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郭铭儒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郭铭儒 
部队: 空24师  师政治部 
部门: 独立大队 
职别: 机械员、机械师、宣传干事 
电邮: 8783377@163.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战友是梦,睡也思念;战友是魂,嵌入心田;战友是金,沉沉甸甸;战友是缘,一世相牵;战友是路,越走越宽;战友是福,吉祥无边! 
所有篇目(共38篇)
 

这是对 郭铭儒 个人博客主页第 16398 次访问

 

标题:

精神永存,创新担当——空军航空兵第24师独立大队首届复退军人创业经验交流会综述 

发表时间:

2016-5-19 17:24:03 

更新时间: 

2016-5-19 17:24:03 

关键词:

  
本文是微信文章,点击下面的标题阅看,可以在底部评论栏中发表评论。

精神永存,创新担当——空军航空兵第24师独立大队首届复退军人创业经验交流会综述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5-19 17:24:03| 阅读 1352
评论 (0)
 

标题:

半日千里到邛崃 

发表时间:

2015-10-11 9:32:54 

更新时间: 

2015-10-15 5:33:13  更新者: 郭铭儒

关键词:

华戎新闻  

半日千里到邛崃
      题记: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我上午10点多钟在三门峡告别楚师长,登上了前往西安的高铁,先在西安北换乘直达咸阳机场的大巴,又换乘飞机到达成都双流机场落地,由于机场没有直达邛崃的车,我只能乘公交先到新津,再转公交到邛崃,先后五上五下换乘交通工具,然而,长途奔波1100公里,仅仅用了6个小时。祖国的交通真可谓:半日千里了。

朝辞三门峡,
午喝咸阳汤,
双流新津过,
夜宿邛崃床。

2015.09.21晚于邛崃龙腾大酒店925室,有感而发。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0-11 9:32:54| 阅读 1883
评论 (2)
 

标题:

情注“原乡”全是爱 ----看李伟坤影展有感 

发表时间:

2015-10-8 2:54:26 

更新时间: 

2015-10-10 2:50:32  更新者: 郭铭儒

关键词:

华戎新闻  


 
 
 
 
 
 
 
 
情注“原乡”全是爱
            ----看李伟坤影展有感

 
 
 
 
       
 
 
 
 
 
 
 
 
 
       驻足李伟坤摄影作品展的大幅宣传画前,你会被这浓浓的乡村气息所打动,唤醒你久违了的山乡情结,恨不能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原乡去,看看你的父老乡亲,呼吸一下清新的山乡空气,然后,对着空旷的山野大声喊出:"我回来了......"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李伟坤摄影作品给你的震撼力。




 
 
 
 
 
 
 
 
 

 
 
 
 
 
 
 
 
 
 
 
 
 
 
           1.他本就是“原乡人
      李伟坤,祖籍广东揭阳  ,1951年 7月,出生在江西定南,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定南农村当了两年农民。在那一段时间里,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与山乡的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后来他的生活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经历了很多的事,但是,他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在都市还是在海边,他都时时刻刻关注着农村,关注着农民,关注着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他经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中间去,拍他们生活的状态,拍他们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有关“原乡人”的主题展览。
      走进影展大厅,挨个浏览60幅摄影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幅作品都象施了魔法,吸引着你的眼球,不忍离去。
      你看,这一幅是2009年10月9日在广东潮州铺浦村拍的,那一幅是2012年2月14日在云南弥勒红万村拍的,还有这一幅是2009年10月6日在广西那坡桂合屯拍的,还有这一幅是2004年5月4日在贵州台江偏寨村拍的,还有山西汾阳杏花村拍的,还有在陕西米旨印斗乡拍的,等等等等,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的原生态,都含着那么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那么的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这一切的一切,绝不仅仅是用光和选择角度的结果,而更出于阿坤对原乡对农民充满了感情、感悟和感怀的表达,这就是阿坤“原乡人”的成功所在。
 
 

 
 
 
 
 
 
 
 
 
 
 
 
2004年5月4日摄于贵州台江偏寨村

 
 
 
 
 
 
 
 
 
 
 
 
 
2010年10月9日摄于山西米脂印斗乡
 

 
 
 
 
 
 
 
 
 
 
 
 
 
 
 
 
 
 
 
 
 
 
 
 
 
 
2009年10月9日摄于贵州六盘水干塘村

 
 
 
 
 
 
 
 
 
 
 
 
