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遵化场站通信二连散忆之一    

发表时间:

2009-4-2 17:34:12 更新时间: 2011-11-8 23:43:20  更新者: 陈子才

关键词:

我的连队我的家    
作者: 杨寿清   [这是对本篇第 6346 次阅读] 阅读评论

·K6随笔之六·

我的连队我的家
——遵化场站通信二连散忆之一

    任何记忆都可模糊,唯有连队永远清晰。因为她是士兵的家。
                                          ——题记

  
    在牛门口新兵连的生活结束了。临分兵前一周时间,给新兵们配发帽徽、领章。“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句唱得烂熟的戏词儿,曾经诱发多少热血青年对军营的向往。如今,我们也是“革命军人”了。那份喜悦,实难形容。
    新兵分配方案是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些平时显露特长的弟兄多有好的去处,会打球的,被机关相中,到司令部标图班当标图员了;脑子机灵一些的,被选去当了公务员。还有的被带兵的班排长相中,顺手就带回自己的连队。而有些门子的,早已通过关系铺好出路,分到汽车连开车。在当时,开车是所有人羡慕的工作。哪曾料到,时代飞速发展,现如今会开车已成生活的必须技能。仅会开车的人,复员时已很难找到工作了。
    我当时被分到通信二连。带我的新兵班长高晓明事先给我透底说:到我们连队去吧,电话兵,有线连的。给中南海打电话都得通过我们转接。
    我一听这话,当然愿意去呀!就这样,我分到了通信二连——一个后来影响我一生的连队。   

二连印象
    下连队那天,下着小雪。连里派来一辆“嘎斯69”,由副指导员黄锦光和林副连长把我们几个人接走。车快到连队时,在中营区门口遇到那辆我们熟悉的三轮摩托车,开车的葛班长一听说是二连的新兵分下来了,高兴地招呼大家:哥儿们,我给你们开道!信也不送了,调转车头,为“嘎斯”车开道,一路把我们送到连队。
    从公路下到一条小土路,经过一片白杨林,往里200多米,就是二连驻的那个小山窝了。车还未进连,葛班长就把嗽叭按得山响,通知连里:新兵到了!
    立刻,就看到远处白杨林中,走出一队人马,往车这边迎来。几个老兵还拿着小锣鼓敲了几下,一看都去接车了,干脆也放下“家什”,朝“嘎斯”奔来。连长指导员也在连部门口迎候我们。这阵势,弄得人鼻头儿发酸,有些久别遇亲人似地激动。
    照例,新兵下连头一顿饭,全连会餐。主菜是红烧肉。司务长姓向,是湖南常德人,亲自下厨,为我们烧了道地道的“毛氏红烧肉”。酒是“格瓦斯”,喝着象汽水。老兵们也过年一样,大瓷缸子倒酒,挨桌子敬。看起来,这样的伙食改善,在二连并不常有。
    二连的伙食不咋地,在通信营是出了名的。这也是连长顾广杰很头疼的一件事。顾连长是江苏南通人,1965年入伍的老通信兵。这批新兵的到来,给他出了道题目:师里和场站首长多次打招呼,要使用好这批新战士,让他们不仅留得住,还要干得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变革。刚刚经历文革的军营,也非世外桃园。各种思潮实际上已经在影响部队官兵的思想行为。因此,从总部到各军兵种,都把做好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列为头等大事。稳定军心,首先要稳定思想。稳定部队,首先要稳定基层。基层连队的建设是上到军委主席下到一班之长都不敢轻视的事。我们这批新兵一到部队,实际上也成了部队政治工作的“标本”,许多课题,都会从80兵身上找素材。连长顾广杰很清楚,上级一下子分给二连14个兵,也是对二连的特殊关照了。
    在场站列编连队中,通信二连的职能是有线电通信,号称“顺风耳”。连队就驻扎在师指挥所旁边。营房是这个部队标志性的建筑:圆顶平房式窑洞,以石头垒成。4排平房依地势而建,入口小道边,是外线排、连部和通信班;往里走,是一片高坡,坡下住着总机班;坡上住着电缆班、载波班;饭堂旁边是炊事班宿舍。与我想象的连队不同,二连的人员不多,全连编制60多号人。
    当时的二连,是场站较落后的连队,连队班子也刚刚调整。上级给二连新调的指导员魏书香也到位没几天。后来我们知道,新的班子制订的“二连建设规划”其核心思想,就是围绕这批新兵展开。主旨是充分发挥这批新鲜血液的作用,借以激活二连。14个新兵中,5个湖北兵,2个北京兵,3个来自河北魏县,3个来自浙江桐乡,还有一位从昌黎靶场调来,四川成都人。14人中,12名高中生,这在当时的二连,已经是“高学历”了。
    我们新兵下连第一周,分到班排后,连里开了一次动员大会,会场就在饭堂。指导员魏书香做动员报告。号召二连官兵,艰苦奋斗,改造环境,以连为家,建设家园。并公布了近期目标:在开春后,用三个月时间,把连队营房全面整修一遍;开展农副业生产,把山坡上的荒地辟为菜地;修建猪舍,引进良种猪,实现肉食自给;加强战备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通信设施建设,借以开拓“财源”。
    在他讲完后,我发现老兵们的掌声格外热烈。那是盼望“改变”的掌声。穷则思变。二连太穷太落后太压抑了。老兵们显然希望,这位新来的指导员能烧出三把火,烧掉二连的穷根,烧掉二连落后的帽子,烧出二连雄性的火焰。

