该说,对苏联,好像除了侵略珍宝岛之外,没有什么事情能对它有仇恨的感觉。小时候疯狂向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用的转盘机枪,那小得像玩具似的、电影《长空比翼》里张雷驾驶的5”飞机,不都是苏联的吗?把这种感觉和几个发小儿交流,一个当年感情很细腻的女孩(现在是结过两次婚的两个孩子的妈妈)说得有点玄乎,但好像有道理:那是因为你爱你的童年,或者说你的童年很幸福,这幸福的童年中,苏联的事儿就像那时你吃的蛋糕和苹果一样,想起来是甜的。不管怎么说,长到现在60岁了,苏联的事儿一直在关心着。甚至中国驻苏的历届大使我们在一块聊天一凑就凑齐:王稼祥、张闻天、刘晓、潘自力、刘新权、王幼平、杨守正……

 苏联的影子,那时在中国无处不在。5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关于苏联的记忆。1953年出生的朋友姬民当时在新疆上幼儿园,他记得幼儿园里就有苏联小朋友。他们也会说中国话,和中国小朋友吃一样的饭,用一样的小毛巾。只是他们胆子很大,幼儿园外面经常有一只大狗,中国小朋友们都怕它,但苏联小朋友就不怕,那只狗对黄头发的孩子都很友好。1951年出生的朋友高娅记得,那是个六一儿童节,她们去给参加庆祝会的苏联专家戴红领巾。回来后互相比谁戴红领巾的苏联专家更帅,结果让高娅戴红领巾的是个秃头,她难过得直哭。

到了60年代,让大人们给吵的,孩子们脑子里开始知道赫鲁晓夫是坏蛋,外号赫秃子。但对斯大林的崇拜,孩子们丝毫不减。不仅孩子不减,大人们也不减,看电影《攻克柏林》,斯大林种树的形象一出现,无论大人孩子,满场都是掌声。

 记得60年代初,一次学校请来吴运铎作报告。校长说: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同志作报告,同学们鼓掌欢迎!大家立刻使劲鼓掌。一位同学过后说,吴运铎和保尔长得真像,也那么瘦。于是争论起吴运铎和保尔谁更棒。有人说是吴运铎,因为他能制造枪炮,并且多次受伤,还被炸瞎了一只眼;有人说是保尔,因为他也多次受伤,而且瞎了两只眼,还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人说吴运铎也写了《把一切献给党》。最后有人说,保尔的伤比吴运铎重,他最后都牺牲了,但吴运铎还活着;一位男同学似乎要挺身保卫保尔的样子,争辩说,保尔没牺牲,反正书里他没牺牲!

 由于从小的熏染,对苏联文化也有一种自然的亲和。苏联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人物都很熟悉,聚在一起一聊,就可以说出一大串。越早期的记得越清楚,像苏共前期的一些高级人物莫洛托夫、古比雪夫、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加里宁、米高扬、日丹诺夫、马林科夫、苏斯洛夫、布尔加宁等;部队的孩子,对苏联元帅记得也清楚,像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这些人不少都在50年代来过中国,像伏罗希洛夫1956年访华,新闻报导中就亲切地称他为伏老;至于文学家,孩子们通常会把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混在一起,互相借书时,问是哪国的,回答一并是苏联的,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高尔基。文革末期,我和好友老刘同住一个宿舍,闲来他就朗诵普希金的散文《射击》、《驿站长》,他忘情地朗诵,我躺在床上听得入迷,感觉温暖而激动,还生怕走廊上有人偷听,那年月,这很犯忌。他是个苏俄文学迷,把果戈理的《外套》、契诃夫的《渴睡》介绍给我,我已经多年不读小说了,但《外套》里那个可怜的小公务员,和《渴睡》里那个劳困过度的小女孩,还记得非常清楚。