 
2012年2月24日摄于云南弥勒红万村

 
           2.进入拍摄就入迷
    阿坤拍片子,一旦进入拍摄,就入迷。这是了解他的战友和同事都知道的。
      下面,是1988年12月我在山西大同写的一篇关于阿坤的通讯,其中有一段,实录如下:
      不了解内情的人总以为照相是项轻松的工作。会场上出头露面,快门一按,就能上报扬名,我过去也曾有过这种想法。然而,跟着阿坤跑了几趟龙套,身受其苦,方知个中烦恼。为了抓到一个逼真的镜头,起五更睡半夜不说,冒寒风顶烈日也不说,有时简直让人吃不消。可是,他却越折腾越起劲,比演员进入角色还动情。听听他妻子的一番苦衷吧:
      “跟上他倒大霉了。别人星期天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我们却总是娘俩冷冷清清。他给别人照了那么多的相,却没给我们娘俩照过一张象样的。”接着,她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下了一场大雪,我们让他给拍几张雪景,他满口答应,带着我们上了公园。可是,公园里滑冰场上的热闹劲很快就把他吸引住了。他对我们说,“去去就来。”说完就一头钻进滑冰场。我们娘俩在岸上冻了两个多小时,眼看他在里面怎么叫也叫不应。他早把我们忘掉了。孩子的手也被冻肿了,我们赶紧返回了家,打那以后,孩子的手年年犯冻疮。“我们再也不敢跟他出去了”。






           
 
 
 
 
 
 
 
 
 
 
 
 
 
 
 
 
 
 
 
 
 
    
 
    3.细微之处见真情  
     阿坤是个非常注重拍摄细节的人。为了拍摄一个镜头,有时候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干活的。
 
      我跟阿坤认识的比较早,那是1986年春节前夕,当时我们都是驻华北地区空军部队的一员,他在军政治部当专职摄影干事,我在一个航空兵师当兼职新闻干事,为了配合军属部队召开的“双先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他深入到各个部队给参会代表拍“光荣榜”,同时向首都各大媒体报道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他来到我们师采访,那时,我一点也不懂摄影,只是注意配合他的工作,没想到他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都要采访,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事迹,给出特定的表现形式,再把他们的故事用图片形式展示出来。我和两名业余报道员一直陪着他,从河北张家口到北京延庆县,从机场到宿舍,从教室到训练场,从市里到山里,他把每一个先进典型的工作、训练、生活都要拍摄一遍。
      记忆最深的是那个冬天最冷的时候,刚刚下过雪,他要上八达岭的山洞前,拍一组代表们乘着火车进京的镜头,那天,要了一部北京吉普,我们一大早就起床,开车到达八达岭,蹲在山坡上等待从包头开过来的一列火车,那时候一个上午只有那一列绿皮客车,他选择了一个最容易表现列车出山洞的位置,可那个位置在悬崖上,我们都为他揪着心,可他却很不在乎的样子,掐着表等待列车通过的一霎那。那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了。但事后想起来,仍然为他不顾一切的冒险拍摄捏着一把汗,而他却谈笑风生,好象没那么一回事一样。
      还有一次,那是一个春天,黄河上的河水融化,冰水涌到包头地段时遇到了寒流,激起一道高高的冰凌,好似一道冰坝堵塞了河道。上游冰水猛涨,威胁着包头一带几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部队决定派飞机前往投弹,炸开冰坝,疏通河道。阿坤获悉后,连夜赶赴现场。为了抢拍一组真实的镜头,跑到轰炸的安全临界点。假若炸弹稍偏,就有生命危险。他却全然不顾。终于拍下一组珍贵的现场镜头。
      阿坤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他的探索。
 
 
 
 
 
 
 
 
 
 

 




   
 
 
 
 
 
 
 
 
 
 
 
 
     
