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年轻的梦
“年轻的梦在哪里……就在生活的四季里……就在生活的长河里”——这是一首老歌里的歌词。若再问年轻的梦在哪里?我还会说,她在同学相聚的欢声笑语里。
我的初中同学来自九江三中。作为建国初期出生的同龄人,我们是跟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历尽风风雨雨一路走到今天的,早在“文革”初期的1968年就中止学业上山下乡,从而演绎出各自不同的人生。无论后来的职业高低贵贱,无论现在身居何方,同学的缘分命中注定。纵然海桑陵谷时移世变,生长在同一个年代,任何时候见面都会找到共同话题。从学校分别转眼已近半个世纪,如今一个个鬓发斑白,面容尽显岁月痕迹,心中却依旧保存着彼此当年那般稚气未脱的模样。
我们学友聚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初。首次聚会,熟悉或不熟悉的到了几十人,一个年级各班都有人参加。那时大家在事业上正值当年,念及同学之情,相隔十几年后重逢自是分外亲切,互相寒喧,尽兴交谈,推杯换盏,言犹未尽,此后同学之间的交往一度频繁起来。我所在的2班同学取得联系后也久别相聚,同桌的你,邻桌的他,一个个喜出望外,相逢一笑千言万语,共话今昔百感交集。班主任孙信和语文老师毕星辉的应邀参加,凸显师生情分,当年课堂内外师生相处的情境仿佛又回到眼前。
2008年是我们初中毕业暨上山下乡40周年,全年级同学和各班班主任有200多人在母校举行纪念活动,仪式隆重,气氛热烈。同学们欣喜地重返阔别已久的学校,辨识校园遗迹,见到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笑脸,抚今追昔,亦真亦幻,不知带来几多回味几多感叹。7班梅建亚同学在大会上代表本班发表感言后,我见到他年事已高的班主任罗家琼面带笑容评点回应,一如昔日见到老师关心鼓励学生进步的那种说话神态,顿生一丝暖意。9班王新荣同学患喉癌已经不能发声了,仍撑着躯艰难地来到现场。当同学们在餐厅展示才艺时,他用自己善长的二胡一曲又一曲地伴奏。此时此刻,我耳畔响起的不仅仅是从他手指间飞扬出的美妙歌曲,那一音一符如诉如泣,分明是对生命的不舍,对存活的渴望,对同学的眷恋啊!不久王新荣同学就溘然长逝,而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奏出的绝响却回荡在大家心头。
岁月不饶人,一晃我们都变成退休老人。眼下大多赋闲在家,有微信每日互动,聚会也由原来主要靠少数人资助渐渐转向AA制,同学之间来往便成了常态。最近,全年级上百名同学自愿自费再次汇集,重演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刘翠萍同学的主持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煽情的串联词恰到好处。独唱红歌,对唱戏曲,双人舞蹈,当过兵的军歌小合唱,大家即兴表演的节目将场内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曾训言同学最后深情地演唱《我们这一辈》,倾刻打动人心,触景生情,让人心潮难平。聚会期间,不少人表露出举办离校5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愿,很快便有人在微信圈就此提出大致设想,唤起众人响应,从此大家又开始了新的期待。
我妻子是九江二中69届初中生。她加入了多个同学微信群,晨起练舞健身,KDV,出游,都是与同学为伍。一群同学三天两头凑在一起,打趣逗乐笑声不绝。时有活跃分子刻意找来五花八门的服饰,导演出千姿百态的照片,一看简直把人笑翻。更有趣的是,老男老女们竟然还在绿茵场上玩起老鹰抓小鸡游戏。这一班老顽童有滋有味的活法,让年轻人都羡慕。
同学们欢聚在一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似乎可以从中找到时光倒转返老还童的幻觉,保持年轻心态。是啊,走在老境中的我们,发挥余热是自强不息,含饴弄孙是天伦之乐,而同学携手共度夕阳不正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么?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但愿年轻的梦伴随我们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