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夫码头拍摄的泰坦尼克号最后影像
泰坦尼克的思考
龚伟力
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离开欧洲最后一个港口,爱尔兰最南端的港口科夫(COBH),踏上一条不归路。
1912年4月14日深夜,在纽芬兰附近的北大西洋,它撞上了一座漂移的冰山。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很快沉没。
整整一百年了。
人们不厌其烦地讲着这个故事,一个伤心的故事,一个悲伤的故事,又是一个解密的故事。
因为,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预知的,是保险公司想得到一笔巨额赔偿,而事先安排好的一次事故。只是由于事先安排的救援船只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救援海域,而导致了这场死亡1500人的大灾难。
因为,也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偶然的,是船上的电报员睡着了,没有接收到冰山预警讯号。
因为,还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特例的,站在船头的观测员只是用肉眼观测前方的冰山,而没有高倍望远镜。高倍望远镜被锁在船上的铁柜里,而铁柜的钥匙没有留下来。那把被带走的钥匙,现在被炒到天文价。
因为,还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注定的,它建造时的铆钉是劣质材料制成的,造成了它致命的漏洞。
因为,更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造成1500余人死亡,是由于船上的救生艇数量少于规定的数目。
这些,都成为一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又是没有结果的争论,而且无法论证的结论。
一百年来,泰坦尼克被翻来覆去地拍,黑白翻成彩色,彩色又翻成3D。
我不知道制作者是什么目的:商业?票房?金钱?
我也不知道观赏者是什么心态:新奇?情节?情色?
我只知道有小年轻,就冲着看女主角,英国著名女演员凯特·伊丽莎白·温丝莱特的裸体去的。导演卡梅隆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在这样一个悲剧中,加入了一个爱情故事,来一番卿卿我我,然后生离死别。
但是,电影《泰坦尼克》让中国观众十分失望,那段抓人的裸戏被彻底删掉了。
这是电影散场时偶然听到的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
男:就冲看那个镜头来的,什么都没了,还看什么看?
女:你就知道看那东西,又不是没看过,看什么看?
观众有的看懂了,但大部分没看懂。
当得知邮轮将沉没,船上没有太大的混乱,没有争先恐后,没有发生踩踏事件。
一位优雅的女士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一位母亲。她已经坐上救生艇。她是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
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
8人乐队一直在演奏莫扎特,最后一曲,他们为自己安魂。乐队指挥是华莱士·哈特利。演奏一直持续到沉入大西洋。
约翰·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始终都没有走。
大部分男人尽量保持着风度。
让女人和孩子先走!
而不是“让列宁同志先走!”
更不是“让领导先走!”
十八年前那句“让领导先走!”一直撕咬着我们的心!拷问着我们的良心!
1994年12月8日的那场大火,323个美好生命,其中284个中小学生,由于那句“让领导先走!”短短的二十分钟,灰飞烟灭!
我敢说,那些在那场大火中逃生的领导,不敢来看电影《泰坦尼克》!
我敢说,那些在那场大火中逃生的领导,他们不如约翰·爱德华·史密斯船长!
我敢说,那些在那场大火中逃生的领导,他们不如乐队指挥华莱士·哈特利先生!
我敢说,那些在那场大火中逃生的领导,他们不如泰坦尼克号上的绅士!
我敢说,那些在那场大火中逃生的领导,他们不是男人!
泰坦尼克的沉没已经整整一百年。
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1912年4月14日。
让我们记住这些数字:死亡1503人,逃生720人。
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生还率:三等舱是26%,二等舱是44%,头等舱是60%。
读着这些数字,一百年来,泰坦尼克带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