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荣誉证章  

 
作者: 律信 
部队: 空17师   
部门: 师直(司令部)、独立大队 
职别: 师副参谋长,飞行员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和战友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建立了最纯真的感情和友谊,是最可贵的,是最值得留恋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珍惜吧,战友情!   

   诚挚感谢为六军网站作奉献的战友!

08.7.9 
所有篇目(共156篇)

标题:

我眼中的毛泽东之三  

发表时间:

2010-8-13 16:42:55

更新时间: 

2010-8-13 17:21:50  更新者: 律信

关键词:

原军委作战参谋长刘长明访谈录  

  [这是对本篇第 3220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我眼中的毛泽东

--原军委作战参谋长刘长明访谈录

本文由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提供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新浪文化

  解说:

  刘长明是原济南军区副参谋长,1946年,二十一岁的刘长明,被调到中央军委作战部,枣园作战室担任参谋,开始近距离地与毛泽东接触,1947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二十万大军进军延安,毛泽东决定放弃延安城,主动撤离,随后刘长明便一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

 

 

 

 

 

 

 

 

 

 

 

 

 

 

 

 

 

 

 

采访:

  1947年春节的时候,在枣园的地方,每年的春节都有个团拜会,机关参加,枣园的村老百姓也参加,向中央领导那儿来拜年,这个我们都见到了,而且见到主席在会上,很幽默地,风趣地,给当地的群众讲解,为什么我们要撤出延安,这个报刊上都有这个记载,比如说主席说,一听说我们撤出延安,老百姓当然他们,马上那个村长带头,马上大家神情都紧张了,哎哟,中央撤离了,很担心啊,不愿意走啊,当然从中央说,在延安住了十几年了,从长征到陕北也不想(离开),但是主席的指导思想(是),敌人进攻,这个包袱必须甩给敌人,我们不能因为坚守这么个地方,影响到我们整个的机动作战,当时我们的作战思想就是,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呢,主席举了个例子,遇到强盗了,一个人浑身背着财宝,金银财宝一包袱,一个强盗来抢这个财宝来,你怎么办,你还是背着一身财宝和强盗拼搏,结果你拼不过他,拼不过他,你被他打死了,或者是打伤了,人伤了,财宝也丢了,不就这么个道理吗,反过来,如果我们把背的财宝,把它放下,我轻装和这个强盗来搏斗,就可能把他打死,打败他我就人财两得,前边人财两失,这个人财两得,这个很通俗,跟老百姓一讲老百姓就通了。

  1947年3月12日,国民党出动几十架飞机,对延安轮番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处境危急,必须紧急撤离,然而形势越是险恶,毛泽东越是从容不迫,整个延安,敌人炸了一天,3月12日,最厉害的时候,主席住的那个窑洞,玻璃给震碎了,而且主席问那个身边的人员,说去看一看,了解了解敌人轰炸得怎么了,一看,捡了个弹片,,主席就很高兴,好,这个弹片不错,留着它还可以打一把菜刀,主席从枣园就转到王家坪去了,最后撤离延安的时候,是从王家坪走的,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跟主席了,因为我留下了嘛,其他两个人、三个人两个走了,作战部其他(人)都过了黄河了,都到山西去了,我一个人留下,决定我几个人留下,跟着主席、总理(周副主席)他们留在陕北,那么这个最后走的(人),一再催主席,走、走、赶紧撤离,敌人(来了)听见炮声了,主席还是不走、很沉着,还在那里看地图啊,还在那儿思考问题,他这个越紧张的时候,越情况紧他越冷静,他越沉着,他非要看看胡宗南的兵什么样,他非要看看这个不行,你说大家、我们都着急,最后是怎么个情况下走的,彭老总去、发脾气了,别人谁敢叫他老毛,老毛、你走不走,不走,我找个担架抬你走,这时候主席才走,好,我们听司令的吧,走了以后,当夜我们就坐车就离开了,离开延安,那是1947年3月18日晚上。

