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儿时那座山    

发表时间:

2014-6-19 12:39:32 更新时间: 2014-6-20 14:41:39  更新者: 管理员

关键词:

全江 作品    
作者: 张全江   [这是对本篇第 146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儿时那座山

    我是六十年代后出生的河北遵化人,老家住在离县城不远的小山村。村落很小,人口不足二百,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环山绕水风景秀丽。

    我家的后边就是山,人们都叫它“尖山”,这座山虽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笔陡,但小时候爬上去也很费劲,要用半儿天的时间。我不知道这座山“家系哪脉”,爸爸说,它是燕山余脉,说我们这里的山都属于燕山余脉,我看了看似乎没有燕山裙带的迹象;妈妈说她是“孤儿”,是因为小时候淘气被抛弃的“孤儿”,我看也不像。它虽没有泰山那样名于天下,没有峨眉山那样景色宜人,没有黄山迎客的多姿松柏,更没有腹藏经伦可流传的典故,可无论怎么看它,都是那样的出身不凡。是她保佑着我们祖祖辈辈,呵护着我们村村落落。这里的老人都特别景仰它,说它有灵气,小时候我不懂,现在似乎懂了些老人的话,还越来越觉得有道理。她长得就像位慈祥的母亲,山峰前倾,好像有些驼背,脸不大、但手大臂长,两个长臂一前一后,右手在前、紧紧把我们两个村(老丰沟、东房子)搂在怀里,总怕丢了哪个;左手不断地抚摸身后那对双胞胎{旁家峪、河家峪两个自然村}。身不高,体却阔,好似身怀六甲。可是这群不懂事的孩子,还站在母亲的腿上对人们炫耀。

    我能够看到母亲的汗水流向远方,这也是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流过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溪,小时候常常因为在河里玩水捉鱼被母亲追骂。有一次,我和二伯家的哥哥去河里扎青蛙,我在水里逮,他用刚钎扎,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一钎扎到我腿上,现在也有巴痕,因为这事我二妈还给我送了好几个鸡蛋呢!那时候经常沿小溪而上,一直玩到这座山下,止步仰望不知道哪条小溪是我要找的源头。半人高的草为小溪隐瞒了身世,冠树横纵拦住了我的双腿,山坡的野花转移了我的视线,天空的老鹰好像也不喜欢我来到这里,飞来旋去,不时还吼几声,让人毛骨悚然,吓得我都要哭了。突然刮起了大风,吹得老鹰左右摇摆,险些要掉下来,慌忙飞跑了。我高兴得一溜烟跑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事,妈妈说那是山神在保护你,还饶有兴致地给我讲了小时候日本扫荡“跑返”的事。说敌人一来人们都往这座山上跑,没有人被日寇抓去过,还讲了一些更神的化险为夷的故事,总之我能够从老人的眼里看出景仰之情。说它神我不太信,但她养育着我们祖祖辈辈这是真的,60年代后出生的人们还记得1972年吗?百年不遇的大旱降临在遵化境内,我深有感触,记得非常清楚,由于干旱大部分村落饮水困难,更不用说灌溉育苗了。我看过《县志》记载,头场雨来自阴历5月18那个夜晚,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72年人难熬,6月中旬见青苗,玉米生长5、6月,还在含苞便折腰。”形象的描述了当时因为干旱不能春种秋收的景象。可我们村就凭着这条小溪按时播下了春天的种子,喜获了秋天的丰收,我们村也就成了当时全县唯一没有向上级申请救济粮的自足村庄。这座山不但保佑着我们的衣食,还孕育了好多优秀儿女,不到二百口的小村庄,有北大毕业的长辈,也有上海交大毕业的后生,有考入江西财大的姑娘,也有扛枪守卫边疆的战士,我算了算,地级以上干部的前辈有,处级干部的也有,北京工作的有,省城工作的也有……

    总之,这座山虽不高,但它呵护着我们,给我们以风调雨顺的生活;这条河虽不大,但她满足着我村青苗的灌溉,满足着孩子们的嬉闹玩耍、答应了女人们有了浆洗之处的要求……

    每想起儿时那座山,总是给予我心灵的滋养、慰藉与启迪。

  
 
评论(共 3 篇):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4-6-20 14:41:39

   

  标题:已经在网站微信公众号推介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6-19 17:28:42

   

 

后有靠:儿时那座山 前有兆:小村那条水 难怪那里风调雨顺 难怪那里人才辈出 遵化县好地方 清东陵就选在那里 我可以向毛主席保证 遵化是风水宝地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4-6-19 13:07:08

   

 

建议念龙版主将此文收录到战友文学栏目。   

   
   

共 3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10:17:18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