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四方山
1970年7月下旬,已在空六军报道组培训见习9个月的我,突然接到部队召我立即归队的通知。原来,我所在的雷达3团大屯营营部整建制调防到雷达33团四方山营。当时,我为营部文书,归队后连夜跟营里五名干部抓紧准备,即日就简装启程。大约是28日从德州坐的火车,经北京、大同、集宁到赛汗塔拉,再转公共汽车向东进发,于8月1日到达锡林浩特市。徐承钦副政委接见了我们,介绍了敌情,布置了任务,次日我们便坐运输车“驻扎”在了这个陌生的新家——四方山营。
四方山营为雷达33团的二营,下辖三个连:四方山是6连,阿巴嘎旗是7连,126是8连。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备战气氛很浓。干部战士吃饭背着枪,上课抱着枪,睡觉枕着枪,“敌机”经常在边境线侦察,阵地周围时不时就冒出信号弹来。初来咋到,真是心有余悸!但为了表达革命战士应有的政治觉悟,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四方山连紧张的战备训练和营建施工中去,也初尝到了边防的苦、北国的寒!
一个月后,营领导安排我到阿巴嘎旗连体验生活。在这里,我写了一篇题为“从一封家信引起的一次战备思想教育”的报道,被10月份《空军报》刊用。由于占了第二版的上半个版面,又是赶在老兵退伍之前登载,一下引起了团首长和政治处领导的注意,问这篇报道是谁写的?一了解方知是刚调来一个小战士写的,于是马上来电话,通知我到政治处宣传股报到。
12月份,我被任命为军教连排长,领导找我谈:给你命令下军教连,但不去。实际上是拿你当干事来用,主要负责团里的通讯报道,好好干!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为自己取了个笔名:“雷前哨”。意思是,我们雷达33团驻守在反修最前哨,要为祖国守好北大门。后来,团里成立了报道组,让我负责。从此,“雷前哨”这个笔名我就不再独占,而把它变成了报道组的代名词。
四方山是我成长进步的“根”,那里有太强烈的记忆、太美好的回忆。在雷达33团的24年中,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四方山连,有时一年要去几次。这里,把我1971年为纪念国庆22周年写的一篇报道“反修前哨一对红”(《空军报》9月30日第二版头条)转载于此,请战友门感受一下那个时侯的政治气候,现在读起来觉得特别可笑,但这确实是历史!
反修前哨一对红
某部六连和七连,都是边防连队,驻地相隔一百多里。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团结互助,并肩战斗,被人们誉为“反修前哨一对红”。
七连是四好连队;六连去年没有评上四好。为了向七连学习,六连特意派指导员王学孟请来七连指导员王胜和老炊事班长刘仁广,给六连介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按照两个“决议”建设连队的经验。从此,两个连队结成了“一帮一、一对红”。
六连同志外出,七连是他们的必经之地。每次六连过往住宿,都抓住机会向七连同志们学习。有一次,六连战士崔士杰外出返回,路过七连,六连党支部便打电话让他代表全连向七连好好学习几天,把先进经验带回来。小崔来到炊事班,脏活累活抢着干,处处留心学,在七天时间里,他把七连炊事班狠抓读书学习,用思想革命化带动工作革命化的经验作了深入了解,回来后向全连进行了详细介绍。很快,全连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帮中有学,学中有帮。今年上半年,七连领导班子比较新,一度不够协调,六连听说后,立即派王指导员专程来到七连,与七连党支部一起分析问题,研究工作,制订措施,“一班人”同心协力战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还有一回,七连雷达进行维护,六连闻讯后,马上派出副连长邹法刚等三人前去支援,他们和七连同志同值一个班,同站一班岗,一起战斗、生活了二十天,既促进了七连的战备工作落实,也学习了七连的好思想、好作风。七连同志从这件事,也进一步把六连的高尚风格和优良作风学到了手。
并肩战斗加强了团结,互帮互学发展了友谊,促进了工作。今年上半年,六连也光荣地初评为四好连队。
(雷前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