 “文革中的1972年,不知承蒙哪位领导人开恩,在最的上海,竟出版了一批内部发行的苏联小说,包括《你到底要什么》、《落角》、《多雪的冬天》、《人世间》等。我还记得那是由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读着那些苏联味十足的小说,里面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为那已经不是自己最熟悉的战争小说,已经没有了德国鬼子。那批小说我是一气读完。那时的记性就已经不如童年好了,这一堆书里我只记住了两个情节,还忘了是出自哪本书的,一个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的屁股真漂亮。这让“开蒙”很晚的我大为惊异:屁股还有漂亮的?什么样的屁股才算漂亮?还有一个情节很富于哲理,书中一个人说:如果你进了电影院,发现只有一个座位,你会很安心很舒适地座下,如果有很多空位子,你会觉得哪个也不舒服,总想挪动。

而当我读到与那些小说前后脚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看到扉面上朱可夫满胸勋章、勋表,坚毅的眼神和嘴角时,充满心间的只有景仰。

 一种文化一旦沁入了孩子的精神,就会像他从小在国外学了那国的语言,是无法用命令删除的,他混杂着童年的生活和记忆,囫囵吞枣地吃进肚里,糊里糊涂地被消化吸收,融入血液中,变成了一种像是记忆又高于记忆的东西,伴随着你。就像那首这代人谁都知道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你说它有多好听,并不见得,但它成了一种符号,嵌在身上,只要一听到,就会捎带出很多歌以外的东西。

 新中国,那一代孩子,风云际会,巧遇了一个外国政治、科技和文化那样集中深刻影响中国的年代。不可避免,它也于无形中影响了这一代人的理想、性格、文化取向,甚至思想感情。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那一时代的苏联人。东欧剧变后,苏联解体,经济受到孕育新生的剧痛。开放了的中国人,带着二锅头和皮夹克乘机到俄罗斯去淘金,最开始去的中国人,在俄罗斯受到的礼遇,据过来人讲,非常感人,中年以上的俄罗斯人,会发自内心地向你大谈当年的中苏友好,因为那时的苏联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印象也非常好。当年苏联姑娘对中国小伙子的追求很疯狂,她们说,中国小伙子温文尔雅,不酗酒,不闹事,而且很聪明。但后来有些黑心的中国人尽拿假货蒙人家,中国人的形象受到扭曲,人家的这种美好感情似乎也被冲淡了。

 

 (五十年代苏联宣传画)

(五十年代苏联宣传画)

(五十年代苏联宣传画)

(五十年代苏联宣传画)

(五十年代苏联宣传画)

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夜景

周总理赠送苏联专家的纪念章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0&fr=ala0&sf=1&fmq=1347198784125_R&pv=&ic=0&nc=1&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

%D6%D0%CB%D5%D3%D1%BA%C3%D0%FB%B4%AB%BB%AD#pn=203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9-9 21:30:15| 阅读 4906
评论 (15)
 

标题:

聚会时聊到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12-9-6 23:31:24 

更新时间: 

2012-9-21 19:58:04  更新者: 胡胜华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聚会时聊到的故事

 

黄新原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9-6 23:31:24| 阅读 3531
评论 (14)
 

标题:

几张老照片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12-9-1 20:04:45 

更新时间: 

2022-10-26 10:28:04  更新者: 张克志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几张老照片的故事

 

黄 新 原

 

     也许是“文革”被耽误了学业,就象老饿肚子的人看见什么都想吃一样,我打小就“坐”下一个毛病,只要看见带字带画的旧纸头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这就又有了我以后的一个爱好:爱淘破纸、买破纸、存破纸。

    80年代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家附近一条河的两岸,悄然出现了许多收废纸的窝棚。收废品的三轮车把从北京九城收来的废纸卖到这里,再从这里运往外地的造纸厂。这可成全了我,一有时间,我就徜徉在这些窝棚里和来来往往的三轮车之间。

    大约是90年代中期的一个星期天,我照例来到这块“福地”巡幸。在一辆卸完货的三轮车上,一只孤零零的牛皮纸破信封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信封上款是:“西总布胡同51号”,下款红字印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外加手写“唐棣华寄”4个字。收信人:黎莉莉。

