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李青海两篇文章 蓝天骄子 人与书    

发表时间:

2014-10-28 20:38:59 更新时间: 2014-11-5 20:57:24  更新者: 韩文生

关键词:

家庭2014重阳    
作者: 韩文生   [这是对本篇第 418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代发24师战友李清海展示老战士风采的两篇文章

 

1970年冬,李清海在空军航空兵师营区留影

 

李清海,回族,河南省商丘人。1968年4月入伍,1970年任空军航空兵24师新闻干事,1977年10月调任空军商丘场站政治处宣传干事、通信队教导员。1984年转业到商丘日报社,历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总编,兼任京九晚报社总编,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0多篇,出版专著有报告文学集《搏击风浪的强者》、散文集《天地人间》、与人合著《今日商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计划2014年底出版小说集《茫茫夜空光似眼》、2015年春开拍电影《孝道》。他从事新闻(文学)的成绩,被载入《中国少数民族名人》、《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词典》、《河南省作家词典》。

 

*******************************************

蓝 天 娇 子

李清海

    马晓天与共和国同年诞生,在少年时代就怀有飞天的理想。

    1960年,北京的春天暖融融。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小学生马晓天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小小的风筝拖拉长线,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飘荡。他仿佛驾着飞机飞翔,心里美滋滋的。

    爸爸猜透了他的心思,有意地问:“晓天,你长大后干什么?”

    马晓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人民空军飞行员!”

    “好样的!”爸爸拍一下马晓天的肩膀,“爸爸妈妈支持你当飞行员,要积极创造条件呀!”

     记得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说过:“只要有了思想,立志的人们总会找到实现理想的道路。”是的,马晓天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创造条件:读初中,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滑翔小组,抽空学习航空知识;上高中,他参加航空夏令营,体验飞行员生活······盼望着,等待着,他如痴如狂追求的理想终于实现:1965年2月,被选为人民空军飞行员。一连几天,他激动的心不能平静,就兴冲冲地来到天安门前,面对毛主席像立下誓言:“毛主席呀,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做保卫祖国蓝天的卫士!”

    马晓天满怀做蓝天主人的自豪感,昂首阔步地走进航空学校。

    航空理论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问,有天文学、气象学,还有飞行原理学、发动机原理学,一本本厚书好似张着白帆的船,带着马晓天遨游知识的海洋,寻觅、探索、摄取,到头来成为饱学的智者。

    马晓天完成航空理论学习,开始了飞行训练。

    一架教练机在飞行,座舱内坐着马晓天和他的教员。他俯瞰着机下的壮丽美景:一座座工厂,烟囱林立;一块块耕地,星罗棋布;一条条江河,纵横交错······多么明媚的蓝天白云,多么富饶的大江河山!

    “晓天,轻轻拉一下驾驶杆。”教练员打断马晓天的遐想。

    马晓天慌忙一拉,飞机抬起头来。教员一边推杆改平,一边告诉他:“动作要柔和,不要太猛。”

    教练机飞完动作通场着陆,马晓天目测不准,动作还是猛,却连蹦带跳地落了下来。

    接连几次带飞,马晓天驾驶的教练机活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仍然不听使唤。于是,他打了退堂鼓,沉溺于无限的苦闷之中。经过教员开导,他的理想信念给自己注入了勇气:作为祖国领空的保卫者,怎么遇到技术难关就丧失信心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事业心加责任感使马晓天下定决心:苦练。他像临场的演员准备进入角色一样,一有空就练习目测下滑的角度,坐着汽车练习拉杆的着陆动作,还时常把大拇指当驾驶杆练习揉和操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飞行考核中,他驾驶的教练机好像一匹驯服的野马,拔地而起,又平又稳。教练机在空中熟练做好动作后开始着陆,他集中精力目测地标,对准跑道徐徐落地,恰似蜻蜓点水一样轻盈。如此精彩着陆,让在场的人们想起了:同期学员,最先放飞的是他,最先完成训练任务的也是他。难怪他说,潜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口井,关键在于发奋。

    岁月很快走到了1972年春天。马晓天告别航校,来到空军航空兵一支英雄部队。

    在巡弋祖国领空的日子里,这支英雄部队涌现出击落敌机的战斗英雄王文礼、胡英法、李纯光、胡寿根,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和激励着马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以战斗英雄为榜样,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过硬的杀敌本领,保卫祖国万里蓝天的安全!”

