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荣誉证章  

 
作者: 律信 
部队: 空17师   
部门: 师直(司令部)、独立大队 
职别: 师副参谋长,飞行员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和战友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建立了最纯真的感情和友谊,是最可贵的,是最值得留恋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珍惜吧,战友情!   

   诚挚感谢为六军网站作奉献的战友!

08.7.9 
所有篇目(共156篇)

标题:

陈毅元帅  

发表时间:

2011-1-21 11:11:38

更新时间: 

2011-1-21 17:03:03  更新者: 陈子才

关键词:

  

  [这是对本篇第 3681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陈毅元帅

个人简介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职业军人、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1年1月16日,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编辑本段陈毅元帅生平简介

  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编辑本段陈毅元帅指挥的战役

黄桥战役 (1940)

  黄桥战役新四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再次发动进攻。其部署是:以第89军李守维部和独

  立第6旅翁达部为主力,组成中路军,经营溪、古溪和祖师庙、加力,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地区;以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部、苏北游击第8军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保安第1、

  第5、第6、第9、第10旅组成左路军,掩护主力之两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保持中立,同时采取

  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在黄桥地区进行自卫还击。10月1日、2日国民党军受阻于暴雨,3日雨过天晴,即分几路扑向黄桥。4日下午3时许,独立第6旅3000余人进

  抵黄桥附近。担任伏击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分四路猛插,将独立第6旅分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国民党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猛攻黄桥,一部

  突入东门。守卫黄桥的第3纵队顽强反击。第2纵队从八字桥插至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完成了对第89军的合围。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

  足落水溺毙。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

  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两门、迫击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

  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此次战役,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 (1947)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又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歼敌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企图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敌人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我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敌3万2千多人,

  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人民解放军打退了敌军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我军再次打退了敌人的第三次进攻,敌人被迫西撤。人民解放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淮海战役 (1949)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

  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上海战役 (1949)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南京虽然解放了,但是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都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残兵败将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

  援,陈毅元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中共中央已经确定解放上海后由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上海战役决不能仅仅限于解放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如果按照以往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战术的话,上海必将毁于一旦,这场战役,是一场投鼠忌器的战役。我军极力将敌人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仅仅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第51、第37军和5个交警总队全部及第123、第21、第12、第75、第52军大部,共15.3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370门,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上海的解放,为继续肃清华东国民党军余部,保卫东南沿海国防,以及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编辑本段陈毅元帅主要功绩

军事思想

  陈毅一生著述颇丰,重要著作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特质,建设正规化的模范党军 

  ①中国革命战争,必须建设一支正规化的模范军队,即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式革命军队。它与一切旧式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性,排斥雇佣性;具有工农革命的优良传统,扫除脱离劳动群众的游杂武装习性;具有政治上铁的团结,没有官兵阶段隔阂、军民对立冲突和部队之间的猜忌矛盾,并善于团结友军共同对敌;能够做到政策统一、行动统一和指挥统一、没有地方界限和涣散习气。建军要求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优越的军事组织、提高军事技术;军纪达到模范的地步;各种工作都有严密的制度,科学的分工、合乎规律并且极负责地进行;作风上充满革命气派和创造精神。

  ②人民军队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建军,必须包括强大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特质的体现,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确保和不断强固党的领导,使部队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贯彻实行的组织者。决不容许把人民军队降低为统一战线的军队。

  ③加强政治建设决不是轻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而是要保证一切部门一切工作的健全和发展。因此,必须全面地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首先要建设健全的司令机关。

  ④要重视及时总结部队作战经验,求得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每打一仗后,只要条件许可,就要组织部队总结经验教训,使第一仗的优点在第二仗中得到发扬,缺点能够避免。

  中国革命战争要依靠农村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①先有农村根据地,并“波浪式”地发展到全国。应先建立各个小块根据地,逐步连成大片。②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目的在于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③群众武装、地方部队和主力兵团,是革命武装力量的三个阶梯,相互依存配合,共同打击敌人。④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际上是一种“城乡”斗争,敌人优势集中在城市,我则必须发展农村游击战争。⑤当革命战争由以游击战为主发展到以大规模正规战为主之后,总的作战方针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⑥在敌人竭力把战争引到革命根据地,妄图从经济上破坏革命战争的形势下,应大力实行 “以战养战”的方针,为规模日益扩大的革命战争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毛泽东军事学派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辉成就 ①毛泽东军事学派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②毛泽东军事学派的特点,是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发现和掌握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③毛泽东军事学派的本质是研究和回答革命人民及其军队如何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在实力相差悬殊条件下战胜强大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的问题。④毛泽东军事学派把军事当作社会现象总体的一部分,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军事政策。这个政策包括对敌、我、友的综合研究,对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诸关系的全盘考察,对军队、人民政府、政党的关系的确定,对军队本身诸事项的确立等,历来的军事学只就军事本身的问题如技术、战法等加以研究,即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项条件,也未放到适当位置。毛泽东军事学派代表了中华民族军事史的光辉成就。