    黎莉莉我知道,著名电影演员。我党隐蔽战线的先驱钱壮飞的女儿。三四十年代主演过《大路》、《艺海风光》等。唐棣华这个名字似乎也在哪儿见过,但一时记不起了。打开信封,先掉出来的是两张名片,一张欧阳山尊,一张沙博理。一个是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一个是著名翻译家、入了中国籍的外国老朋友。欧阳山尊的名片上还分三行竖文写着“问候  莉莉、中信  好(艾中信,黎莉莉爱人,中央美院教授)!”显然是欧阳的亲笔。信只几行,是关于裱画的事,末尾一句:“翰笙可能日内出院,请勿念。”我一下想起,唐棣华正是“文革”中“四条汉子”之一的阳翰笙的夫人。

   信说起来并没有太多文物价值,但一纸连着数位名人,我不禁来了兴致。问那位三轮车主把一整车废纸都卖到哪儿去了。车主操着河南口音说:“纸找不回来了,刚过完磅,人家运废纸的大卡车就来了,都运走了。”我遗憾地“啊”了一声,打量一眼这位憨厚的小伙子,刚要走,他却叫住了我,从前车筐里拿出一摞照片,问:“这你要吗?”最上面的是张郭沫若、茅盾和周扬的合影。坦率讲,当时我一眼认出的只是郭沫若,再认,才想起是茅盾和周扬。我问:“多少钱?”小伙子没把这东西当回事,所以显得很大方,说:“老朋友了,要钱不合适。可大热的天……”他一笑,指指路旁的小卖部。我明白了,急忙进去买了两瓶冰镇啤酒塞给他,他也满意地把照片递给了我。

    回家再看,周扬身上被用钢笔画了一个“×”,写了“周洋”二字,这是“文革”特有的痕迹,名字也写错了。我把第四届文代会的画册翻出来一对照,那上面的周扬,已经老多了。

端详着这张照片,我生出了很多问题。郭、茅二人都是朴素的布料干部服,周扬的衣裳和发型简直就像个学生。是什么时候、什么机缘让他们聚到一起合了这张影呢?直觉告诉我,这也许是在解放初期哪次文艺界的大会期间照的,比如19497月的第一次文代会和1953年9月的第二次文代会,两届主席团主席都是郭沫若,副主席也都是茅盾和周扬。

果然,查阅资料,发现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有一张毛泽东和周扬的合影,周扬穿的正是这件衣服。

周扬,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是建国后17年文艺方针路线的重要执行者。由于这条左的路线,很多“右”的和“极右”的文化人,都曾被他驾驶的那辆文艺“开路车”残酷辗压。“文革”中他被冲击得很厉害,这种冲击使他在对毛泽东的崇拜和严峻现实之间作了痛苦的思想挣扎。“文革”结束后,他诚恳地去向那些他曾整过的人道歉,有的甚至多次上门。一位朋友是专门研究周扬的专家,曾跟我讲过不少这方面的事情,让我很是感慨。“文革”中我第一次读他翻译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为他译笔的流畅细腻精准深深折服。

一摞照片里再翻,又发现了一张三人合影:田汉、洪深、郑君里。这都是现当代中国文艺天空中几乎最亮的“星”。地点是颐和园无疑,因为昆明湖畔的石栏我太熟悉了;三个人穿得都很一般,虽然郑君里是西服领带,但也并不是海派笔挺的那种。这不用说也应是和郭茅周那一张同期的雅集合影。

说到第一次文代会,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按经典的说法: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大会师。这次大会甚至比第一次政协会议还早一个多月。

顺带还想到一个掌故,这之后有一次和朋友去现代文学馆,发现有一张照片,也是这三个人,也是这个背景,但并不是同一张底片下的照片。而图片说明却写错了,把郑君里标成了高长虹(现代作家,因与鲁迅打笔仗而出名),过后我给文学馆打过电话,也不知他们后来怎么处理的。

左:周扬、茅盾、郭沫若(自藏)

此图片转自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图册。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

左:郑君里、洪深、田汉(自藏)

 此图片转自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图册。左起:阳翰笙、夏衍、周扬。“文革”中批判的“四条汉子”独缺田汉。他于1968年12月病死狱中。

这摞照片中发现的黎丽丽照片

还发现了白杨和舒绣文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9-1 20:04:45| 阅读 7829
评论 (18)
 
   

共 109  篇,第13/22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5-22 19:36:19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