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诗之道(草稿完)    

发表时间:

2014-12-17 15:20:34 更新时间: 2015-1-1 10:47:43  更新者: 赵平虎

关键词:

战友诗词    
作者: 赵平虎   [这是对本篇第 3508 次阅读] 阅读评论

诗之道(草稿)

文/赵平虎

 

第一章

    诗之是不可以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就不为了;

    诗之是不可以随意代替的,要是能代替就不为了。

    不能说出的,是诗的意义的开始;

    已经表述出的,是诗的价值所在。

    所以从不能说出的诗之处,去观察诗的不同极致;

    从已经表述出的诗之妙中,去体会诗的特有味道。

    诗之道和诗之妙,

    同出于诗而名称不同,但同样深邃。

    深邃又深邃,

    是一切诗歌“”与“”的总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的人都会喜欢好诗,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那些感觉不好的诗;

    都欣赏意境深远的诗,是因为他们那些不欣赏无滋无味的诗。

    于是,就分出了:

    真诗和假诗、难诗和易诗、长诗和短诗、高诗和低诗……

    这是一个永恒的现象。

    因此,真正的爱诗之人,

    应该放下自己的清高,默默地去为群众服务。

    顺应众人,而不能说我的诗没问题你们爱懂不懂;

    全心全意地为大家创作,一切作品不能据为己有;

    奉献再多好作品,都不能认为自己特别有能耐;

    即使成就了功业,也要戒骄戒躁不能居功自傲。

    正是因为不居功自傲,

    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消失。

 

第三章

    不媚外,好与坏不是咱家的;

    不尚古,再高的峰已成过去;

    不追星,浮躁的东西不能久。

    心空若谷,夯实学问;

    身段要软,气骨要硬。

    不求功名,不求利;

    胸有智慧也不妄为。

    先做一个虚虚心心的好人,

    再去写出实实在在的好诗。

 

第四章

    诗之道如若空谷,看不到实际的形体却味道无穷;

    它是那么幽深,好像完全奔涌流淌不尽。

    这里没有什么必须,只有随心所欲;

    这里由任意统治着,不讲什么规律。

    这里是想象的领域,它漂浮无常;

    什么科学、自然,在它面前只能望洋兴叹。

    它企图到达梦的顶点;

    最能接近生命的彼岸。

 

第五章

    草原之妙,犹如旷野的百灵;

    诗歌之妙,亦如旷野的百灵。

    草原之大,百灵鸟繁衍生息、自然生长;

    我心之大,诗就像百灵鸟一样自由飞翔。

    诗歌之妙绝不允许说教,

    坚守虚境,鲜活的意念就会像鱼儿一样往水面上跳。

 

第六章

    诗神永生不灭,她是诗歌之母。

    神秘的母亲打开大门,就是诗歌的源泉。

    像涌泉绵延不绝,让我们使用起来无穷无尽。

 

第七章

    好诗能够像天地一样永永久久存在。

    好诗能够永久存在的原因,

    是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写的,

    所以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诗人应该把自己摆在后面,

    才能得到大家的推崇,

    使其梦想成真。

    只有忘我只有大公无私,

    才能写出久久流传的好诗。

 

第八章

    最好的诗应该像水。

    哺育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甘居洼地而无怨无悔,

    这不正是好诗的写照吗?

    居于下位连接着地气,

    表面沉静思想深邃,

    追求鲜活良善,

    坚持真实具体,

    或许是一个天真的灵感,

    或许是一个精致的意念。

    就因为与世无争,

    诗人才如此纯洁。

 

第九章

    杯子满溢,不如放下;

    刀剑锋芒,不能长久。

    金玉满堂,谁能永守,

    富贵而骄,暗藏灾祸。

    海潮汹涌则急流勇退,

    这同样也是诗之道。

 

第十章

    积极向上,是能够永不分离的精神吗?

    天真快乐,是能够永远保持的童心吗?

    清除杂念,内心能够没有一点瑕疵吗?

    热爱诗歌,能够完完全全忘掉自我吗?

    吐纳心声,能够如轻柔的和风细雨吗?

    表达意愿,能够不去伤害一草一木吗?

