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江上浮玉,焦山裹寺
【4月12日】
7:00退房走出宾馆,扫视街面,见前方有一家盖锅面馆。听说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说是“怪”,其实是三种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没时间特意找寻,碰上了当然要尝尝。
进店落座,看到操作台上大锅内果真有一个泛着油光的黑色圆木板在沸水中漂着。
“来碗盖锅面”,我对店主说道。
店主对我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楚,随即他指了指墙上贴的纸。
那是一张价目表,哦,这下我明白了,都叫盖锅面,但浇的卤汁与添加的作料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来肉丝的,再卧个鸡蛋”。
一会儿,面端上来了,以为江南一带很少食用酱油,可这面汤的颜色真够深的,面条煮得恰好,不硬不糟,汤汁的味道也挺好。
没太关注为什么大锅里非要放个小锅盖,旅游归来看了心造先生的博客,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与学问。
乘104路到达终点焦山。
焦山的门票也是50元,进门检票后还要步行2、3百米的路。
焦山位于镇江东北部江心的一个岛上,进入焦山有3种途径,可乘空中索道直达山顶,也可随时乘坐岸边的快艇,还可乘坐定时的渡船。前两种方式需另外付费,后一种方式凭门票乘坐,但半小时一班。
赶得挺是时候,登上渡船,船就开了,船上没多少人,座位都空了一半。江边距岛并不远,也就5、6分钟,船已停靠在码头。
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在眼前,上书:焦山胜境。
走过牌坊,是一座肃穆的山门,焦山古刹定慧寺依山而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年间,随着历代扩建,渐成规模,康熙南巡焦山时更名为定慧寺。寺院大殿正前,有一池波光粼粼的碧水,石桥是过往的通道,形成独特的景致,这种格局在寺院中不太多见。
当代高僧茗山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在焦山定慧寺主持多年,文化革命结束后募化修缮毁坏的寺院,2001年园寂,寺院内建立了纪念堂。
沿路向东,是焦山碑林宝墨轩。
碑林始建北宋初年,存藏460余方碑刻,现已成为仅次于西安碑林的江南第一碑林。轩内翠竹成荫,静谧幽深,碑刻或嵌或立在回廊亭阁之中,楷草隶篆风采纷呈,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文化,也为焦山增添了雅趣与文气。
碑林的南侧是观澜阁,是当年为乾隆皇帝南巡来焦山而建的行宫。葱郁的林木衬托着巧小的庭院,那口六方的井台据传为乾隆帝特意打建。
镇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焦山又位于长江之中的前沿,在鸦片战争期间,为加强长江防务,清朝廷在焦山东麓临岸建立了8座炮台。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侵入长江,焦山守军面对70多艘军舰,顽强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守岛军民1500多人全部牺牲。焦山古炮台成为中国人民近代抗击入侵、浴血奋战的重要历史遗迹。
在焦山东南山下还新建一些景观,如仿古酒肆、盆景园等,大片的湿地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按照路标的提示该上山了,在京口三山中,焦山最高,但也只有71米,绕山一周约为2公里左右。
沿着石阶路很快就登上山顶,一座翘檐二层楼亭呈现在眼前,名为吸江楼,是观赏江景之处。登上楼亭,举目远眺,长江两岸尽收眼底。
顺山路西行,谁想在这山顶之上还有一处高墙围起的庭院,称为别峰庵。院内清雅古朴,有客厅、书房、卧室等房间,摆放着竹器家具。这里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的地方。或许正是在这样典雅幽静的斋房内,郑板桥修炼出诗、书、画三绝的造诣。
七级八面的万佛塔挺立在焦山峰顶,塔外四周以碑廊厢房围成塔院,“海不扬波”、“中流砥柱”两面石刻非常醒目。
从山顶俯视山下,定慧寺若隐若现遮掩在葱郁的林木之中,果然应了那句民谚:“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
该下山了,山路上的塔林和壮观亭。
在焦山西麓山间,三诏洞孤寂地座落在山岩与树丛中。三诏洞又称焦公祠,相传东汉末年,高士焦光辞官在此隐居。焦光学识高深,精通医术,他生活俭朴,常为周边的居民看病。汉献帝三下诏书,请他出山为官,焦光不愿与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均托词婉拒,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为纪念这位隐士,后人将樵山更名为焦山。
临近山下的山岩陡壁上,还有一些摩崖石刻,岁月的风蚀雨浸,已使石刻斑驳不清,但仍不失为历史遗存的精华。
走到山下,三诏坊和焦公纪念堂座落在定慧寺的西面。
焦山看完了,这是一个历史遗迹、人文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称之为“江上浮玉”确很贴切。
乘渡船离开焦山,寻找4路车站时,偶然发现了扬州至镇江的城际旅游专线,焦山是这条专线的一个始终点。在扬州本想乘坐此专线来镇江,但没有打听到发车的具体地点。询问了司机,说是20分钟一班,打算回扬州时乘坐这条专线。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