  解说: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八百多人的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王家坪,开始了长达一年多转战陕北,行军的途中,毛泽东与中央机关大队,多次和国民党追兵擦肩而过,但每一次,都能在追兵眼皮底下安然脱险。

  采访:

  我们离开王家湾到了小河,到了小河敌人,我们在山上,又下了雨,因为那时候我是负责宿营的前面侦察,我们一看天快黑了,半夜里找个向导,迷路了,下着大雨,一个山沟里边,迷路了,怎么办,马也不敢骑,主席也不敢骑,老滑蹄呀,只有走路,主席下来,尤其是把我记得周副主席,泥把那个鞋都陷进去了,硬把它拽出来,找个绳子捆住这个布鞋才(行),后来临时警卫团,我们另外又找了向导,半夜里一夜才走了几十里,二三十里,爬上山去,敌人在山下,就听见了,那么敌人,这时候(我们)到了山上,到天赐湾了,到天赐湾以后,听见枪声,主席决心,好,敌人再上来,咱们继续向西走,如果敌人走了,咱们就住在这儿,后来敌人就没上山,听着打枪,听着山底下哇啦哇啦叫,走了,这时候主席决定住在这里,主席说了他走这是正常现象,他们回去好交代任务了,放放枪,管它朝哪儿放了,他回去好交账了,那时候又正好是胡宗南的部队,和马洪逵,宁夏马家军,马洪逵两个接合部的地方,所以他一到那儿,他知道胡宗南的部队,也就返回去了,所以我们利用敌人的接合部,安静在天赐湾住了几天。

  解说:

  行军途中的危险,不仅仅来自轰炸和围堵,恶劣的天气,也常常使部队险象环生。

  采访:

  过葭芦河,山洪爆发,桥给冲坏了,冲击大桥,那个架桥水那么急,叶子龙、汪东兴我们都着急,我身上带着个作战地图,怎么看呢,看地形,北边怎么样,警卫员,主席就用块雨布,带的雨布,几个人抻起来,我把地图铺在下面,有的警卫员拿着电筒,主席就这么着看那个地图,在那个地方,一边架桥,架桥,后边敌人都过来了,听见,也很急,怎么过河,主席这么说,党的机密最重要,先把这个机要人员送过去,不要担心我,我会游泳,就过去了,最后还是用那个马,它会游,水里边,它可以过去,还是那个机要(人员)骑上马,要你们凫过去,先过去,桥架好以后呢,都让啊,主席先过,你先过,他几个领导同志都在让啊,我们当然在后边了,几个领导都让啊,主席一再说,我会游泳,你们先过,先试这个桥,踏踏,晃荡不晃荡,能不能过,后来一看能过,这才,推来推去,总理(周副主席)说,主席呀,你不过,大家都不会过的,还是你先走,这时候主席才先过去,过了桥以后呢,大家在那里有些痕迹呀,我们想把这个痕迹消灭它,因为这时候司令啊,是任弼时的司令,代号叫史林,主席知道了,不要,就让敌人知道知道,不仅不要,在这儿插上个牌子,毛泽东在此上山,过了白龙庙以后,后来到了杨家垸子那边,杨家垸子过去是梁家桥,沙家店战役的指挥部在那儿,我们到了那儿以后,所有的人员被服都不卸下来,主席(说)在这儿,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战役,敌人几十万,我们两万多,几十万人呢,在狭窄的几十里路以内,下着大雨,关键的时刻,这一仗打好了,我们就住下了,打不好,马上我们继续走,那一天特别紧急,可是过河呢,恰恰山洪爆发,我就在后边看着,前边主席骑着马过河,看着山上边,房子那么高,那个山洪下来了,大家急得不得了,我喊阎常林,你快呀,快呀,快上岸,快上岸,结果很不容易,赶快推,连拉,主席刚一登岸,山洪下来了。

  解说:

  和群众在一起,和普通战士在一起,是毛泽东最高兴的时候,而毛泽东的出现,又会鼓舞,群众和战士的人心、士气。

  采访:

  我们转战陕北,警卫团人员很少,河北省太行山给补充了六百战士,调了六百战士补充新兵,去的时候呢,这个团长、政委,经过汪东兴、叶子龙,请示主席,希望中央领导、毛主席,这些新战士都希望见见毛主席,见见周副主席他们,中央领导同志,那么请示到底(怎么样),他们也不敢肯定啊,后来请示主席,当然去、接新战士我们一定要去,答应去了,第二天我做参谋,我得跟着,我跟着,主席在前面走,我在后边,有一个事对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心里老不舒服,一个,主席穿的鞋,这个布鞋,后边,脚后跟都快露袜子了,穿的棉衣,我们那儿没有新衣服,后边皱的地方,都破了,露出棉花来了,我心想中国人民的领袖,领导,中央主席,就这么个着装,艰苦条件下,我在后面跟着,有这种感觉,主席去了以后,除了和团里领导同志讲了以外,这个团领导介绍,这个是好机会,我们团里很难忘的日子,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来看望大家了,看望我们来了,新战士都高兴得很哪,那么吃饭的时候,也没有什么食堂,席地而坐,毛主席一块儿就地,跟战士一块儿就餐,就这样一边吃饭,主席问河北来的,你们为什么当兵啊,怎么来的呀,问这些情况,都跟战士们交谈,而且说我们主席在警卫团里,我们警卫团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几个重要情况,我们一个连都顶住敌人几个团,你们新战士来这儿不容易,这么几百里路,上千里路来到陕北,对警卫团、中央警卫团,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生力量,特别讲到这个枪的问题,主席讲到说你们的手中枪一定要十分珍惜,我们中国共产党,开始不懂得这个枪的重要性,北伐战争,后来我们懂得枪了,枪杆子里边出政权,拿起枪来搞武装斗争,才慢慢发展起来。

  解说:

  转战陕北期间,队伍所到之处,都会得到老百姓的帮助,毛泽东时时告诫干部、战士,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得扰民,不得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采访:

  我们每住一个地方,借老百姓的锅,老百姓的灶,自己做饭,一做饭,走的时候呢,主席他必然到我们机关,做饭的灶堂那儿去看一看,我们给主席,第一天没有,第二天他们搞警卫工作的,给找了这么一个棍子给主席,那时候没有成形的拐棍,就找个树棍子,走路作为一个支撑,所以起了作用,他说哟,这不错,有个棍子,行军还起着助力作用,所以每一离开的时候,他总是要用这个棍子,到灶火地上扒拉扒拉,看有没有火星,老百姓已看到这儿有火星,我们一走,如果这个地方再起火,燃烧起来,烧坏老百姓的房子,我们就对不起群众。

  解说:

  在转战陕北的纪录片中,毛泽东的镜头并不多,因为当时的毛泽东,要求摄影师不要多拍他,而要把镜头对准普通的战士。

  采访:

  我们转战陕北,沙家店战役以后,不是比较平静了吗,不是在敌军威胁下行军了,我们可以白天行军了,不夜行军了,白天可以走了,而且可以轻松自如地走了,这时候东北电影团,派来一个电影组,带着摄像(影)机,那时候组长陈默,他带着一个电影组到陕北去,专程到陕北,想拍一些中央领导同志,转战陕北的一些镜头,拍的时候我们在转战陕北行军,一般的是一天五六十里路,十五里路,坐下来稍微休息一会儿,走了三十里路,叫小休息、大休息,大休息的时候就半个小时,那么一休息大家就围着毛主席,大家围着闲聊啊,都随便地闲聊,那么这些陈默带的工作组,派摄像(影)机就拍,拍镜头,拍主席,开始主席不注意,后来一发现有人给他拍镜头,拍电影,拍镜头,他问怎么回事,后来陈默同志告诉叶子龙,叶子龙管这个事,是想拍点资料留下,后来主席不干,不行,现在我们的胶片啊,非常珍贵,你们用这些胶片拍那些战士,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多得很,拍他们去,留着胶片不要拍我,可是陈默他们总想多拍一点啊,这怎么办呢,主席又不让拍,结果叶子龙想了个办法,我教你一个办法,以后你拍,找个隐蔽的地方,镜头对着,你不要,人不要出来。