    认真写作,而不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

    奉献作品,而不认为自己特别有能耐,

    主导而不主宰诗歌,

    这就是最玄妙的道。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装在一个车毂上,

    有了车毂的中空,

    车子才具有车子的作用。

    揉捏黏土来制作器皿,

    有了器皿的中空,

    器皿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出门窗修建房屋,

    有了门窗内的中空,

    房屋才具有房屋的作用。

    好诗让我们久品不厌,

    也是因为它的中空,

    我们才能进入诗,

    诗才能发挥其余音绕梁的作用。

 

第十二章

    颜色多了,让人眼花缭乱;

    音调多了,让人听不清楚;

    滋味多了,让人味觉受伤;

    纵马驰骋,让人内心变得疯狂;

    珍奇异宝,会诱惑人破坏操行。

    所以,

    好诗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它舍弃花红酒绿的物欲追求,

    只选择淡淡的朴素和醇厚。

 

第十三章

    得到称赞,

    不要沾沾自喜;

    受到批评,

    不要垂头丧气。

    叩心自问,

    有没有私心?

    如有私心,

    请不要写诗。

    去除私心,

    再开始写诗。

    因为,

    有“私”不能有“诗”,

    否则会让人惊恐;

    有“诗”不能有“私”,

    否则会后患无穷。

 

第十四章

    眼睛看不到的,那是心灵;

    耳朵听不到的,那是意识;

    手摸不着的,那是梦想。

    这三种东西不能具体分别出来,

    所以混为一体。

    它的上端不耀眼,

    它的下端不阴暗。

    渺茫不清,

    无法表达出来,

    最后又回归于无形无象、混沌不分状。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

    没有物象的象,

    称为“恍惚”。

    迎上去看不到它的头,

    跟随它看不到它的尾。

    按照以往的经验,

    发现其冰山的一角,

    认识到诗的本始,

    这就称做写诗的纲纪。

 

第十五章

    以前善于写诗的人,

    精微奇妙深奥通达,

    深邃到不能了解。

    就因为不能了解,

    所以勉强这样形容他:

    行事谨慎像寒冬过河;

    警觉小心像防备四面威胁;

    举止端庄像做客;

    欲望涣散像冰雪将要融化;

    性情淳厚像未经雕刻的原木;

    旷达好像远山的幽谷;

    浑厚质朴像浑浊的水流。

    谁能让浑水不再浑浊?

    只有让它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静止长久保持?

    只有让它动起来慢慢出现生机。

    遵循大道的人,

    不求盈满,

    所以虽敝旧却能新生。

 

第十六章

    达到极致的空虚无欲,

    守住彻底的清静无为。

    万物都很兴盛,

    从中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

    众多事物,

    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原。

    回归本原就叫静止,

    静止就是还原本性,

    还原本性就是事物发展的法则,

    通晓这种法则就是明智。

    不懂得这种法则,

    随意妄为就会招来灾难。

    通晓这种法则就能包容一切,

    包容一切就能公正,

    公正就能使天下归附,

    天下归附就能符合自然天性,

    符合自然天性才算得道,

    得道才能长久,

    终身不会有危险。

 

第十七章

    最好的,

    不知道有个他;

    差一点的,

    亲近他称颂他;

    再差一点的,

    惧怕他;

    最差的那个,

    轻视它。

    你信用不足,

    诗自然不会新任你。

    最好的诗人悠闲啊,

    不会轻易发号施令。

    功业成就,

    事事顺利。

    大家都说,

    自然而然就应该如此。

    

第十八章

    大道废弃后,

    才出现仁义;

    智慧出现后,

    才出现虚伪;

    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

    才出现孝顺和慈爱;

    国家昏暗动乱,

    才出现忠臣。

 

第十九章

    抛弃聪明智巧,

    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仁义抛弃,

    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舍弃技巧、私利,

    盗贼才不会出现。

    什么圣智、仁义、巧利,

    全是文饰,

    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

    应该使民众有所归属:

    思想淳朴,

    不求私利,

    欲望淡泊,

    杜绝世俗之学,

    就不会有忧患了。

 

第二十章

    赞成与否决,

    差别有多大呢?

    善与恶,

    差别有多大呢?