外交成就

  1958年起,陈毅作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外交政策思想,参与制订新中国长远的外交战略方针,协助周恩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

  1952年10月,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苏联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会晤斯大林。

  1954年10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顺访波兰。

  1955年4月,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和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万隆出席亚非会议。

  1958年2月,首次以副总理兼外长身份随周恩来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事宜作了妥善安排。

  1960年,陪同周恩来或单独率团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国,签订了中国同尼泊尔的友好条约和经济协定、中国同柬埔寨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国同蒙古的友好互助条约以及中国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1961年5月至1962年5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老挝问题,促使会议达成协议,签订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的议定书》。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应邀参加肯尼亚独立庆典,并陪同周恩来访问非欧亚14国,实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非洲大陆的第一次访问。

  1964年4月至1965年6月,为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奔波于雅加达、开罗、阿尔及尔之间。当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使会议搁浅后,参与磋商,强调亚非团结,反对分裂,促使达成会议延期的协议。

  此外,他还多次出访亚非国家,仅对缅甸一国,即达10次之多。其中1963年春和1966年春,先后陪同刘少奇对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5年9月在北京发表著名的记者招待会讲话,阐述中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表明中国外交的严正立场,在国内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同林彪、江青集团破坏外交工作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1969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四元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国际形势座谈会”,写出《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书面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在当时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据此,向周恩来提出利用国际有利形势开展工作的具体设想,成为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战略决策的前奏。

  周恩来对陈毅的外交才干和风格曾作如下评价:他在对外活动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

诗歌成就

  《登大庾岭》

  大庾岭上暮天低,

  欧亚风云望欲迷。

  国贼卖尽一抔土,

  弥天烽火举红旗。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红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秋菊》

  秋菊能傲霜,

  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含羞草》

  有草名含羞,

  人岂能无耻?

  鲁连不帝秦,

  田横刎颈死。

  《亡羊》

  亡羊惧岐路,

  染丝悲墨子。

  我亦厌淡红,

  恶其乱朱紫。

  《长江》

  有人雄今古,

  游泳渡长江。

  云此得宽余,

  宇宙莽苍苍

  《故乡》

  公社遍故乡,

  到处是桑园。

  蚕娘两万人,

  一年八季蚕。

  《吾读》

  吾读长短句,

  最喜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

  稼轩力如虎。

  《一闲》

  志士嗟日短,

  愁人知夜长;

  我则异其趣,

  一闲对百忙。

 

编辑本段陈毅元帅战斗过的地方

陈毅在宣城

  陈毅元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5月初,率部队驻扎在宣城金宝圩的刁家湾,直至5月底才悄然离开刁家湾,经狸桥过南湖开往苏北。在南湖舟中,陈毅司令吟《由宣城泛湖东下》诗一首。诗曰:

  《由宣城泛湖东下》

  敬亭山下橹声柔,

  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

  湖光照破万年愁。”

陈毅在茅山

  作为道教圣地,江苏省镇江市的茅山是一处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如果没有山脚下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没有新四军纪念馆,几乎没有人会将静谧的茅山与那些惨烈悲壮的

  战斗联系在一起。

  自70多年前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开始,历史便选择了茅山,于是风景如画中,一抹红色越染越浓。

  1938年夏,陈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奉命率新四军一、二支队挺进江苏茅山,动员、组织茅山地区的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在茅山创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司令部设在茅山乾

  元观。陈毅的办公室和住所就在乾元观内的宰相堂和松风阁内。

  部队驻扎后,为防止消息泄漏,确保安全,陈毅认为,必须与司令部驻地乾元观的道士们搞好团结,力争做好他们的抗日动员工作,尤其要做好该观老道长惠心白的思想工作

  。经向观内道士了解,陈毅得知惠老道长在道教仪范、斋醮、音乐等方面都颇有研究,同时还有一身好功夫,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道教信徒。平时,惠老道长严于律己,宽以