 
 4.图片是他的命根子
    如果你与阿坤一起拍过片子,你就会发现:
      如果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的相机总是揣在自己的怀里用棉衣捂着的;
      如果是下雨天拍摄,没有遮雨具他的相机是不会被拿出来的;
      如果拍摄一天回到房间,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块专用的绒布来擦试他的爱物,那个专注的劲头就象战士擦枪的时候;
      ......
      所以,有战友们跟他开玩笑说,相机是阿坤的最爱,一点也不过份。 相机与阿坤的关系,就象钢枪与战士的关系。战士爱护钢枪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阿坤爱护相机也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
      那是他转业到珠海特区报当记者以后发生的一件事。
      阿坤为了拍摄一幅太阳落山时的广州景观,先后多次登上凤凰山顶等待太阳落山时的那一瞬间,但,一次次拍摄都不理想。
      这是一个冬天的周末,阿坤又一个人来到凤凰山顶等待日落,这天日落的景色确实很美,天边一抹彩霞,半个太阳似落非落,把天、地、人溶为一体了,映成一片彤红。阿坤看着这个场景,如痴如醉,连续按动快门,拍下一组难得的镜头。
      可是,冬天日落之后,很快就天黑下来了。阿坤正要收起相机准备下山,突然来了三个年轻人,堵住他的去路,要他留下相机和财物。阿坤看看周围,已无别的人影了。阿坤迅速转动脑筋,寻找对付这三个家伙的办法:如果打起来,以一对三,肯定不是上策;那么,要想躲过这一劫,只能靠智斗。于是,阿坤很沉着地对三个年轻人说:“我们来谈谈吧”;
    “有什么好谈的?!赶紧把你手里的东西放下,滚下山去!不然......“
      一个长的大块头样子的家伙声色恁冉地训斥着阿坤;
      阿坤没被吓住。他继续着自己的思路:“谈谈嘛。你们还这么年轻,是不是回家没车费了?”
      “有没有车费,跟你有什么关系?快,放下东西,走!”大块头仍然催促阿坤快走。
      “如果没有车费了,我可以帮你们,但这个东西,如果你们拿走了,你们连广州也离不开就会被发现的......”阿坤的这一句声音并不高,但却把三个年轻人的视线一下子全吸引过来了。
      “这个东西你们肯定没见过。”阿坤继续说道“它是在公安局备了案的,它一旦失窃,公安局能自动跟踪它......”
     “啊--”,长的象麻杆一样身子的一个年轻人,失声叫起来;
       阿坤看看有门,继续同他们智斗:“天已经黑了,一会儿巡山的人就过来了,给你们点车费赶紧走吧......”阿坤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叠钞票来,“大快头”一把抢过去,“呼”的一下子,三个年轻人说走就都走了。
      看的三个年轻人都消失好一阵子了,阿坤才回过神来,他发现自己浑身是汗,把内衣都浸湿了。
      若干年后说起这件事来,他深有感触地说:其实,相机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几幅图片,实在舍不得丢了它们。
 






 
 
 
 
 
 
 
 
 
 
 
 
 
  
 
 
 
 
 
 
 
 
 
 
 
 
 
    
 
    5.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够抓拍到现场新闻,即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是衡量一个记者职业能力的一把尺子。阿坤在他当摄影干事的时候,就曾成功地抓拍过一组非常好的现场新闻镜头。
      那是1981年的9月27日下午,阿坤到大同公园抓拍生活镜头。突然,一个8岁儿童失足落入水中,在场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纷纷跳入水中救援。阿坤听到呼救,急忙向前跑去,当他到达岸边时,小孩已被托起,正朝岸边游来,危险正在脱离。他再下去已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而眼前的这幅生动的"军民救生图“又十分感人。于是,他迅速打开相机,拨动快门。这激动人心的一瞬间,被他摄下了。不久就被《山西日报》刊出。后来,《人民日报》的编辑看到这幅图片十分喜欢,专门打电话给《山西日报》社,让把原作送过去。阿坤接到通知后,连夜加工,第二天就到达北京。198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大幅刊出。顿时,在首都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关于现场抓拍新闻图片的舆论,在中国的大地上就从这组照片兴起。
      后来,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张庭发将军看到这副照片后,大加赞赏,让秘书专门打电话了解情况,予以表扬。
 

 

 




 
        6.“原乡人”只是他收获的一部分
      这次”原乡人“主题展,收集了阿坤2003年以来的60幅作品。其实,这只是他这些年来拍摄收获中的很少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他从事摄影30多年,先后有1000多幅作品在全国影展、国际影展和各项比赛中获奖入选,他的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法国、乌克兰等国和香港、澳门地区展出。
      其中,《黑衣壮印象》获国际摄联黑白摄影双年展览银牌奖、中国第10届国际摄影展览铜牌奖;
     《共鸣的山寨》获第15届奥地利超级巡回展国际摄联(FIAP)金牌奖和黑白组铜牌奖;
      《空间》获中国第11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
      《负重》获香港第37届国际摄影沙龙彩色组金牌奖;
      《母爱》获香港第40届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 ;
      《洪水中的安全島》获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上海第六届国际展览铜牌奖;
      《草原之夜》获上海首届国际影展二等金杯奖、第五届中南六省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等。
      他还在第10届亚特兰大摄影节《黑衣壮印象》举办专题展览;第3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十人摄影联展,首届大理国际影会《黑衣壮》主题展览;《圈外》在平遥、都匀国际摄影节举办了专题展览。
      他还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开拓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磬优秀会员”,广东省摄影艺术朝阳奖,广东省第6届鲁迅文艺奖——摄影奖,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跨世纪之星艺术展演”,2004珠海文化年度人物,中摄协成立50年 “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担任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澳门国际摄影展览等评委。
      为了表彰李伟坤为兵服务的卓绝成绩,1985年年终,空军某军政治部为他荣记二等功一次;
      李伟坤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主任记者。
      阿坤,还是我们的阿坤!
      阿坤,还是当年那个阿坤!
 