    从此,马晓天魂系蓝天,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奋进。

    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能在机场上看到他的身影:白天飞,夜间飞,飞穿云,飞复杂气象,飞高空特技,飞低空投弹······他更咬定战术研究不放松:飞直线目标攻击,既练从右边进入,又练从左边进入。掌握左右开弓本领后,又攻克不同角度和方向进攻的技能······他越练越精,练硬了自己的翅膀,成为搏击长空的银色雄鹰。

     部队党委不亏胸怀理想的年青人。两年间,马晓天进步飞快:“全天候”飞行员——中队长——副大队长——副团长。如此重担挑在肩头,他有了压力。

    在老首长的亲切关怀下,马晓天满怀豪情走上领导岗位,在飞行“前沿阵地”展示自己的才干。

    马晓天第一次登上塔台,坐在团长董纯仁身旁,见习飞行指挥。谁知,他生平第一次感到精力不够用:注意看起飞的飞机,又不顾不上看着陆的飞机;注意地面开车的飞机,又顾不上空中通场的飞机。正在这时,无线电里有几架飞机同时报告,他既听不清是谁在讲话,也听不清讲的是什么内容,一时不知所措。然而,他看到董团长手握话筒,胸有成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慌不忙,沉着老练地指挥着,真不愧为“王牌指挥员”啊!

    飞行完毕,一老一少亲切地交谈着。

    董团长笑了笑:“副团长,第一次参加飞行指挥有何感觉?”

    马晓天如实回答:“顾此失彼,不太适应。”

    “那因为你对飞行指挥一套还陌生。只有对各方面都做到胸中有数,摸索出规律,找出特点来,就能够打主动仗。”

    “团长,我记住了。只要做有心人,没有干不成的事!”

    夜幕降临,营区静悄悄。在灯下,马晓天回忆着白天见习指挥的情形,琢磨着董团长热枕的谈话,不禁在脑海里跳出一个问号:怎么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呢?他从毛主席著作中找到了答案:“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于是,马晓天全身心都扑在飞行指挥上。

    ——在学中干。他制作了一张大表格,细心记录飞行人员的训练进度和质量,做到了如指掌;他利用生活、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了解飞行员的特点,例如说话口音、声调粗细、反应快慢、动作稳急,做到胸有成竹:他学习制定和认真熟悉飞行计划,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忙而不乱······日积月累,他熟悉了飞行指挥业务。

    ——在干中学。一架飞机压坡时左右压杆不均匀,他强调飞行员操作格外警惕;一架飞机昂头下滑着陆滑行速度小,他提醒飞行员“慢慢松油门”;一架飞机低头下滑着陆滑行速度大,他要求飞行员“油门收到低”;一架飞机着陆后高速在跑道上滑行,他联想到单车装置刹车量较小,容易冲出跑道,果断指挥飞行员“连续刹车”,杜绝冲出着陆线······日就月将,他提高了飞行指挥能力。

    半年后,马晓天独自行驶飞行指挥权。

    这是一个少有的好天。在初升的阳光里,马晓天走上塔台,看到起飞线上是一幅壮丽图画:一架架银光闪亮的飞机,排成威武雄壮的队形,展翅欲飞。飞行员们站在机群一旁,精神抖擞,整装待发。他抬眼一看腕上的手表,拿起话筒,发出了“起飞”的口令。

    随着一发绿色信号弹升起,一架架飞机雷霆电闪般地跃上蓝天,进入空域开始了演练。

    在塔台,马晓天手握话筒,脸是庄重的,眼是锐敏的,精力格外专注。

    一架飞机报告:“起落架、襟翼放好,请求着陆。”

    他观察着飞机的空中状态,立即答复:“可以着陆!”