  待人,对于缺衣少食的百姓从不吝啬,经常将观内的粮食和钱财拿出来给予资助。而对于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士绅、地痞流氓等恶势力,他态度凛然,从不屈膝低头。因

  此,惠老道长在茅山地区威望高、声誉好。

  了解到这些情况,陈毅决定从惠老道长着手,把乾元观的抗日力量争取过来。陈毅虽然工作很忙,但一有空就找惠老道长聊天、下棋,向他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全国抗日斗

  争的形势。这些都深深地教育了惠老道长。同时,惠老道长亲眼看到新四军生活艰苦,纪律严明;又看到陈毅司令性格豪爽,平易近人,能文能武。这样,惠老道长的抗日救国热

  情终于被激发了,他对陈毅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我们入道人也应出一臂之力。”打这以后,惠老道长就动员全观道士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道士们有的直接参加了

  新四军,奔赴战场杀敌;有的为抗日武装部队探听情报,传递信息; 有的参加担架队,救护伤员;还有的四处奔波为新四军筹粮筹款等。

  陈毅动员、组织、团结茂山的道士和民众配合新四军,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日寇对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恨之入骨。后来日寇得悉司令部驻地就在茅山乾元观,遂于1938年农历八月

  十四这一天集中数百名日军,直扑乾元观,对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这天,当日寇扑进乾元观时,包括陈毅在内的根据地相关人员已安全转移。日寇威逼利诱,但

  都无法从道士们口中获知陈毅等人的去向。日寇恼羞成怒,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乾元观守观的12名道士,其中包括与陈毅交往甚密的老道长惠心白。日寇还焚烧了乾元观内的宰相堂

  、松风阁等100多间房子。至此,自秦代创建的茅山乾元观道院化为一片废墟。

  随后,日寇对茅山的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和仁佑观、德佑观、玉晨观、白云观(加上乾元观,即茅山道教的“三宫五观” ) 也进行了大扫荡,残酷地杀害了

  这些宫观守观的20多名无辜道士,焚毁了这些宫观的大部分建筑物,创建于秦汉时期的茅山“三宫五观”道场毁之殆尽,只剩下了一些残墙断垣。

  1994年,经上级政府批准,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司令部——乾元观重建开放,为缅怀在抗日斗争中光荣牺牲的乾元观道士,道观里竖立了茅山乾元观道士抗日斗争纪念牌

  ,以示纪念。

陈毅在黄桥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指挥员陈毅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当我想起战争年代的生活时,就会唤起我对陈毅司令员的深切怀念。一九三九年,我曾在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当保卫干事,有时跟随陈毅司令员出发,负责他的警卫安全工作,以后又长期在陈毅同志的指挥下参加战斗。我深切体会到,陈毅同志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英勇善战,卓著勋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四人帮”恶毒攻击陈毅同志“不会打仗,只会下棋”,竭力贬低陈毅同志,诋毁陈毅同志一生的功绩,只能暴露他们妄图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现他们篡党夺权阴谋的狼子野心。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陈毅同志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组织指挥部队打了许多胜仗。一九四○年九月在苏北的“黄桥之战”,就是突出的一例。

  一九四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为了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击退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东南局要“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陈毅同志坚决地执行了这一指示,率领部队渡江北上,进入苏北国民党统治区,着手进行扩大苏北根据地的工作。

  当时,苏北驻着许多国民党部队,但他们不去抗击日本的侵略,专跟新四军搞反共磨擦。其中最主要的是韩德勤的反动部队,号称十万人马。而我们在黄桥一带只有五千余人。蒋介石、韩德勤对这支人民的军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妄图一个早上把我们吞掉。韩德勤调来他的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共三万多人,向我们挑衅,搞反共磨擦。陈毅同志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在敌后扩大人民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和独立自主的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正确路线,决定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坚决、彻底打退韩德勤的进攻,踢开这块绊脚石

  。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打退顽固派的进攻,实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意图?我们从陈毅同志在组织指挥黄桥一仗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看出陈毅同志不愧为忠实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方针的我军杰出的指挥员。

