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一列满载着沈阳新兵的军列驶出东北大平原,开进了山海关后列车走走停停。在秦皇岛、唐山、军粮城、天津、杨村,这批新兵走进空六军所属部队。 我们120多人来到军直服役。那军直大院可叫做阔,那楼房青砖青瓦,是唐山最好的建筑之一。
这二张照片构成一栋完整的大楼,左侧一楼是战勤连宿舍,右侧是电影组和管理处的办公室,二层左侧是政治部,右侧是后勤部,三层是干部宿舍。 在这栋大楼前是两个分开的三层楼,分别是司令部和指挥所,三栋大楼构成军直主楼格局,典雅,气派,朴素。
这是军直招待所二层独楼,在当时的唐山,也可称得上阔气。
这是来自沈阳第十五中学的15名战友,在他们当中,有吹萨克斯的、吹小号的、拉二胡,擅长写诗的,画画的,在当年的学校中可谓百里挑二。(全校10个班,平均每班1.5人)。 在其他学校中,更有许多优秀的文艺,体育人才。在当年曾获全军短跑冠军荣任八一体工队官员。可谓人才济济。
在凤凰山公园上俯看唐山城尽揽无余,向北望去山脚下是唐山展览馆。
这就是唐山展览馆 凤凰山公园是战友们游玩,留影的好地方。
一九七三年冬天我父亲回山东老家到唐山看我在凤凰山公园留影。就是照片中人工湖的水在地震中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在服役期间有过两次野营拉练,其中的一次走霸县,井经,获鹿,到山西阳泉,终点是大寨。在这次拉练途中,还到了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
这是在中国国际旅行社,大寨分社楼前留影。
在行军的休息中,我常画写生。 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到一九七六年七月,我们在军直过着紧张而又闲静、丰富而又多彩,在外界看来又神秘的和平年代军人的生活,真是让人回味而想往。
(此照片背景中的平房为军直小车班,这是军首长乘坐的“上海”牌小轿车。刘福来面对的方向是军首长居住的红砖瓦房。)
然而,唐山平静的大地下,地震的恶魔早在蠢蠢欲动。始于一九七五年夏天认认真真、有模有样、有声有影的防震教育,逐渐被严酷的政治声浪所取代,而逐渐淡化。中国地震专家摩拳擦掌要缚住的苍龙,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四十二分爆发,它来的是那样突然、猛烈,让人无法设防。蓝光闪过后,震耳欲聋的轰响,撕心裂肺的摇撼,在5秒钟内结束……。 唐山,我们的唐山。军直,我们的军直。顷刻间变为一片废墟……。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点,那半截烟囱是唯一的地标。
地震后的日日夜夜,真是让我们经历过的人们,永远的刻骨铭心。那悲壮、那惨烈、那艰苦、那磨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上有哪一次战争能如此的残酷……。一个多月后我们搬到党峪野战指挥所,也是雷达16团的驻地。
活下来的人依然要生活,要工作,要欢笑。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在当时感觉真是天要塌下来了……。在雷达16团礼堂里布置追悼会灵堂。其中军政治部的几位干事,其他都是16团电影组成员。
十月六日粉碎了四人帮,天空似乎越来越蓝,首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文艺方面,第一部解放的电影是《洪湖赤卫队》,放了几遍,广播喇叭里天天播放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战士们漫山遍野的唱,紧接一部部电影重见天日;《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让人们天天有盼头。我几乎成了焦点人物,谁见了都要问,小王、本祥,今天放什么新片,最近放什么片……。 冬天过去了,一九七七年春天就要来临,我们大多数沈阳兵已超期服役一年,就要回家了。 回到了生活几年的楼前,留几张影吧!
那个年代不让拍照,我们当时把相机藏在衣服里,拍完马上就走。真是,偷拍啊!…… 那样一场大地震,留下的照片太少了。地震后,几次回唐山,在地震纪念馆里也见不到几张当年的照片。真是让人遗憾啊。
留恋唐山,留恋部队,留恋曾经的工作。在心爱的电影机前留个影吧。 这是在照片扉页上当年记下的情感,作为短文的结束吧。
2009年清明节
附言: 哪位战友有震前军直大院和通讯营院内的建筑物或景点的照片,请上传到本篇博客中(或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到:wangyiguo+728k6@gmail.com),以便更完整的介绍我们的军直。这里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