 
 
 
 
 
 

 






      
 
 
 
 
 
 
 
 
 
 
 
 
 
 
 
 
 
 
 
 
阿坤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原乡”
  阿坤的艺术在“原乡”绽放光彩


 
 
 
 
 
 
附:阿坤的邀请函
  邀请函   
铭儒老弟及各位战友:
    《原乡人》李伟坤作品展定于十月十一日下午三点在中国摄影画廊举行,诚邀您拨冗出席。
                                  
                           李伟坤恭请

    中国摄影画廊地址:广安门内乐凯大厦二楼(菜百西北200米,地铁七号线广安门内站A口出).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0-8 2:54:26| 阅读 2374
评论 (2)
 

标题:

又见俺村铁姑娘 

发表时间:

2015-10-2 3:57:58 

更新时间: 

2015-10-6 13:37:44  更新者: 郭铭儒

关键词:

华戎新闻  

又见俺村铁姑娘

        2015年9月12日,是个星期六,我应邀参加了当年在我们村里的下乡知青、铁姑娘、女民兵排长张永霞和她的同学们的聚会。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0-2 3:57:58| 阅读 1915
评论 (4)
 

标题:

写给天堂路上的王云杰 

发表时间:

2015-10-2 2:58:34 

更新时间: 

2015-10-7 20:13:18  更新者: 郭铭儒

关键词:

华戎新闻  

写给天堂路上的王云杰
 
----谨以此文悼念我们敬爱的老政委王云杰将军

      你真的走了?
      我的老主任、老政委, 老首长;
      你就这样走了?
      我的老邻居、老同志大哥
      你说走就走了?
      你走的很突然、很隆重、很安详......
      ......
 
 
2012年王云杰政委在还没有起用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前与老部下合影   
 
           一、
      2015年9月19日上午11时42分,战友满吉在微信群中“沉痛发布:我一生中最尊敬的首长、长者王云杰政委昨天夜间逝世。”这一噩耗使整个微信群顿时象炸了锅......
       ”不会吧?“
       ”真的吗?“
       ”什么病呀?"
       ”他年龄不大呀......“
        ......
        多数微友是你的老部下,他们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发自内心地不想让你走啊!
        我是12时37分发现这条微文的,马上点住满吉的名字发过去“愿王政委安息,一路走好。请问追悼会什么时候?“也许满吉早就离开微信干别的事去了,我等了许久没有回音......
        而我却陷入沉思之中......
        仔细算来,认识你已经有27个年头了。
        那是1986年的夏天,当时我在军宣传处当新闻干事,一天下午我正在边防连队采访,接到机关战友打来内线电话说“政治部来了一位新主任,是刘玉堤司令亲自带了一架直升机送过来的,直升机直接落在了军部礼堂前的广场上,降落的时候引得周边市民驻足观看,因为在这之前,整个大同市区从来没有直接落过直升机。”接完电话我就想,看来这个新主任一定很有来头。
        当我从边防回到机关的时候,正赶上部务会,散会的时候,你直接点名“铭儒,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楞了一下,很快反映过来了,边答着“到!”边随着你走到了你的办公室。
        其实,你的办公室与我的办公室之间就隔着两个门三堵墙。当然,你的办公室是将军办公室,而我的办公室则是宣传处干事们使用的大办公室。但那个时候的区别,除了人和桌子的数量有区别之外其它没什么大的区别,都是四白落地,都是裸露的暖气管道和暖气包,连空调也没有。所以,我说你是“我的老邻居”。
        “怎么样?这次下去有什么收获呀?”来到你的办公室后,你边入座边问;
        我正要立正回答你的问话,你却边示意我坐下,边打开香烟盒拿出仅剩的一支,放在桌面上,把空烟盒捏扁了,扔到废纸篓里,紧接着你又拉开抽屉,拿出一整条掰开,随手就给我扔过两包来,
,嘴里说着“抽吧”。我迅速扫了一眼,那是两包带过虑嘴的玉溪香烟,而这时候的我,刚刚从“不带嘴的官厅”中解放出来,开始抽上“带嘴的山海关”。
        这一连串让我受宠若惊的“称呼+给烟”,让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怎么办才好,我楞在那里坐不下去,又站不起来,真的有点傻了。
        “这样吧,你准备一下,下午我们一起去xx团去,准备宣传边防五连......"你没等我回答上边的问题就布置完了下午的任务,我马上领会了,”看来前边的问话,只是个铺垫并不需要回答,今天叫我来的真正目的是布置下午的工作。
        我马上起立答“是!”敬礼,转身,离开了你的办公室。
        从那以后,整整27年了,只有在介绍我身份时或者非常正规的场合,你才叫我的全名或者职务 ,非正规场合,你从来只叫我“铭儒”;
        你的香烟,有时两包,有时半条,我究竟抽了你的多少,实在想不起来了;
        久而久之,在我的心目中,你就是一位慈眉善目关心我的老大哥。