  首先,陈毅同志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的方针,在决战之前,先行分化瓦解敌人,争取中间势力保持中立。泰州是国民党的地方杂牌部队李明扬、李长江控制的地盘。他们既怕新四军发展壮大,又与韩德勤有大鱼吃小鱼的矛盾。起初,韩德勤要“二李” 向我挺进纵队进攻。陈毅同志指示对“二李” 的斗争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 的方针。陈毅同志说:我们过江的目的不是取泰州,而是要东进;目标不是打“二李”,重点是消灭顽固势力韩德勤;并广泛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严厉揭露他们不抗日、搞磨擦的罪恶行径。否则,我们将站在自卫的立场上,严惩反共的顽固势力。由于“二李”慑于我军强大的攻势,再加上“二李”又不愿被韩德勤吞蚀,终于和我军讲和,同意保持中立。当后来黄桥战斗开始时,韩德勤自己从东面向新四军进攻,要“二李”从西边向新四军进攻。但“二李”却敷衍了事,使我们能集中主要兵力打击

  韩德勤最反动的顽固势力。

  其次,广泛动员群众,协助新四军共同作战。那时,我军不但人数少于敌人数倍,而且装备低劣,弹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同志认为,要打退顽固派的进攻,必须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与新四军并肩战斗,才能根本改变敌我力量悬殊的状况。于是,陈毅同志指示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扩大兵员,收缴土匪武装,增加部队装备;还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实行减租减息,组织农会,成立民主抗日政府,以动员组织群众于新四军周围。由于群众发动起来了,到处出现了踊跃参军的动人景象。当时群众欢唱:“吃菜要

  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只短短的三个月,我们五千多人的部队,就发展到万余人。在战斗中,广大群众主动为新四军递情报、造消息,自动组织担架队,救护伤员,还为部队磨面烤饼,送到战士手里。我记得当时部队流传着一首歌谣:“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火来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在我们击溃敌人后,群众又把黄桥以北的大小桥梁全部拆毁,切断敌人的退路,使敌人全军覆灭。这充分体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动人情景。陈毅同志在总结黄桥战斗胜利原因时说:“黄桥之战的胜利,不是我们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几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这个功劳,不应该光记在新四军的身上,而应该记在几十万军民的身上。”

  第三、陈毅同志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不斗则已,斗则必胜”的指示,对反共顽固派的进攻,胜利地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战斗开始之前,陈毅同志反复在各级指挥员中讲清楚黄桥之战的重要意义,指出:打退顽固势力的进攻,是执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 中央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的重要条件。只有消灭了顽固势力,才能更好地建立敌后根据地,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长期的抗日中,牵制敌人,打击敌人,消耗敌人,并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然后转入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基础。为了把指挥员的决心变成广大干部战士的行动,陈毅同志还和其他同志一道,签发了《告全体指战员书》,进一步深刻阐明“黄桥之战”的重大意义,号召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决战决胜。在战前的一次连以上党员干部会上,陈毅同志激动地说:“我站在战斗的第一线,和大家生死在一起。这一仗打赢了,我们在苏北就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打开局面;打输了,我们大家都到长江喝水去。因此,我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彻底粉碎顽固派的进攻,把面前的几万国民党顽固派消灭掉,把韩德勤的反动势力从整个苏北撵出去,扩大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听了陈毅同志的动员,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士气陡然高涨。同志们摩拳擦掌,表示要坚决打好这一仗。许多部队还提出战斗口号:打退顽固派,扩大根据地,撵走韩德勤,东进打日本。

  反击开始后,由于我军广大指战员战斗的目的明确,满怀必胜的信心,在陈毅、粟裕同志的指挥下,战士们不怕牺牲,勇敢杀敌。我军主力直扑韩德勤的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结果只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就打垮了敌人的进攻。随后,陈毅同志又命令部队乘胜追击,迅速扩大战果。由于群众早已把黄桥以北的大小桥梁拆毁,断绝了敌人退路,使得溃败的顽军无路可逃,只得纷纷跳河奔命,许多都淹死在河里,连八十九军的军长李世威也由于仓惶跳河而丧命。没来得及跳河的,便下跪求饶,当了俘虏。这一仗,消灭敌人三万

  多,缴获武器弹药不计其数,解放了苏中地区大片土地,是在一九四○年自卫反击战中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仗,震惊了蒋介石。连国民党原江苏省省主席韩紫石也不得不翘起大拇指说:“陈毅先生不但是能说会写的文人,而且是有智有谋的武将。”黄桥一战,打开了整个苏北的局面。从此,我军在苏北有了立足之地,开辟了苏中根据地,与南下的八路军三个纵队在盐城胜利会师。至此,以皖北、苏北为中心的华中根据地已经形成,胜利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华中敌后长期抗战的基础。