    话音刚落,四机编队的长机请示:“左转弯高度600,请求通场。”

    他环视一下空中航线,果断地说:“可以通场!”

    紧接着,调度室打来了电话:“一架兄弟部队的运输机要求着陆。”

    他目视飞行计划表,改变一架飞机起飞的计划,腾出了时间和位置,用另一个话筒指挥运输机徐徐下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马晓天指挥如此紧张而复杂的飞行训练,稳如泰山,秩序井然,有条有理。但是,他不满足现状,继续探索飞行指挥的学问。

    一天清晨,马晓天站在起飞线上观看天气:红日冉冉升起,朝霞满天,是一个痛快的飞行日!即将开飞之时,机场上空却被烟雾遮住。他急得团团转,焦急地等了两个小时才雾散天亮。

    飞行结束,他就查找机场气象资料,解开了烟雾遮盖机场的谜团:大大小小的厂矿座落机场东边,刮东风把它们产生的烟雾吹到西边,好似锅盖扣在机场上空。于是,他在本子上写到:清晨刮东风,机场上有烟雾,飞行不能进行进场早;清晨刮西风,好天气不会变,按时飞行没有错······类似这种气象资料,他积累了一本子。

    前不久,董团长外出学习,由马晓天负责全团飞行训练。这期间,师长要求他组织一次拦截“敌机”的演练。

    这天一早,一层烟雾盖在机场上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马晓天观察一阵子,发现西风越刮越大压倒东风,马上想起了记在本上的气象资料,通知部队按原定时间到场,准时开飞。

    “这种天气能飞吗?”师长提出疑问。

    马晓天毫不含糊地回答:“请师长放心,按时飞行没有错!”

    果然不出所料,开飞前机场上空的“烟雾盖子”不见了,晴空万里,一碧如洗。

      一场激烈而精彩的“拦截”战斗开始了。

    马晓天指挥两批四机编队,在60公里内对“敌机”进行高速度拦截。60公里,对超音速战斗机来说,顶多三、四分钟的时间。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两批四机编队拦上“敌机”,要跟踪轮翻占位、瞄准、攻击、脱离,一个环节失误,就可能错过战机。这是战术、技术的考验啊!

    “在40公里处,发现‘敌机’!”第一批四机编队长机报告。

    “攻击,狠狠地打!”马晓天果断地下达命令。

    第一批四机编队怒吼着扑过去,他们把苦练的技能施展出来,一下子咬住了“敌机”,光环迅速套住,按动炮钮,干净、利索、迅速地完成了一套漂亮的攻击动作,打得“敌机”没有逃窜的机会。

    在塔台,马晓天似乎比空中还着急。他清楚地知道,拦截难度之大,要求之高,都是过去没有过的。他注视着领航标图上的红箭头,立即对第二批四机编队下达命令:“要打得‘敌机’措手不及!”

    第二批四机编队出其不意,迅速隐蔽接敌,轮番攻击昏头转向的“敌机”,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拦截”战斗结束时,师长握住马晓天的手,兴奋地说:“马副团长,别看你年轻,却组织飞行经验丰富,实施指挥沉着老练,真是可喜可贺!”

    马晓天呀,你很幸运与共和国同龄,祖国前进你在成长,虽然才25岁,已经是一位优秀的飞行指挥员。你的首长和战友都深信,在人生的征途上,你展开理想的翅膀会越飞越高,将来必有大造化!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本文选自散文集《天地人间》)

******************************************

         

人 与 书

李清海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只有读书。开卷有益,福慧双修,是人生一种高级享受。

    从古至今,出版物犹如大千世界:有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有刀光剑影、惊心动魄,有天堂地狱、善恶世界,有纵横世事,针砭时弊……这些称为书的东西,吸引着人们贪婪地阅读,就是通常所说的 “精神食粮”。