    人们畏惧的,

    我不能不畏惧。

    世事那么漫长啊,

    都没有边际。

    众人争相夺利,

    就像享受宴席,

    就像登上高台春游。

    我独自淡泊,

    没有一点欲望,

    就像婴儿还不会发笑。

    疲劳困顿的样子啊,

    不知归处。

    大家都有所得,

    只有我好像什么都失去了。

    我这笨人的心啊,

    糊糊涂涂的。

    别人都明白清楚,

    只有我混混沌沌。

    我的思想像大海般辽阔,

    到处漂流而没有地方停歇。

    众人都有作为,

    只有我顽固鄙陋。

    只有我跟别人不一样,

    重视道这个万物本原。

 

第二十一章

    不断地去写出好诗,

    这种行为是对诗歌之道的效仿。

    诗之道化生诗的过程,

    首先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

    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

    慢慢就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

    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

    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体的呈现。

    在具象的实体世界,

    深远幽暗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种情态表现。

    这种情态表现非常纯真,

    它源于来自诗之道德的信息。

    从古到今,

    这一系列表现从未改变,

    阅遍了太多中国诗歌、

    外国诗歌的兴衰发展变迁。

    怎样知道中国诗歌、

    外国诗歌的基本状况呢?

    就是通过观其情、

    察其德而得知的。

 

第二十二章

    委曲才能保全,

    弯曲才能伸直;

    地势低洼水才能盈满,

    破旧才能更新;

    要求少才能得到,

    要求太多酒惑乱。

    因此诗人抱定简单浑圆的诗之道,

    作为写诗的最佳模式。

    不自赏所以明智,

    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

    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劳,

    不妄自尊大所以能长久。

    只因不跟人争,

    所以没有人能争过他。

    古人所说的“委曲才能保全”,

    怎么会是空话?

    确实是能保全,

    人们才都信服的呀!

 

第二十三章

    诗人不应随口胡说

    而应顺应自然的诗之道。

    大风不会刮整个早晨,

    暴雨不会下一天。

    谁造成这种情况呢?

    是天地。

    天地还不能持久,

    更何况人呢?

    遵循诗之道的人,

    就能融入诗之道;

    遵循诗之德的人,

    就能融入诗之德;

    不愿融入诗之道诗之德的人,

    行为就与失去诗之道诗之德相同。

    融入诗之道的人,

    诗之道随之而来帮助他;

    融入诗之德的人,

    诗之德乐意跑来跟随他。

    有不融入诗之道诗之德行为的人,

    失去诗之道诗之德是正常的啦。

    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

    诗之道诗之德也会远离他。

 

第二十四章

    踮着脚的人站立不稳,

    跨越着走路的人不能远行,

    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

    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名声显赫。

    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

    妄自尊大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对于诗之道,

    就像剩饭剩菜和多余的行为一样。

    这些都是令人讨厌的,

    所以有诗之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种东西浑然一体,

    在诗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

    它无声无形,

    独立存在而不改变,

    反复循环而不衰败,

    可以说是众诗之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就称之为“诗之道”,

    勉强给它起名叫“大”。

    大就是流逝,

    流逝就是遥远,

    遥远就会返还。

    所以诗之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宇宙间有四大,

    人就是其中之一。

    人仿效地,

    地仿效天,

    天仿效道,

    道仿效自然。

   

第二十六章

    厚重是轻浮的根本,

    清净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诗人整天出行,

    总离不开诗歌的供养。

    虽然满目繁华的景象,

    仍然心静而超然物外。

    为什么有些诗人,

    下笔那么轻率呢?

    轻浮就会失去诗之道,

    躁动就会丢掉诗之德。

 

第二十七章

    善于赶路的人,

    不会在走过的地方留下痕迹;

    善于说话的人,

    不会失言;

    善于计算的人,

    不用器具;

    善于关门的人,

    不用门闩也能让人打不开。

    善于打结的人,

    不用绳索也能让人解不开。

    所以诗人总能找到诗之道,

    因而不会抛弃诗之道;