  “黄桥之战”的胜利,是对“四人帮” 无耻污蔑陈毅同志的一记响亮耳光。“四人帮”才是一伙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田、三不会打仗的专靠吸劳动人民血的吸血鬼。我们敬爱的陈毅同志光明磊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今天,在我们怀念陈毅同志的时候,更加憎恨“四人帮”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罪恶行径,更加热爱华国锋同志,热烈欢呼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反党集团。我们一定要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用战斗来保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江山,决心永远继承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陈毅在梅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于1935年3月率部突围来到信丰县与大余县的边界——油山,并在赣粤边北山、梅山、油山之间的广阔山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了坚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当时,梅岭是重要的游击根据地。在无数革命群众的支持掩护下,陈毅和战友们一起,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革命战歌。

  【运筹帷幄在长岭】

  雄伟的罗霄山脉经井冈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达江西南部的赣粤湘边,仍一直顽强地向东南伸展。在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的边界上,有一座梅岭,古时唤作大庾岭,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边界的一道天然屏障。梅岭有一隘口,叫梅关,关楼雄跨赣粤两省。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留守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领导下,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拥护主力红军转移,保卫红色苏维埃。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4月上旬,又从油山转移到大余县西南部的北山山区。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就位于北山中。为统一干部思想,使部队彻底转变斗争方式和工作方式,1935年4月中旬的一天,项英、陈毅在长岭村贫苦农民罗学文家的厅堂里,主持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史称“长岭会议”。陈毅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目前革命虽然遭受到了挫折,但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是缓和而是日益加深了,我们红军还有强大的力量,我们只要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现在的几个人就可以成立几十个人的队伍,几十个人就可以成立几百个人的队伍,几百个人就可以成立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队伍。那时,只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才是抗日的主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南方红军游击队坚持和发展了,与北方的红军主力配合,加强抗日统一战线,就能打垮日本帝国主义。”

  陈毅着重批评了盲动主义情绪,批评那些想把赣粤边搞成第二个中央苏区的思想。他说:“如果跟敌人硬拼,拼掉一个少一个,正符合敌人消灭我们的意图,目前我们主要是保存力量,现在留下的同志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革命的‘血本’,是经过大风暴锻炼过的革命种子。保留一个战士,将来局面打开了,可以当连长、营长;保存一个县委书记,将来可以当一个省委书记,怎么能把他们放在炮筒子里去轰掉呢?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财富。革命的红旗不会倒,斗争一定要开展,我们要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在斗争中求胜利。”陈毅还根据中央电报指示精神,提出了迅速转变斗争方式和工作作风的问题,以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

  会议一致通过了坚持游击战争的“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制定了长期作战的斗争策略;对部队进行了分兵游击的部署。长岭会议,是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分局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方针和策略,实行了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苏区工作作风到游击区工作作风的转变,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起点。

  长岭会议以后,红军游击队将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军事工作与群众工作、军事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不断打击敌人,宣传政策,组织群众,坚持斗争。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军对游击区的大举“进剿”,坚守了油山游击区,扩大了北山游击区,巩固了信康赣游击区,还开辟了三南游击区、上崇游击区,胜利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革命的红旗在赣、粤、湘边高高飘扬。然而,1935年5月31日,国民党代表何应钦却与华北驻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将我国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大部出卖给日本。这年秋,陈毅知道后,登上大庾岭,气愤激昂地赋诗一首《登大庾岭》:

  大庾岭上暮天低,

  欧亚风云望欲迷。

  国贼卖尽一抔土,

  弥天烽火举红旗。

  【巧设妙计偷渡梅关】

  长岭会议结束后,部队按计划实行分兵。项英、陈毅等指挥部负责人率贺敏学、游世雄游击大队100多人在河洞山区周旋。中共赣粤边特委机关驻大余县河洞乡棚洞村,指挥各地游击斗争。面对数十倍于已的敌人和红军的失利,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于1935年5月2日在湖南郴县黄茅地区只身投奔国民党粤军余汉谋,成为了可耻的叛徒。1935年10月,龚楚带着国民党给他配备的卫队30多人,伪装成游击队来到赣粤边的北山,企图捉拿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领导人。