    读书人“饥读之以当肉”,像咀嚼自己的饮食一样咀嚼自己的“精神食粮”,各有感慨。

    有的说,“书是发动机,产生动力”。不错,书能让人焕发活力,精神十足。张海迪的肢体失去三分之二知觉后,生存靠什么?就是用书激发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能动力。这些年来,她持之以恒,通古今之华章,品中外之雄文,从书里找到人生的真谛,使不幸的残躯内积累如此之多的智慧、灵气和聪明,创作出两部长篇小说和三部散文集,翻译出版四部外国文学,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青少年的榜样。

    有的说,“书是千里眼,开阔视野”。的确,书能使人看清大势,明白世事。林则徐考中进士,在翰林院授为编修。但翰林院是闲差,他只好读书“不虚度日力”,学以致用。为了知晓世界局势,他关注西方,致力于翻译西书,并主持辑译《华事夷言》、《各国律例》。在他的指导下,魏源编撰世界史地书《海国图志》(50卷),其中就收录他所辑的《四州志》(24卷)。在闭关锁国的晚清,他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说,“书是登攀梯,走向成功”。当然,这并不是书都能使人成才,但大凡成才者无一不是书的“门亲”。《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因为猎取书中佛学、神话及世俗风习,才创作出上天入地、妙趣横生的孙悟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因为积累书中天文、地理、军事、法度知识,才创作出充满智慧、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如果离开这些学问,两位大家就不可能攀登上文学艺术之巅。

    说来道去,书是好东西,贫者而富,富者而贵,贵者而智,智者而乐。

    读书是生命的一种生存方式。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动机:有的消遣,打发日子;有的“包装”,显示学问;有的求知,增长才干。

    革命领袖孜孜不倦地读书,厚重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为实现“英特纳雄耐尔”鞠躬尽瘁。

    马克思终生与书相伴。在巴黎流亡期间,他整天呆在图书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利,一门心思搜集文献资料,研究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他来到伦敦后,得知大英国书馆藏有数以万计的书刊,每天总是静坐阅览室继续刻苦读研,吸取了前人的智慧成果,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总量。就这样,他花费了近40年的心血和汗水,仅读书和做过的笔记、摘录的书足有1500种,所写的提纲、手稿、短评就达100多本,终于妙手写出一部宏篇巨著《资本论》,指导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列宁酷爱读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是图书馆的热心读者。参加革命以来,他用马克思著作探讨俄国革命。他被捕坐牢后,在狱中仍然边读书边研究,竟然忘记自己是犯人,是何等的痴迷!到头来,他的思想产生飞跃,著述更有远见。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参阅583本书,利用报刊文献不计其数,体重一下减少几公斤。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做引领,他是写不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著作来。

    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求学。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他选择自学:寄居长沙湘乡会馆,每天步行数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抓紧课余时间进学校图书馆……安然静怡,宁神展卷,埋头攻读哲学、史学和文学著作,从而夯实了文化知识基础。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期间,他参加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他指挥作战也不忘读书。建国以来,他一直在床铺旁堆满了书,甚至在厕所里也放着书,在日理万机中见缝插针!他留下的著作,无不是自学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纵观历史,凡是成大事者都与书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先读书而后成大事的。

    读书如同吃饭,要细嚼烂咽,不囫囵吞枣。为了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要在理解、消化和运用上下功夫。古今名人创造的读书方法就是佐证。

    明朝文学家张溥的读书法——抄录焚烧。他每得到一篇佳作,如获至宝。不管文字多长,他都边念边抄,有时忘记吃饭或睡觉,抄录完读一遍,然后烧之。文友说他患了抄录焚烧之“癖”,而他不予置辩,继续抄了又读,读了又烧,反复数次,“铭记心间,不会忘却”。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读书法——用心精学。他选定精读书目后,就一本一本地学。在同一时间内,他只认真读一本书,然后再读第二本……精读中,他不断给自己提出“为什么”,便于理解和记忆。如此精读,“读破一本书”胜过“泛(览)百书”。

    当代文学家茅盾的读书法——再三琢磨。他为精通一本书至少读上三遍:第一遍通读,碰到疑问绕过去继续往下读,仅仅了解全书梗概;第二遍品味,经过钻研弄懂弄通疑问后,再从头至尾逐步加深认识;第三遍深究,直到融会贯通,动手写下心得体会。

