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郭铭儒 
部队: 空24师  师政治部 
部门: 独立大队 
职别: 机械员、机械师、宣传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战友是梦,睡也思念;战友是魂,嵌入心田;战友是金,沉沉甸甸;战友是缘,一世相牵;战友是路,越走越宽;战友是福,吉祥无边! 
所有篇目(共38篇)

标题:

又见俺村铁姑娘  

发表时间:

2015-10-2 3:57:58

更新时间: 

2015-10-6 13:37:44  更新者: 郭铭儒

关键词:

华戎新闻  

  [这是对本篇第 1692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又见俺村铁姑娘

        2015年9月12日,是个星期六,我应邀参加了当年在我们村里的下乡知青、铁姑娘、女民兵排长张永霞和她的同学们的聚会。

          一、
        认识这位铁姑娘,虽说偶然,也是必然。
     记得那是我当兵后第一次探家的时候,我象当年没离开家的时候一样,晚饭后到村头与一伙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们聊大天,以示我没忘本,我还是他们中间的一员,聊着聊着,大半个晚上就过去了。一些年龄大一点的怕着凉就各回各家了,剩下一些年龄与我差不多的后生们剩余精力旺盛,谁也没有早回家的意思,他们最想知道的是我这些年在部队的情况,再加上我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是个特殊的兵种,就更显得神秘了。可是那时候部队的保密要求非常严,我只能概略地讲讲大家知道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他们看到从我这里得不到什么新鲜故事,就聊起村里新来的一批下乡知识青年。聊着聊着就集中到了“二张”的身上........
    这“二张”,一个叫张建民,是男的;一个叫张永霞,是女的。从大家的聊天中得知:这“二张”在搞对象。
   “ 男张”是个性格温和又内向的书生,但却挺让村里的年轻人羡慕,他平时并不多言,但只要说起话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讲出来的都是故事都是知识,这让一些没有机会读书的村里青年人很喜欢;
   “女张”则与“男张”正好相反,性格开朗,大大列列,什么也不在乎,她叫张永霞,她最让年轻人佩服的是:她敢与村里的小伙子们叫板:修梯田、垒大坝、建水库,早战、午战、夜战,挑担子、背石头、抬杠子,样样不落后,因此,下乡没多久就被选进了铁姑娘战斗队,再后来,又被选为女民兵排长。
    还因为她心直口快,见到不公不服的事,总要说一说,发表一通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大家就送了她一个外号“大侠”。
    听着大家聊着这两位的新鲜事,不由得激起我想见见他们的欲望。
    恰好,第二天我进城去看望同期入伍的战友的父母,走到半路的时候,同行的弟弟告诉我:前面走的就是张永霞。看样子,她也要进城。可那天,我和弟弟是骑自行车,而她则是步行。远远看去,也就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大步流星地向前走着,两只小辨在身后一摆一摆的,走的很快;但再快也快不过自行车,很快就被我们追上了。她与弟弟很熟悉,自然要下车说话的,我也借此机会观察了一下这个被村里的年轻人魂不守舍的铁姑娘,一张稚气未脱的娃娃脸上闪着两颗大眼睛,一说话就笑,她的皮肤被山风和紫外线吹的晒的又黑又粗,说话时嗓门很大:
   “你们快骑上走吧,别耽误了进城时间!”
   “我也一会就到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的一口京腔京调。
 
 
 
                 二、
      这次聚会,选在了颐和园。我因为上午有一个业务洽谈,到的晚了些。
      “大侠”今天安排的挺周到,先在苏州街的一家仿古式茶馆里请大家边喝茶边吃糕点。茶馆里有一对古装的蒙了红色绸布的椅子,两张椅子中间还摆了一张类似茶几似的小型八仙桌,这伙同学们挺有趣,由于去年5月17日至18日大都到我们基地玩过......
 
