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部队造雷达
雷达作为现代战争的武器,属于高科技装备,它的研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不是一般人想造就能造出来的,而我的军旅生涯中却挑战了一回这个戒律。
一九七一年初春,我所在的北京军区某军根据当时的国防形势,决定增强雷达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提出装备要轻而小型化。由于当时部队装备的雷达都是进口或是由国防科工委下属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制的车载式或固定式雷达,重量在几吨至十几吨不等,搬运转移都极为不便,这不符合灵活机动的战备需要。于是军党委决定由部队自己研制人背马驼式的小型轻便雷达。并决定从军里的两个雷达团中抽调骨干力量,组织专门的队伍进行研制,点名由我这个雷达团的副参谋长负责研制新型雷达的工作。作为作战部队自已研制高技术含量的雷达装备,这在中外军队史上都是罕见的。
我过去虽然做过几年的技术工作,那也是以维修为主,对研制一种全新的雷达确实心里没有底。因为这牵涉到许多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革新甚至是创新的问题。我虽然参军不久到防空军学校学过一些专业知识,但毕竟比较粗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知识或是过时已被淘汰或是已经忘记了。而抽调组织的人员中又有多少具有很高的专业研制能力呢?即使是专业的雷达生产企业,从技术权威到专业人才,从技术装备到研发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但是要生产一种新型雷达,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就凭我们这些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能行吗?这些不利因素无疑给我们的研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军部接受任务时,军首长为我规定了几条:一是新雷达要性能好、体积小、重量轻,人可以背马可以驼而且必须机动能力强;二是研制经费只有5万元,但可以略有突破;三是参加研制的人员由我挑选但不能太多;四是时间愈快愈好,三月份上马,力争年内出成品。
这一任务象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在那样的形势下,我没有退却的余地,也没有退缩的理由。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会干得干,不会干就边学边干,创造条件干,总之任务必须完成。根据军里下达的任务和提供的条件,我立即着手组建研制队伍,首先从我团抽调两名雷达技师两名雷达技工和一名钳工,从兄弟团抽调一名车工,就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研制队伍。根据任务需要还可以临时抽调人员,我从本团要来一台仪表工程车,从兄弟团抽调了一台金工工程车,人员到齐后迅即开展研制。这是研制一种全新的雷达,千头万绪从那下手,我颇费思量了一番。因为我是牵头的,大家一切都看我的,必须事事由我拿主意作决定。我理清头绪后,决定首先拿出研制预案,因为这是研制起步的关键。我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破除常规,大胆设想。大家夜以继日的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查阅各种资料。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地方的也有部队的。大家足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有的摘抄资料用了十几个笔记本,有的通霄达旦的画图纸,有的病了也在坚持,大家都是成了家的人,不少人的家属就在营区内,可他们一、二十天就是不回家,一直到最后把预案定了下来。
经过反复的筛选对比和创新式的构想,我们决定采用国内外历史上均没有过的东西,这就是研制介于公尺波和公寸波之间的超短波雷达。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频段过去美国曾提及过,但没有生产使用。仅此再没有更详细的报道,这就使我们没有了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面对艰巨的任务,紧张的工期,我们只有孤注一掷,抛开任何幻想(寻找什么可借鉴的东西)。没有了幻想背水一战,反倒使我放开了思路没有了顾忌,做试验搞设计也就放开了手脚。为了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我们决定采用400周油机发电机作电源,其余元器件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围绕小而轻来设计配套。根据这个方案,我们对研制人员进行了分工,由两名技师分别负责发射、接收系统和天线部分,两名技工分别负责显示控制系统和器材的采购,两名金工负责天线、传动机构及其所有机械设备的加工。任务明确后用了约一个月时间定稿并绘出全部图纸。随后进入采购器材,加工组装阶段。在组装调试中用时最多,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尤其是发射系统多次调试改进功率一直达不到要求,负责该系统的技师是个大学生,理论基础好,但容易受理论制约,不敢破常规。后来我提出采用腔体和调谐线相结合的办法再试试看,结果功率倍增,效果非常理想,从而整机调试进展顺利。到八月底我们的样机就出来了,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几个月。我们将整机搬到通县机场进行检飞试验,通过多次检飞证明,性能符合预定的设计要求。
这部雷达机重量才55公斤,加上油机发电机总重量也未超过150公斤。完全符合军里下达的任务要求。样机已研制成功了,望着我们用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心血换来的样机同志们非常高兴,我作为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心里更是有说不出的喜悦。大家正在考虑下一步如何生产的时候,“9.13“事件发生了,我们的研制工作暂时停了下来。团部来电话要我立即回团里,执行新的任务。研制组的同志则留守在原地,但研制工作一直再没有新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