    近代文学家鲁迅的读书法——坚持多翻。他不管是有用的书或是无用的书,总要先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上几页内容,加深印象,做好记录。他说,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有用的书而言,只要能给自己带点益处,翻阅多了,也能“开视野,启思路,增见识”。

    读书人不妨借鉴名人的方法,收益实为事半功倍。但是,不可忘记一个原则:人不当书的奴隶,书要当人的工具。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的忙于谋生,有的忙于挣钱,有的忙于跑官,有的忙于玩乐……就是不挤时间坐下来读书,真正领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真谛。

    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就是挤出来的。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挤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歌德也说:“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所谓挤时间、找时间,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正如雷巴柯夫所言:“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的人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看来,如何运用时间大有学问。如今实行“双休日”,又有节假和年休,凡是工作族一年要享受100多天的休闲,从中抽出时间读书养心,何乐不为?要知道,人的差别就在于“业余时间”。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惜时如命,分秒不舍得浪费。他研究血小板获得成就以后,规定自己睡前要读15分钟的书。养成了习惯,他坚持50年之久,共攻读1098本书,又成为文学研究家,被誉为“医心文人”。作为平凡的普通人,难道还要什么理由不在休闲时间内读书呢?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挤时间读书也是如此,“努力请从今天始”,用知识填满人生空间,让我们的灵魂拥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不断重塑与升华…… 

2014年9月

 

   

197610月,李清海(右二坐者)与师新闻报道组战友在营区留影

                  

1976年唐山地震后李清海全家在机场营区留影纪念。

                      

20093月,李清海夫妇与印尼爱国华侨宋良浩夫妇(右)在厦门合影留念

 

20017月,加拿大友好人士大山(右)应商丘日报社邀请来商丘,与李清海合影。

 

 

19986月,著名作家魏巍来商丘日报社访问,与李清海合影。

 

2000年秋,李清海在河南省夏邑县孔子故乡孔子行教像前留影。

 

                   

19999月,李清海夫妇从缅甸旅游回来,在中缅云南省界碑前合影。

 

200610月,李清海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

 

李清海在毛主席旧居前留影

  
 
评论(共 9 篇):

  评论者: 韩文生

发表时间:2014-11-5 20:57:24

   

 

感谢刘祺云 张振福 武戎战友的关注,我一定带你们向李清海问好。   

   

  评论者: 武戎

发表时间:2014-11-5 9:58:32

   

 

很高兴在这里看到了李干事的大作。74、75年和蔡长严、许开通一起在遵化场站通讯报道组时,曾经得到大师的指点,至今难忘,李干事还有印象吗?   

   

  评论者: 张振福

发表时间:2014-11-4 10:40:24

   

 

海清战友好!   

   

  评论者: 刘祺云

发表时间:2014-11-2 4:44:16

   

 

自从青海调回商丘后再没有联系了,如果你能见到他请代我向他问好 !在遵化时曾与他在过一块工作........   

   

  评论者: 韩文生

发表时间:2014-11-1 20:49:38

   

 

感谢玛瑙战友的关注。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4-10-30 12:40:56

   

 

拜读并学习!   

   

  评论者: 韩文生

发表时间:2014-10-29 19:46:34

   

 

谢谢发运、平虎战友的关注。文章是他打好我复制的。照片压缩是我办的,还有三张照片因为太大,15M以上,我压缩不成,没上去。这三张是:一、2001年4月,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朱厚泽(右)参加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届桐花节,与李清海合影。 二、1997年7月,张海迪(右)应商丘日报社邀请来商丘作报告,与李清海合影。 三、2001年11月,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左)到商丘日报社调研,与李清海合影。   

   

  评论者: 靳发运

发表时间:2014-10-29 8:37:28

   

 

看到英俊才华横溢的青海战友很高兴。打出来这么长的文章需要多长时间?很辛苦的,谢谢文生!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10-29 8:03:04

   

  标题:
 真棒 
   
   

共 9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18:21:49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