 2014年9月4日王政委在我公司基地考察我们制做的飞机教具
 
                  二、
        你虽然走了,但我不会忘记:
        那一年,在你的亲自领导和督促下,我们把边防雷达五连成功地宣传出去,成为一个在全军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首都各大媒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等,纷纷派记者前往五连采访,空军报还派出了善长写长篇通讯的副社长刘新权亲自前往采访。一时间,五连的先进事迹不仅在空军报连续五期整版连版报道,而且在首都各媒体形成一个报道焦点。年底,空军党委授予边防雷达五连“艰苦创业模范连”光荣称号。
        正是在你的领导下,我们宣传处连续三年,被空军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奖旗,本人的见报稿子年年稳定在近百篇,而且先后编辑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梦的回想曲》,与国丙合编了通讯报告文学集《横戈北天门》,与家才合编了通讯报告文学集《足迹》,本人连续六年获得空军新闻报道一等奖,并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更可引以为自豪的是:军所属部队成长起一批新闻报道骨干来,直到现在,有些同志还活跃在媒体岗位上。
        然而,由于当时全军都在贯彻邓XX“军队要忍耐”,“要过紧日子”的指导思想,军队各种经费严重不足,本人则由于长期出差在外,造成了差旅费严重超标,应该报销的各类票据严重积压,连续两年多的差旅费报不了,最高时积压达800多元。要知道:当时我们的月薪才几十元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作为军一级的政治部主任不惜低下头来,一次次地向别人倾诉,有一次,你在军党委常委会上说着说着竞流下了眼泪。后来,后勤部雷部长动了恻隐之心,才算一次性把问题给解决了。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关心部下不惜低下你高傲的头。
        因此,作为你的部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玩命地工作呢?!
        我相信:如果是在战场上,愿意冲上前去为你挡子弹的绝对不止我一个。
 
 2014年9月4日王政委在我公司基地观看养殖业 
       

                   三、
       你虽然走了,但我还记得:
        那是你到我们军当政治部主任的第二年春节过后,我与时任组织处长的老边一起,离开风雪交加的雁北高原,来到北京参加两个会,一个是北空政治部组织的先进党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会,会上,雷达五连朱指导员要发言,要求我们陪着去,因为会议是在承德开的,所以我们就陪着去了承德;第二个会,也是北空政治部召开的新闻报道工作会。两个会议的中间有一个星期天,边处长与我约定:利用这个星期天,去北京远郊的怀柔你家里看一看正在休假的你。
       那天,我们约好的,来到了你曾经当过师政委的这个部队大院大门口。你亲自到了大院门口来接我们,我们边走,你边告诉我们,你的家属比你大3岁,当年你出来上学,你的父母都是她在照顾,而且一直把两位老人养老送了终,才办理随军来到部队与你生活在一起。随军后,作为师政委的妻子一直在锅炉房烧锅炉,在部队传为佳话。也感动了许多干部战士。听此言,我们只是在心里增加了对你家属的敬意,并没想的太多。但是,当真正来到你的家中见到她时,还是大吃一惊。那年,你刚刚45岁,正是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而且你已经是一名共和国的空军副军职少将了。但是,你的家属如果正面看去,比你大远不止3岁。所以,一见面我就脱口而出“阿姨好”。
       我知道自己失口了,所以尽速朝你看了一眼,见你不仅没有纠正,而且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我就意识到,犯这错误的可能不止我一个吧。
        这一叫就叫了十多年“阿姨”,直到她老人家去世;
        这一叫把你也抬高了一个辈份,但,你在我的心里仍然是那个关怀体贴我们的老大哥。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0-2 2:58:34| 阅读 4036
评论 (11)
 
   

共 38  篇,第2/8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4-11-23 1:32:58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