  龚楚到达北山后,在河洞的天井洞遇见了游击队后方主任何长林。在龚楚的威逼利诱下,何长林也跟着叛变了。龚楚、何长林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通知红军游击队干部和后方人员到北山龙须石参加会议。一些人员接到通知后陆续前来,谁知龚楚的卫队已将会场包围。会场上龚楚撕下伪装,说跟着共产党和红军没有出路,要大家跟他走,参会人员一听才知道龚、何已经叛变,于是愤起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除贺敏学和赖文泰等八九人冲出包围外,其余30多人壮烈牺牲。

  10月20日,龚楚、何长林带领粤军向特委机关驻地帽子峰方坑进犯,途中遇见侦察班长吴少华,便欺骗说:“有重要工作要向项英、陈毅首长汇报,快带我们去。”机警的吴少华发觉龚的人员服装整齐,而且武器精良,大多是广东人,应该是国民党的伪装队伍。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后,吴少华在龚卫队的枪口下沉着应对,在到达特委机关驻地附近时不顾安危,抢先登山,并大声通知站岗哨兵鸣枪报警。龚楚和何长林不知游击队虚实,不敢冒然进攻,乱放一阵枪后只得仓皇撤走。项英、陈毅等特委机关领导人听到枪声,立即撤离,分散隐蔽,才幸免难。这就是“北山事件”。

  后来,陈毅同志回忆起“北山事件”时,仍然说,“这次是很危险”,“那个警卫员(吴少华)要是叛变就没办法了”,“要是龚楚沉着点”,“也可以抓到我们”。但叛徒是贪生怕死的,而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沉着冷静为了革命不顾个人安危的。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项英、陈毅料定敌人已经发现了特委机关驻地,一定会对北山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于是决定将赣粤边特委机关和领导干部转移并分散到梅山、油山等地。可是从北山到油山和梅山,途中必须经过敌人重兵把守的梅关。这段时间,北山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都层层布下岗哨,派兵严密封锁。在梅关公路线上,岗哨林立,一辆辆敌军军车往来于广东南雄和大余之间。如何通过梅关呢?

  但是,陈毅想出了一个妙计偷渡梅关。项英、陈毅先将转移部队在离梅关几十里的山中隐蔽起来。几天过后,国民党军布置在大小路口的岗哨没有发现红军游击队,都麻痹懈怠了。这时,部队再趁月夜,上路行动。而到离梅关不远处时,部队又离开山路,走上大道,直奔梅关。果然,这时敌人只注意严密封锁山间小道,大路上反而放松了警戒。项英、陈毅和特委机关顺利通过了敌人公路封锁线,越过梅关天险。部队在通过梅关后,攀藤附葛登上了离梅关不远处的仙人岭。站在仙人岭上,陈毅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北面是大

  余城里的万家灯火,南面传来阵阵鸡鸣犬吠。天亮时分,陈毅安排大家就地躺憩。呼噜一觉醒来,陈毅惬意爽朗,风趣说道:“我们真了不起呀,一身压着两个省哩,头枕江西,脚踩广东噢。”逗得众人大笑不止。随即,陈毅乘兴而作《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

  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

  万载梅关著劫灰。

  【梅山脱险迎曙光】

  1935年10月,偷渡梅关成功后,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转来梅山,选择在斋坑搭棚居住。早在红军长征前夕,梅山地区就成了重要的游击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南雄游击队常在这一带活动。并且此地临近大余县城和赣粤交通大道,消息灵通,给养易筹。立脚后,即布置地下党组织,在大余城驿使门外梅峰桥边开了一爿“广启安”糖铺作掩护,设立了秘密联络站,由地下党员黄亚光当“店老板”。随后,又派陈海以“养路队员”身份住县城,对驻余国民党军进行兵运工作。

  “西安事变”后,形势激剧变化,长期驻守梅山密林中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近三年的项英、陈毅,急切盼望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也曾要陈海为这事想方设法。1937年5月1日,陈海循例来到特委驻地——梅山斋坑,向项英、陈毅汇报工作后,在回程路上碰到叛徒李品仙带着一队国民党军巡逻,当即把他抓住押至国民党四十六师驻大余城的一个团部。陈海这个软骨头,受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叛变投敌,竟与敌合谋,导演了一幕诱捕驻梅山游击队负责人“重要领导”的丑戏。5月2日,由陈海亲书:“中央从上海已派人来到大余,要在县城春花旅社会见驻梅山的游击队负责人。”让联络站交通员赶送到斋坑。