连长与指导员
    要说我的连队,不能不提连长周锡元、指导员魏书香。他们俩是我在部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黄金组合”,俩人默契得像一个人一样。后来我到机关工作,接触许多基层连队主官,也很少见有他们俩那样的“志趣相投”的军政主官。我在他们的任上当了一年文书,对他们俩了解颇多。
    魏书香是安徽人,1968年入伍。此人风格一如其名,外形儒雅,且极注重军容。我几乎怀疑他有“洁癖”。他的军装总是笔挺而干净得一尘不染。“三节头”皮鞋无时无刻不擦得油光铮亮。头发绝对20天必理一次,胡子每天都刮,下巴总是亮青光鲜。这在今天,可以用“帅哥”来形容,而当时流行的军语叫“示范”。他说,这是空军刘亚楼司令留下的传统。当年刘亚楼把擦皮鞋当功课做。魏书香还把这些上升到理论,他说,如果一个军人连自己的皮鞋都擦不亮,还怎么会擦枪擦炮?!
    因了魏书香的示范,二连的兵们,也自觉地把自己收拾得利索了许多。
    连长周锡元是71年兵,江苏无锡人。在当时,算是部队比较年轻的连队主官了。前面提到的顾广杰老连长,在我们下连队不久就调任通信营了,周锡元从机关下来接任。
    周锡元幽默风趣,很爱开玩笑找乐子。魏书香的这些“形象工程”,时常被周锡元引为谈资。偶尔,他会故做夸张地俯下身去看看魏书香的皮鞋:他娘的,你这是鞋子还是镜子?
    魏书香的确把皮鞋当“镜子”了。他说:皮鞋可是门脸儿。脚下干净,走路也踏实。
    有时候,周锡元见他正擦皮鞋,就把脚伸过去说:顺手给来来,给来来。要不,就干脆把鞋往他面前一扔:向指导员看齐,看齐。
    周锡元与魏书香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古文字中,“元”为首,周生于无锡,取意“无锡之首”。这名字的气魄好生了得!魏书香也拿这“垫牙”,说:你他娘的这名字该当无锡市长。将来转业理应混个市长当当。
    周锡元笑道:你还别把话说早了,这市长闹不好真姓周。
    后来,周锡元真的转业回了无锡,不过没当市长,现在一个镇上当镇长。据说,他们那个镇富甲一方。
    魏书香并非出身书香门第。这名字,许是老辈人寄托的厚望吧。他在部队提干后,也一直从事政工工作,任过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后来转业到了他爱人的家乡湖北宜昌,在某局任纪检书记。2002年,我到三峡采访,他专门请我到了宜昌,设宴款待。
    连长与指导员与我们那个连队的后来居上,其间两年多,也留下许多故事。在他们那一任,二连由落后连队一跃而为全师先进连队。尤其是农副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每周一次大会餐,有鱼有肉有虾有酒,就连指挥所的首长也常来连队“打牙祭”。这些艰苦而卓绝的故事,且听慢慢道来。
    还是先说我的连长指导员。
    人这一生,对自己的“第一次”总是记忆犹新。在部队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二连过的。新兵想家是很正常的事,春节就更想家了。那个春节,头一回离开家人的新兵们,开完联欢会,看完电视,就似没了魂儿的游神,在营区里东窜窜西瞄瞄,没事找事地与老兵搭讪,扎在一堆“侃大山”以解乡愁。指导员与连长都是细心人,他们都下到班里,把弟兄们召集在一起打“双抠”。输了的人,要么刮鼻子,要么贴纸条,再不然就顶个洗脸盆。形式各异,就看你能承受什么样的处罚。     连长指导员也不在乎,输了照样唾沫星子湿纸条,“啪”地一下糊在自己脸上。每当此时,打牌的人、看牌的人便一齐叫好。那天夜里,连长指导员一直陪大家“守岁”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晨,我突感不适,扁桃体发炎,引起高烧。早餐时,连长发现我没去用餐,赶紧到班里查问,一摸我额头,大叫:乖乖,怎么烧成这样!马上把我扶起来,命令我穿好衣服。然后叫班长往卫生队打电话,说有病号要送过去。
    那个早晨正下着雪,从连队到中营区卫生队,要经过一段羊肠山道。连长背着我,在湿滑的山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往卫生队跑。后面,班长紧跟着,一边跑一边为我捂大衣。到了卫生队,班长掀起棉帘子,连长一脚踹开大门,高喊:有值班的吗?!急症病号!新兵!
    值班的张医生赶紧迎上来,把我接进诊室,查体、测温,然后输液。紧急处置之后,连长又把我背回连队。
    伏在连长的背上,我鼻子发酸,强忍着泪水。感动感激感慨冲撞心房……我的声音有些哽咽:连长,放下我吧,我自己能走。
    你这点份量压不住我!还哭呵,真没出息!这点小毛病就受不了了?!
    回到连里,指导员已经等在班里,叫炊事班做了碗“病号饭”送来。那时的病号饭,就是鸡蛋挂面汤,满满一大海碗,热腾腾地端到床前。指导员监督我:把他统统吃下,蒙头睡一觉就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吃“病号饭”,现在想来,多少山珍也不如它有味道。
    这就是我的连队,我的连长指导员。我那时才17岁,刚刚走出校门。那些从课本上读到的故事,就这么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即至后来,那首《战友之歌》风行军营时,每次唱起,我脑海里都会不由自主地焊接起这些片断。因而,那旋律,也总觉是从内心流出那般自然,纯净……