 
      20140517在基地合影
 
        时隔一年再相见,显得格外亲切。于是,今天的我俨然成了一位大明星,坐在椅子上挨个与他们合影,而且大合影时一边站了一位资深美女挽着我的胳膊,我这一生从来没享受以过如此隆重的待遇, 真的有点受宠若惊了。
 
 
 
     吃好了。喝好了,大家上船,沿着苏州河围绕万寿山从山北转到了山南,再从山南换船荡漾于昆明湖上,从万寿山前转到西堤,再从西堤转到十七孔桥,又从十七孔桥转到新建宫门前的码头上岸。这天的天气格外好,天也格外蓝,太阳也格外红,游人也不是很多,我们坐在船上,看着船头激起的层层浪花,微风轻轻吹来,十分惬意。老同学在一起,格外热闹,人们轮流的照相,而且做着各种有趣的动作,尽情地享受着皇家园林带给人们的好心情。
 
 
     看着昆明湖上这熟悉又陌生的景致,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第一次认识昆明湖是1972年的冬天,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我被抽调到县的新闻报道组学习写稿子。我们县的报道力量在河北省是有名气的。年长一点的人都记得:有一个叫张佩农的农民夫妇,他们三岁的小儿不慎被一粒玉米卡在了嗓子眼,为了救这个孩子,惊动了整个京包线的列车调度,破例专门动用一列拉煤货车从张家口送到北京的大医院抢救。这个孩子被救活了,取名京生。后来人民日报的记者何黄彪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生命线》,先后被翻译成16个国家的文字。这篇报告文学也成为许多媒体人写作的范例。这个成功的典型报道就是县报道组推动的。
        那时候购买进京火车票要出示县团级介绍信,到了北京住宿也是个大问题,好在我们报道组有一位驻军的湖北籍战士报道员李汾林, 我是跟着他到北京送稿子的。送完稿子空出多半天时间,让我在北京玩一玩。第一次进北京的我眼花缭乱,但是,多半天时间,我在天安门前照了相,又去天坛转一圈,再到动物园逛了逛,还赶到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看了看。现在想起来,那应该叫“跑马观花”才对。好在那时候的公交车开的快。如果挌到现在赶上一个大堵车,一个景点能走完就不错了。
     再后来到过几次颐和园记不清了。
    但到1993 年之后到颐和园就成常事了。那时,我已经被调到空军指挥学院当学员队政委,把正在上初二的儿子带到北京上“借读”,先后带了他八个月,那八个月中,由于学院离的颐和园非常近,每当周末到来的时候,都要早早起床,带着儿子在颐和园西堤上背课文。从三月草绿,到桃花盛开,再到五果飘香,只要是周末的早晨,我们父子俩总会出现在昆明湖畔。那时虽然辛苦,但也是我享受人生天伦之乐最幸福的时候。如今儿子长大了,不仅他也当上爸爸,而且成长为一名副团职军官了。
     正是在那一段既当爹又当娘还要当好政委的辛苦的日子里,又一次见到了我们村里的铁姑娘----张永霞。
    说来也真巧。她从我们村返城后,就被分配在了颐和园工作。两家离的这么近,自然走动多了些。那时候,她刚刚三十多点,正是徐娘半老的时节,我们父子去拜访她的时候,是个夏天,她穿一件白色半袖衫,下配蓝色短裙。我打量一下,她的打扮完全没有了当年铁姑娘的样子,我好生奇怪:原来她穿上裙子也是挺好看的!一闪一闪的大眼睛,带着岁月的留痕,带着对社会的认知,带着村里城里给予她的一切,更显得英姿爽爽,看来真是环境改造人啊!
    她做事还是那么干脆利落,走路还是那么风风火火,说话还是那么大大列列。看来几年的农村生活给她留下的烙印太深了。这次也真正见到了她的老公,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有知识有文化的知青“男张”----张建民。他们真的成了亲,而且有了一位漂亮的女儿----小张洁。
    她们家住在三楼的一个一居室里,屋子里一应生活用品都有,但却不显拥挤,足见这家的女主人十分能干,印象最深的是她家的阳台上拉了一根铁丝当凉衣绳,晒着满满的衣物。
    建民确实是个语言不多的人。但他为人很好,你一见到他就会感觉到浑身上下透着的都是实在。偶尔还有一点小幽默。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那些很能吃苦很能下功夫钻研的人。那时候他已经就职于一家央企。再后来,他又考上了博士、博士后,然后是博士后导师。
 