    总是善于利用诗之德,

    因而不会抛弃诗之德。

    这叫暗藏的诗之慧根。

    因此高诗人是低诗人的老师,

    低诗人是高诗人的借鉴。

    不重视他的老师,

    不珍惜他的借鉴,

    即使聪明,

    也会受迷糊,

    这就是奥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道刚强,

    却保持柔弱,

    做天下的溪涧。

    做天下的溪涧,

    能保持永恒美德而不背弃,

    回归婴儿一样的淳朴。

    知道自己清楚,

    却保持糊涂,

    能成为天下的楷模。

    做了天下的楷模,

    就能保有永恒美德而没有差错,

    能回归到无终极的原初状态。

    知道自身荣耀,

    却安守卑贱,

    能做天下的深谷。

    做天下的深谷,

    永恒的德行就会完美,

    返璞归真。

    质朴的世界本初被剖开分散,

    而成为器物。

    智慧的人用它,

    而成为诗人。

    因此,

    诗和诗人不可分割。

   

第二十九章

    有人打算夺取天下来治理,

    我看他不会达成目的。

    天下是神圣的东西,

    不能勉强获得,

    不能用力把持。

    勉强作为就会失败,

    用力把持就会丧失。

    因此,

    天下万物有的在前行走,

    有的在后跟随;

    有的呵气,

    有的猛吹;

    有的强,

    有的弱;

    有的成,

    有的败。

    因此,

    诗人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分的东西。

 

第三十章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

    不用武力逞强于天下。

    用兵往往会有报应。

    军队驻扎的地方,

    会生出荆棘;

    战争过后,

    一定会出现荒年。

    写诗也是如此,

    取胜后立即停止,

    不要称霸。

    取胜后不要自恃,

    取胜后不要自夸,

    取胜后不要骄傲,

    靠武力取胜是不得已的,

    取胜后不要逞强。

    事物强盛到极点就要衰败。

    胜敌后却要取强,

    就是壮盛,

    这是违反诗之道的行为。

    违反诗之道就会提早消亡。

 

第三十一章

    武器很不吉祥,

    连鬼神都厌恶它,

    所以有诗之道的人不使用它。

    诗人平时以左为贵,

    指挥作战时,

    以右为贵。

    武器很不吉祥,

    不是诗人该使用的,

    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它。

    内心淡泊宁静为上,

    战胜也不认为好。

    如果以武力取胜为美,

    就是喜欢杀人。

    喜欢杀人,

    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统治到愿望。

    祥和的事情以左为贵。

    因此,

    偏将军站在左边,

    上将军站在右边,

    这是以丧礼的样子行事啊。

    如果杀人太多,

    就要哀伤哭泣,

    获胜了,

    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纪念。

 

第三十二章

    诗之道通常没有固定的名字,

    处于质朴的状态。

    它虽然隐微,

    但天下没有人能够役使它。

    哪个诗人如果能保有它,

    天下万物就会自动归附与他。

    天地相交就会降下雨露,

    没人命令它也会遍洒大地。

    万物兴作,

    于是产生各种名称。

    有了名字之后,

    天道也将会被人知道,

    知道了就不会有危险。

    道与天下,

    就像河流与江海之间本来相连。

 

第三十三章

    了解他人叫“智”,

    了解自己叫“明”。

    打赢他人叫“有力”,

    战胜自己才叫“强”。

    能知足叫“富”,

    努力去做叫“有志”。

    不失去根本的人能长久,

    死后名声不会消亡才是真长寿。

 

第三十四章

    诗之道很宽泛,

    左也有它右也有它。

    万物都离不开它,

    它却从不发布命令。

    大家都因它成就功业,

    它也不会居功占有。

    养育天下万物,

    它却不做万物的主人。

    总是毫无欲望,

    可以说它渺小;

    万物归附却不管辖,

    也可以说它强大。

    所以诗人始终不自以为强大,

    才能成就自己的强大。

 

第三十五章

    诗人如果能遵循诗之道的规定,

    四面八方的诗都会过来归附他。

    来了就不要慢待它们,

    就会带来无穷喜乐。

    音乐和美食,

    会吸引过路人停下来。

    但诗之道却不同,

    从口里说出来,

    平淡没什么味。

    眼睛去看,看不见,

    耳朵去听,听不到,

    使用它,却永远不会完竭。

 

第三十六章

    要想它收缩,

    一定先让它张开;

    想让它消弱,

    一定先让它强大;

    想要废除它,

    一定先让它兴盛;

    想要夺取它,

    一定先給予它。

    这就是

    微妙而鲜明的道理。

    柔弱必胜刚强。

    鱼儿离不开深水,

    写诗的“利器”,

    不是用来向人炫耀的。

 