                                                      (2009/4/2  天津)

 

         

  
 
评论(共 10 篇):

  评论者: 陈子才

发表时间:2011-11-8 23:43:19

   

 

好文章,不错。拜读了,谢謝!   

   

  评论者: 史黎晴

发表时间:2011-11-8 12:57:30

   

 

太感人了!真是好文笔啊!一篇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的绝佳之作,让我流了不少泪,谢谢你啦!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1-11-8 12:31:20

   

 

好文章,好文笔——惟楚有才!看那题记,先声夺人;一路读下来,枝脉相生,摇曳多姿,沁人心脾;“脚下干净,走路也踏实”,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意蕴不浅,耐人寻味!    

   

  评论者: 林爱国

发表时间:2011-11-8 11:37:16

   

 

寿清战友写的部队生活很细腻,我很愿意读这类部队回忆纪实作品!我也写了几篇回忆,但都是大写意。继续等待你的续篇。你在天津市南开区哪个单位,有机会去拜访。我在易县通信营,现在南开区政协 27585053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1-11-8 9:52:03

   

 

空六的才子,天津的作家终于露面了,人的一生故事讲不完,写不完,你有才能,多为网站写点部队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祝你和小吕及家人永远幸福。   

   

  评论者: 张良占

发表时间:2011-11-7 23:14:20

   

 

有幸知次网,甚兴先见你,很想你和宣传科的战友们。13073125168 一别恍然二十载,往日幕幕绕心怀。 笔架山下录鹰迹,捣药口中写兵彩。 空军报上展名笔,宣传科里释文才。 喜今妙笔更生花,盼涌华章滚滚来。    

   

  评论者: 杨寿清

发表时间:2009-4-3 2:32:34

   

 

费参谋的大作亦常给我启发呵.愿战友们快乐常在!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09-4-2 22:39:08

   

 

喜欢当年我们24师杨干事的作品!   

   

  评论者: 杨寿清

发表时间:2009-4-2 21:05:13

   

 

感谢鼓励!我与周锡元偶尔通话联络.有机会见到他请向他问好!过去的事相信他还记得的.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09-4-2 20:20:50

   

 

寿清,写的好呀。我前次去无锡,没有见到周锡元。近日可能有机会去无锡,一定想办法去看看周锡元,在读你的文章之前,真不知道周锡元这么多值得学习的事,谢谢你的文章。   

   
   

共 10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10:50:01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