 
 
                  三、
    今天的游览,从新建宫门码头上岸后,就直接朝着张永霞的家走去。我们走的很慢,但是,张永霞还是跟不上,因为她的腿在去年受过一次伤。我看着她一瘸一瘸的样子,回想当年那个走起路来大步流星风风火火,两根小辨在身后一摆一摆的铁姑娘,心头顿生百般滋味:我们的铁姑娘也老了。
     然而,她的最爱----张建民却一点也不嫌老,他现在是一家在全球有影响的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他的事业正在红火的时候。
     他们的女儿小张洁,已经在美国当了博士
    别看这位当年的铁姑娘,走路一瘸一瘸的,但是,做起事来还是那么一股子“铁”劲。不成功决不罢休。女儿张洁在美读书时,她曾连年陪读。而且,趁着这个陪读的时间,办起了一家象模象样的物流公司。要知道,做物流是要与人打交道的,可她的英语水平却几乎是一张白纸。她就现学现用,几年下来,她的公司办的顺风顺水,她的英语也能与人自由地交流了。后来,她不忍心把她的建民一个人扔在国内,她又把公司交给女儿打理,她就中国一头,美国一头,两头跑。这不,上个月她刚刚从美国回来就张罗起同学聚会来了。
 
 
 
 
   20140517在基地参观我公司制做的飞机教具
 
                    四、
    从新建宫门出来,几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好一阵。 才算走到了她家所在的小区。
     这是一座一色青砖青瓦,绿树成荫的小区。对于这个小区,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我和儿子刚来北京的那年,他们俩口子一次次请我们聚餐的镜头,一幕幕地翻腾起来......
     ........
    正是在哪样一段我既当爹又当娘的日子里,这两口子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记得那个时候,我最耽心的是儿子的营养不足,成长受到影响。
     也许张永霞深知这一点,隔三差五就要请我们去她家作客。而每一次在她们家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儿子都高兴的议论那个菜很好吃,那个菜更好吃。
     记得有一次,张永霞不知从那里弄来一刀鱼,所谓“一刀鱼”,就是卖鱼的人把一条大鱼,分成很多段,每一段算一刀,那天的一刀鱼的宽度就占满了一个七寸盘子的长度,在那之前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大的鱼,鱼的味道有多美,很难形容,但它的大,是我终生难忘的。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在下班的时候绕道我们学院,给我们送一些糕点和新鲜蔬菜。
    我的儿子,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了,仅仅8个月时间,他的身体不仅没受到影响,而且长高了24厘米;8个月穿坏了3双解放鞋,打坏了两个蓝球,因为他每天一放学就要打两小时以上的蓝球;他的学习,从全班倒数第四名连续跃升,最后到了班级每一名,而且直到中考前没有同学能超过他。
    张永霞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了我们父子的心里。
 
 
           五、
        
    “怎么地?”
    “想什么呢?”
    “大侠”冷不伶叮一嗓子,把我喊醒过来。“走呀,该吃饭去了。”
    我看看天色还早着呢,再看看表,才下午四点多一点,“这是吃的哪门子饭呀?”我正心里犯嘀咕,她又来一嗓子“你不饿啊,中午吃的是点心,现在才是去吃饭呢。再说了,坐在饭桌上聊天不是更好嘛。“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既然安排了就有她的道理。于是,我坐上他的同学老袁开的车,一同朝着五环外奔去,我们后面那辆是"莎莎”开的,再后面是杨国会,还有.....
    ......
    这就是当年我们村里的铁姑娘----张永霞。

         2015.09.12晚写于北京房山
 
 
 
 
 
 
 
 
 
 
 
 
 
 
 
 
  

评论(共 4 篇):

  评论者: 郭铭儒

发表时间:2015-10-6 13:37:43

谢谢金鑫的鼓励   

 

  评论者: 郭铭儒

发表时间:2015-10-6 13:36:43

谢谢玉武的鼓励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5-10-5 16:33:14

写的真棒啊!看着故事回忆着美好的时光流过呀!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10-2 21:17:21

  标题:
 赞  花开 
 
   

共 4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3-28 23:31:27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