第三十七章

    诗之道永远是顺任自然不妄为的,

    但是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诗人如能坚持它,

    万诗就会自动驯化。

    万诗驯化后又想要重生贪欲,

    就用诗之道的原初本质去修正。

    用诗之道的原初本质去修正,

    就会没有私欲。

    没有私欲,

    万物就清静淡泊,

    天下就不怕没有好诗。

 

——草稿完——

   首先,谢谢大家怀着巨大的耐心看完我啰嗦了37章的《诗之道》。

    关于“道”本意指:道路、途径,以后逐渐演变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在《道德经》中,老子把“道”喻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总规范、总准则。

    关于“诗之道”其实就是诗歌意象所要表现的那个“意念”;再进一步说,如果把“诗之德”(即诗歌的意象)说成是诗歌的形式,那么“诗之道”就是它的内容,如此可以推断一首诗的价值及意义都在诗之道里。

    有人说“诗之道”不就是指“思想”或“纯粹的心灵形式”吗?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起码说不准确,因为“思想”或“纯粹的心灵形式”可能是抽象的。如果思想还是抽象的,它的形象也就还不是由它决定的,而是外来的。这样,你的思想和形象就不协调统一了,作品失败。

    有人说“诗之道”应该是指“精神”或“真理”吧?我认为这也是不对的,起码说不准确,因为“精神”或“真理”可能是大家或社会的。如果是大家或社会的,那么你就有可能不会亲身感受它,你的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可能是喊口号,再次失败。

    有人说“诗之道”那就是指“触觉”或“感觉”啦。我认为这也是不对的,起码说不准确,因为“触觉”或“感觉”有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人或他完整的意念。假如“触觉”或“感觉”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人或他完整的意念,就不能达到作品的高度和优点。

    ……

    反过来,你说不对吧,又好像都沾点边。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以说,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不过,“诗之道”是可以无限趋近它的。首先,它不应该是抽象的,应该是具象的;然后,它不应该是普遍的,应该是具体的;再其次,它应该是整体的,不应该是分裂的……

    我请大家看看“道”字。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旁,分明是一个行走的“脑袋”,意思告诉我们,“道”就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一个“思想者”在不停地运动中寻找着世界之道。

    “诗之道”就是一个具体的意念,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在不停地运动中思考着诗之道。

    道,我们心里可能很明白,但要说出来真的很难!

  
 
评论(共 12 篇):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5-1-1 10:47:43

   

 

谢谢艳芳姐、效勇兄留言,顺祝2015新年快乐!   

   

  评论者: 叶效勇

发表时间:2014-12-27 18:23:00

   

 

平虎战友好文章。其间的寓意值得玩味,谢谢!   

   

  评论者: 彭艳芳

发表时间:2014-12-26 20:08:37

   

 

快赶上至理名言啦!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12-19 9:38:40

   

 

谢谢振恒兄、玉武兄、民校兄、志鹏友、先庆兄到访,您们的留言让平虎博客光芒万丈。 读老子《道德经》平虎明白了:中国诗人如果一味追捧外来文化,一味搞横向移植,他们的心中就没有“根”了,他们诗歌生命是脆弱的;如此脆弱的心灵引发自杀、杀人等偏激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现代诗歌只有依托自己雄厚的文化,其生命才会生生不息、茁壮成长!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4-12-17 19:47:59

   

 

读诗三百首,概在六章中。平地一只虎,诗坛见神通。   

   

  评论者: 张志鹏

发表时间:2014-12-17 19:31:41

   

 

写得好!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4-12-17 16:20:26

   

 

平虎能悟出如此高深的诗之道,好诗连连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4-12-17 15:57:54

   

 

诗的情怀,万物的美好描绘。   

   

  评论者: 周振恒

发表时间:2014-12-12 22:53:32

   

 

虎友道出了喜欢詩爱写诗人的心里话,赞成支持!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12-12 21:54:16

   

 

谢谢伟强兄、年福兄的留言及赞赏。 有人说中国现代诗主要是外来诗的横向移植,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所以,我要用老子《道德经》来诠释现代诗的由来。我认为: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天生的诗人!   

   
   

共 12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5:42:35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