  解说:

  多年的并肩战斗,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之间,形成了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深厚情意。

  部队到达王家湾时,住房十分紧张,中央前委的五位领导,只有一间窑洞可以容身,然而就在这间小小的窑洞里,却弥散着一种同志间,真挚的关怀。

  采访:

  这里的老百姓一共十几户,找房子很不容易,好不容易动员出来一户,有两孔半窑洞,这么一户,什么叫两孔半呢,这样一个窑洞门进来了,右边开了一个小窑洞,没有门,有个窗子,有过道,旁边是这个窑洞墙上挖了一个洞,人可以钻进去,也可以躺开,但是站不起来,可以坐起来这么着,这叫两孔半窑洞,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陆定一同志、胡乔木同志五个人住在这儿,你说怎么住,互相推让啊,好地方尽管让嘛,最后让来让去,让成这么个情况,主席住在里边,周副主席、陆定一、胡乔木,住在当中的炕上,弼时同志爬到那个洞里面去,那么工作呢,又情况不一样,时间不一样,主席呢,我们在转战陕北的时候,老百姓的油灯啊,带的蜡烛不多,只能保证主席、总理几个人,一晚上用一根蜡,这样用,带的不多,买也不容易买到,特别重要的时候,给主席他这个桌上,一边点上一支蜡烛,那么他,总理那儿呢,外边呢,老百姓一看呢,把自己棉袄脱下来作为垫子,老百姓那个酸菜缸,那个缸盖上写东西,这个陆定一、乔木,在老百姓那个炕上盘腿,这儿(腿上)就写东西,弼时同志在窑洞坐起来,膝盖上,这么写东西,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互相关照,谁也怕影响谁休息,我们去送东西,总理见了就是(这样),意思是,你不要说话,不要有声音,影响主席休息,都这样,我一进门,都是这样的表示,主席写东西,一般写完以后给总理看一看,他出来的时候轻手轻脚地出来,他们都夜晚办公,总理写东西,他不要点个灯啊,他怕影响弼时同志,陆定一、胡乔木休息,找个板遮起那个蜡烛光来,遮起来,暗一点,他们休息啊,那么主席过来,主席来看,看了以后,我记得一过了绥德以后,总理到了井儿坪那个地方,鼻子出血了,流血了,我有时候做参谋工作,有时候跑到前边,有时候跑到后边,一看到总理鼻子流血了,这时候赶紧报告主席,叶子龙赶紧告诉主席了,就是主席,给主席准备一个担架,一开始从枣林沟行军的时候,有个担架,主席说你们准备你的,我坚决不坐,我不坐你们这个担架,从来没有坐过,这一次,一看周副主席鼻子流血了,蹲在那儿,怎么蹲着,大家看,怎么周副主席蹲在旁边呢,一看他鼻子出血了,那时候两个大夫赶紧过去,给总理止血,这时候主席赶紧叫警卫员,把他的担架赶紧送过去,给周副主席坐,周副主席不肯坐呀,任大家连推带说,才勉强坐下来,这已落了一段距离了,我们前面继续走,他那儿蹲着过去了,那么周副主席坐着担架,前边走了,赶上主席了,一看见主席,马上下来了,坚决再不坐了,主席跟警卫人员说,好,你们就准备着担架,还用上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上了。

  解说:

  五十六年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战斗的经历,刘长明至今历历在目,离休后刘长明把这一段经历,写进了他的书中,他希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及其伟大的人格,能够永远地激励后人。

  本文由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提供.

  

Bottom
浏览时间:2024-3-19 18:20:0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