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解放初上海防空形势严峻 雷达部队专招大学生兵    

发表时间:

2012-6-13 21:29:23 更新时间: 2012-6-13 23:05:29  更新者: 管理员

关键词:

雷达兵创业者    
作者: 黄永富   [这是对本篇第 3948 次阅读] 阅读评论

 

解放初上海防空形势严峻 雷达部队专招大学生兵

东方网>>军事频道>>滚动新闻>>正文

2012611 15:37

作者:黄永富 选稿:黄骏

  战友传来一帧老照片。这照片尘封了60多年,最近才由照片主人的后代胡海鹰,从他父亲胡积瑰(照片后排右起第1人)的遗物中见到,然后传给了大家。

  解读这帧照片,告诉大家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上海解放初期,由于“反轰炸”斗争的需要,近200名上海学子,在陈毅的号召下,参加了雷达部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但是上海的防空力量,相当薄弱,仅有2个高射炮团。败走的国民党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凭借其所谓的“空中优势”,不断派飞机对上海进行扫射、轰炸。一段时期,由于无空袭预警,往往敌机已经飞临上空,甚至投下炸弹,才发出空袭警报,高炮开火。

  据原上海防司参谋长黄径琛回忆:

  “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在短短的5个月里,国民党空军飞机轰炸、袭扰上海就达20多次,投弹360多枚,毁坏房屋2300余间,炸死炸伤2300余人。1950年1月7日至2月6日,敌机连续4次集中对上海的电力公司和城市重要设施进行残暴的狂轰滥炸,其中尤以2月6日的轰炸最为突出。”

  “2月6日中午12时25分,上海市民正在用餐和午休,突然警报声响起。国民党空军出动12架B-24、2架B-25、2架P-51和1架P-38型等飞机共17架,組成混合编队,疯狂地对上海市轮番轰炸。……此次空袭,敌机投弹60余枚,毁坏房屋2000余间,市民伤亡1400余人。”此即著名的“二六轰炸”。

  对此,陈毅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曾精辟地指出:“……1949年5月27日,我们只解放了上海,但只解放了领土,还未解放领空,所以,那时上海只能算是解放了一半……”

  我军进入上海后,在清理国民党军事仓库时,发现有日军遗留下来的雷达部件。1949年9月,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在上海安国路建立了我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雷达队,于10月1日开始担负对空警戒任务。

  同年12月,为了组建雷达部队的需要,防空处举办了第一期雷达训练队,学员30人。其中,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雷克祥(照片后排右起第6人)、童有盛(照片前排左起第1人)、孙瑞庭、张恬安等4人,是响应虹口区团工委号召参军进入雷达训练队的。其余则是淞沪警备司令部文化干部训练团的学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大多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安国路雷达队虽然已开始担负对空警戒任务。有一段时间,敌机几乎也没来袭。雷达没有看到过任何目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可是,在后来“二六轰炸”时,敌机来袭雷达竟然没能“发现”。给各级领导以很大的震动,雷达到达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就有陈毅市长于2月16日,给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写信,“借调”大学生来部队工作的事。

  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和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把此任务交给电机系电讯组毕业班的团支部。总支委员陈怀瑾同志,宣布这一决定后,大家纷纷表态,坚决保证完成任务,并以能投身“反轰炸”斗争而感到自豪。全班21名同学(其中2名中共党员、19名青年团员),顾不得当天正是除夕,二话没说,就前往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报到。

  照片中后排的3个女兵:曹美琪、刘瑜和吴炯明(左起第5、7、9人),便是其中的3位。

  他们到了雷达队后,先把21人分为7个值勤小组,轮流参加战斗值班。同时,日以继夜,边学边干,对雷达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可是,仍然无法发现目标。于是不得不找来高人请教,一位是搞过雷达的交通大学讲师蒋大宗;一位是上海国际无线电台总工程师钱尚平,他们一致认为,雷达不能发现目标,最大的可能是发射、接收系统,两者的工作频率不一致。经指点,并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反复仔细的调整,终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看到了近距离的固定回波。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大家有多高兴!

