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96 海外求学3《不懈》上部
考试实在是无法超越的门槛,毕竟自己的文化底子和知识基础过于薄弱,无法在短时间内靠“大跃进”方式的努力达成目标。彷徨中的我某日突然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说IVEY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一样都是采用100%商业案例教学,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员原来从商的背景。而且我要报考的这个学校还专门有一个教研组常年在香港蹲点,寻找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公司信息,然后进行深度跟踪,最终将其编写成一个可供教学使用的商业案例。基于这个原因,入门考试的GMAT成绩未必就是一个僵硬的入学门槛,报考分数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某种补偿的方式由报名学员的商业背景和管理经验等补足。这个帖子有不少跟帖,都是讲述学校如何重视商业经验,重视学员的行业构成,重视学员的文化背景,灵活掌握GMAT入学分数的体会和经历。这无疑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
网上刚刚看到的这个信息给当时几乎陷于迷航途中的我指出了方向。我感觉自己应该将过去多年以来在中国从商和创业的背景好好整理一下,打主动牌争取向学校申请。想到这,我给学校招生部打了个电话,要求和主要负责招生的教授见面聊聊。工作人员很和蔼,立即帮我安排了见面的时间。
主管招生的老师是位年近五旬的教授,灰白的头发配上书卷气十足的金丝边眼镜,我曾经详细了解过学校的师资情况,知道这位名叫BOB的教授在学校是我申请的这个系里的副主任,同时也是统计学课程的主讲老师。当知道了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业移民之后,BOB似乎对我很感兴趣。我跟他简要介绍了自己过去十多年在中国从事国际贸易、在纽约做商务代表及自主创业的商业背景之后,他告诉我说,学校很欢迎亚裔,特别是像我这样来自中国大陆并有多年商业管理经验的申请人报名。在我跟他诉说了我考试分数略低于学校网上公示的招生标准后,他马上向我查问了“托福”和GMAT目前考试的分数情况,听了我的反馈,他立即认真并诚恳地说:“你报名吧!我们会认真考虑你的申请。”听老师这么说我心里稍稍有了点底,回来后我立即开始着手准备报名申请。
报名的准备工作第一个阶段就是象征“门槛”的那些条件,例如大学学习的平均成绩、“托福”成绩、GMAT考试成绩单、大学本科的毕业证的翻译和公证书、大学本科成绩单等证明材料。
虽然大学的学历证书已经排除了悬念,还需要向申请学校提供四年大学学习的平均成绩单。想想自己从新华业余大学毕业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儿,现在已然过了二十几年,也不知道再回学校是否还能找到原来的那些陈旧的学生档案。
根据我当时的回忆,我隐约记得当年一共学习了十几门课,什么泛读,精读,翻译,语法,写作,欧美现代文学等等。记得当时我在班里的毕业成绩还相当不错,平均分数应该都在90分以上吧。可是毕竟距毕业的时间都过去近二十年了,学校还能帮我找到当时能证明我平均成绩的学生底档么?即便这些资料还在,有人愿意找这个麻烦吗?另外按当时国内办事情的潜规则,没有过硬的关系,或者没有什么好处,有谁愿意找这个麻烦呢?
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到了当年上学是同班的一位张姓女生,所以突然想到她是因为当时这位女生恰巧就在新华业余大学教务处工作,那时我们都称呼她为张老师。这么多年了也不知她是否已经调动了工作,或者是否还有关系找到学校的熟人给我帮上忙。反正不管怎么说,有病乱投医,无奈中只好找她试试运气吧。
经过联系其他同学,终于确认班里那位张姓的女同学叫张莉,幸运的是她果然还在学校任职,而且还当上了教务处的副主任。拿到张莉的电话后,我立即急不可耐地给她拨通了国际长途。寒暄之后,我告诉了她我想求她办的事情。张莉听说我要报考加拿大的研究生,她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这个岁数了还要去学校读书?吃得消么?”“嗨,其实我就是想试试看,咱们这拨同学很多都经历过文革,文化基础太弱,这是事实。”张莉听我说了那个成绩单的重要性之后,立刻答应帮忙。“我尽力给你找,学校已经搬过三次家了,很多久远的文件都已经销毁了,不知道二十年前的学生档案是否还保留着。”
几天后张莉给我发来了邮件,我打开邮件的附件一看,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那居然是我当年成绩单的扫描件。张莉在邮件中告诉我,经了解得知学校在几年前推行无纸化办公,当时感觉学生档案都是学校的历史,十分重要,于是就决定将这部分资料全部做了数字扫描并制作成可供随时调阅的电子文档。所以张莉同学没费太多的功夫就帮我找到了班里当时的学员花名册和毕业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