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够的《四郎探母》
黄新原
父亲喜欢京剧,小时候领着我在操场散步,经常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唱: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幡影,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
记得十三四岁时,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二进宫》的老剧本,是个十几页的小册子,坐在厕所马桶上翻着看,不禁被吸引,那戏词比古诗有意思,有情节,又押韵。这戏说的是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阴谋篡位,封锁昭阳院,被囚禁的李妃懊悔当初不听忠臣之谏。徐延昭、杨波二次进宫,李妃感念二人的忠心,遂托国事,命杨波率兵清除奸党。
戏词朗朗上口,(当时大部分都能背下来,今天差不多都忘干净了):一开始是李艳妃的二簧慢板: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
看一看不觉是八月中秋。
先王爷晏了驾太子年幼,
太师爷起下了篡位奸谋。
他那里父女情全然无有,
竟把我孤儿寡母当作了马牛。
徐小姐把守在宫门口,
怕的是太师爷来把宫搜。
徐、杨至宫门,杨波犹豫,用话试探徐延昭 ,有段唱,最有意思,也是二簧慢板:
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
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
昔日里楚汉两争强,
鸿门设宴要害汉王。
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
九里山前摆下战场。
逼得个楚项羽乌江命丧,
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
他朝中有一位萧何丞相,
后宫院有一位吕后皇娘。
君臣们摆下了天罗地网,
三宣韩信命丧未央。
九月十三雪霜降,
盖世忠良不能久长。
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
(徐延昭 念白:怕者何来?)
怕的是辜负了
十年寒窗、
九载遨游、
八月科场、
七篇文章,
才落得个兵部侍郎,
怕只怕无有下场!
京剧戏词虽比不上元杂剧典雅讲究,但是一配上唱腔,却能摇人心旌,勾人魂魄(我们只能读到元曲曲牌下的词句,却已无法知道它是怎么唱的)。
“文革”后期,我从单位的旧库房里发现了一套《法门寺》唱片,几乎十成新,被当成“四旧”贴着封条。我没有犹豫,乘没人,给“顺”回了家。这套唱片很经典,马连良演的赵廉,裘盛戎演的刘瑾, 萧长华演的贾桂,都是一等一的“角儿”。父亲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明知“来路”不正,也不问,经常把唱机声音调得很低,眯眼细听,如醉如痴。
《四郎探母》是出老戏,算来得有百年历史。“文革”中曾批判过,说杨四郎是叛徒,杨六郎敌我不分,整个就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的大毒草。给我留下了深刻而不良的印象。
但到八十年代,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长安戏院看了这出戏,看得我是泪水涟涟(那时年轻,很少有什么事能逗出我的眼泪),自此,我就恋上了这出戏,隔段时间就翻出来听听,过一把瘾。
《四郎探母》说的是宋辽开战,身在辽国当了驸马的杨四郎,听说母亲佘太君押粮草来到军前。思母之心辗转难安,最终说服铁镜公主,设法帮他回宋营探母。全剧兄弟、兄妹、夫妻、尤其是母子之情,交织错落,波澜叠起,每每刺到人心柔软处,引起无尽遐思。
戏一开场,就是四郎一大段唱,西皮慢板,转二六,再转摇板,唱出十五年来自己的遭际,悲凉凄苦,思绪绵绵: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 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
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
想当年双龙会一场血战,
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 只杀得杨家将东逃西散, 只杀得众儿郎滚下马鞍。 我被擒改名姓方脱此难,
将杨字拆木易匹配良缘。
萧天佐摆天门两下会战, 我的娘领人马来到北番。 我有心回宋营见母一面, 怎奈我身在番远隔天边。 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 想老娘不由儿珠泪不干。
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
儿的老娘啊!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引出了探母情由。
接着便是中央台11频道常演的经典唱段《坐宫》里与铁镜公主的一段对手戏。杨四郎的愁苦被夫人看出,以猜代审,一步步逼四郎说出身世。情节紧凑,交代清晰,诙谐中带出夫妻情深,显现铁镜公主的贤淑通达,和对丈夫思母的理解。让人百听不厌。
最后,公主从萧太后处盗得令箭,四郎出关。这是阵前通敌的大罪,夫妻盟誓,四郎若天亮不归,公主便悬梁自尽。
全剧最感人的是《见娘》一场。
四郎急匆匆赶路,被杨宗保擒住,带入帅帐,与六郎延昭兄弟相认。四郎急要见母,六郎引至后帐。
挺俊雍容的老太君,和披头散发的杨四郎相见。母子均惊疯失态,对喊着:“娇儿啊……”“娘啊……”场面锣鼓大作。
接着是太君一段西皮流水,唱腔高亢激越,显出老人的悲痛与刚强:
一见娇儿泪满腮, 点点珠泪洒下来。 沙滩会一场败, 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 儿大哥长枪来刺坏, 你二哥短剑下他命赴泉台。 儿三哥马踏如泥块, 我的儿与八弟就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 唯有儿五弟把性情改, 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 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 最可叹你七弟他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尸无葬埋。
接着是西皮摇板
娘只说我的儿命不在
延辉我的儿啊! 哪阵风将儿你吹回来?
这是老旦最吃功夫的唱段,悲而不软,慈而不衰,把老母亲见儿子的惊、痛、哀、愤分层次、有尺度地表现出来。母亲对一大群儿子为国捐躯,四散飘零的伤怀之情,尽洒琴鼓板槌之间。
此刻的四郎,五味杂陈,看着白发老娘,看着为帅的六弟,看着八姐九妹,愧悔感恨难抑,一大段唱,把回龙、散板、二六、快板都用上,抑扬婉转,最是感人:
唉,娘啊……
老娘亲请上受儿拜, 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 孩儿被擒在番邦外, 隐姓埋名躲祸灾。 萧后待儿的恩似海, 铁镜公主配和谐。 儿困番邦一十五载, 常把儿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 胡狄衣冠懒穿戴,
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 闻听得老娘到北塞, 乔装改扮回营来。 见母一面愁眉解, 愿老娘福寿康宁永无灾。
想母亲,人之常情,但大男人对母亲明白说出“儿想你”,虽是戏中,却也让人不能不动情洒泪,那真个是想得刻骨铭心啊。我手机里有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王佩瑜的这段录音,过段时间,我就要听听,听着那哀不成调的思念诉说,听着那十五年不能膝前尽孝的悲忏之声,自己也如“肝肠痛断”。
我一遍一遍不停地听,女儿问她妈妈:“他怎么总听这段啊?”
只听爱人说:“别说话,让他听,他想他妈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