  在这群大学生,努力调试雷达的同时。为了协助上海防空作战,苏军的一个混合集团军,悄悄来到了上海。

  “二六轰炸”惊动了正在苏联访问的中央领导,经过两国政府协议,决定由苏联派遣一个混合集团军来华协助上海防空作战。这个所谓“混合集团军”,由2个驱逐机团、1个探照灯团和一个雷达营组成。

  动作相当快,“二六轰炸”后,不到半个月苏军就来到了上海。2月中旬到3月上旬,陆续部署完毕,开始与我驻沪防空部队,共同担负起上海地区以“反轰炸”斗争为中心的防空作战任务。

  经过调试以后,雷达队的雷达已能正常工作。1950年3月20日,终于捕捉到了“目标”。那天上午9时,担任值班任务的石松年、计燕华和曹美琪,发现了远在250公里之外的来犯敌机,立即通报给防空指挥部。

  我高炮部队,由于事先作好了战斗准备,敌机刚接近上海领空,就给它来个迎头痛击。敌机碰到这一阵阵密集的炮火,被吓了回去。

  过了3天,3月23日,这次来袭的敌机,也被我雷达及时发现,但是未能逃回去,为我驱逐机击落在上海境外。

  特别是5月11日夜,国民党空军1架B-24型轰炸机,企图利用夜色偷袭上海,被雷达及时发现。我中苏联合作战的防空部队,早就作好了准备,敌机刚临空就被我击落,坠毁于浦东塘桥镇。

  根据中苏双方协议,苏军在半年内撤回。上海防空司令部雷达营(为保密称电讯营),受命负责接收苏军雷达营的5个雷达站。经过陈毅批准,上海防司于5月和7月,先后又成立了2个训练队——第二期雷达训练队和电讯训练队。招收大中学生150多人。来自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附中、复旦实验中学、上海市立工专、上海中学、敬业中学、格致中学、吴凇中学、虹口中学、文治中学等。为接收苏军装备和接替苏军任务作准备。

  照片中第二期雷达训练队的有曾祖佑(中排左起4)、王孚仁(后排左起3)、顾大恒(后排右起4)。电讯训练队的有尤振国、沈仁珪、卫关沐、陶泽文、许卫晟(前排左起2、3、4、5、7、8),卢梓麟、孙曾经(中排左起1、6),高永昌(后排左起6),孙品(后排右起2)。

  这2个训练队与第一期雷达训练队的人员,其中的大学生当技术员外,其余都成为上海防司雷达营9个雷达中队的“三大员”——观察员(后来改称操纵员)、标图员和电话员(后来改称记录员)。

  纵观上述4批上海学生兵,有这样一些特点:

  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先后有近200人参军

  人员集中在同一个营——上海防司雷达营;

  一个学校的全班超过一半同学先后参军——上海交大电机系电讯组(1950年届)毕业班;

  文化程度高,有大学生,大多是高中生;

  上海著名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上海著名中学近10所:大同大学附中、复旦实验中学、上海市立工专、上海中学、敬业中学、格致中学、吴凇中学、虹口中学、文治中学等。

  此外还有兄弟仨:高永祥、高永泰、高永昌;兄弟俩:李关生、吴馨;姐妹俩:吴积慎、吴积都,一起参军的。

  至于同班或同年级同学一起参军的,更是枚不胜举。

  参军人数最多的学校:交通大学近30人,上海中学为39人,敬业中学近30人等。

  陈毅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上海防司雷达营:要起到“种子部队”的作用。

  随着雷达部队的发展壮大,这批“上海兵”,成为“种子”,播向全国。

  1950年11月,1个中队调去抗美援朝前方,其中有史济民、汪春霆、孙松飞、乐荣明、傅魁林、范传育等人。

  为保卫首都领空的安全,1950年12月,华北成立第一个雷达营,一共为4个中队,其中3个中队是从上海调去的。这3个中队中,共达54人。

  有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的(如:陆志淳。),有参加援越抗美的(如:黄祥富。)等等。

  傅魁林和范传育作为志愿军雷达兵,1952年9月17日光荣牺牲在朝鲜前线——载宁雷达站。

  原对空监视哨第141营教导员张仁袆,曾对当年电讯训练队参军的同志,作过如下中肯的评价,同样适用于这批兵。他指出:

  “对他们的一生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他们是知荣辱的典范,是党的宝贵财富,是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榜样。”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5 9:45:37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