  当陈毅收到陈海的来信时,大家感到十分高兴。陈毅决定亲自前往,便邀梅山区委书记黄赞龙做伴带路。5月2日中午时分,陈毅、黄赞龙来到城里,找上陈海住家。见他老婆在家门口洗衣服,便上前问道:“陈海先生在家吗?”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去了团部。”陈毅和黄赞龙把“团部”误听成了“糖铺”,两人遂即去到驿使门外梅峰桥头的“广启安”糖铺。一见店门贴了国民党军的封条。正疑惑间,店旁一老人上前扯着陈毅、黄赞龙进屋,急切相告:“陈海叛变了,店铺昨夜抄了,黄亚光被抓了,你们赶快走!”陈毅、黄赞龙沉着地从后门走出,分道回山。

  原来,陈海这个叛徒,邀功心切。没等到“重要领导”来县城,就自恃山路娴熟,亲带国民党一个营进山围捕。待在斋坑的同志,一心盼望与中央取上联系的“喜讯”,哪曾料到陈毅、黄赞龙尚未回山,驻地却被敌人包围,遭受突然袭击。放哨的警卫员曾忠山发觉敌人从后山进入驻地,当即开枪,打死一个迎面窜来的敌兵,大喊:“反动派来了!”随即滚下山坡,冲出重围。在棚子里的同志闻警,赶忙转移到旁边一座芦苇山中隐蔽。不幸的是担任交通员兼炊事工作的彭茶妹被敌人抓住。不管敌人怎样威胁她、拷打她,逼问:“你们的大头目藏在哪里?”她始终怒目而视,只字不吐,直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敌人搜不出人,便放火烧山。熊熊烈火呼啦啦眼看就要烧起来了。可天不绝人,突然间雷声大作,哗啦啦下起了大雨,一下子将大火浇了个灭。时至傍晚,又逢下雨,敌人无奈,便张势喊叫:“抓到一个土匪婆哟。”怏怏撤离梅山回县城。

  陈毅从县城出来,穿着“士林布”长衫,戴着眼镜、礼帽,独自一人绕道回山。因路途不熟,也没想到敌人进山围捕,竞撞进了敌人包围圈里被发觉唬问:“你是干什么的?”陈毅机智地回答:“我原是帮你们带路的呀!”敌人督促说:“快天黑了,又下雨,回去了”。陈毅装着肚子不舒服,急需大便,钻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大便”。待敌人走后,陈毅赶快回到斋坑驻地。一看,乱糟糟一片,知道出了大事。便向周围山场呼喊:“我是大老刘(陈毅的化名),刚从城里回来,敌人已经走了,大家快出来吧!”喊了几遍,却没人答应。他怕敌人很快又返回来,焦急地说:“难道都被敌人搞光了吗?我老刘的口音你们还听不出来?快快出来,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

  这时,陈毅的警卫员宋生发听出首长的声音,钻出草丛,迎了上去,只见陈毅单独一人,身后周围并无他人,便招呼大家一起出来。随后,大家都从隐蔽的草莽丛中钻出来,紧紧握手拥抱,互道不幸遭遇,深感劫后重逢,也属不幸中之大幸,随即转移。从第二天起,敌人又增派三个营的兵力和一些地方反动武装,拉开大网,将整个梅山地区重重包围,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日夜“搜剿”。项英、陈毅和特委机关人员昼伏草丛,夜间转移,在梅山范围内与敌人一连周旋了二十多天,不敢动烟火,也没有干粮,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饥。陈毅面对“日夜搜剿”、“伤病伏丛莽间”、“虑不得脱”,就在这九死一生之际,撕开衣襟,挥笔在衣服上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壮丽诗篇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然而,在革命群众的积极掩护下,陈毅和战友们一道,终于摆脱了最残酷的一次“围剿”。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国民党46师对游击区的进攻被迫停止,红军游击队

  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评论(共 2 篇):

  评论者: 陈子才

发表时间:2011-1-21 17:03:03

     陈毅元帅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又是外交家同时还是个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诗词,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熟识的那就是《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诗正是他的人生性格之写照.我们要向陈毅元帅学习,象青松一样傲立雪中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雨打.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谢谢律参谋长带给我们知识和力量!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1-1-21 11:48:02

  毛主席的忠诚战士、律信战友,恰如其分的称号!!!又拜读了您的历史大作。谢谢了!   

 
   

共 2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4-24 16:26:0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