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费金鑫 
部队: 空24师   
部门: 师直修理厂\空空导弹中队 
职别: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祝曾在空6军及24师服役过的所有人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工作顺利\感情丰富\发财多多,想什么成什么! 
所有篇目(共103篇)

标题:

海华村一瞥  

发表时间:

2015-6-5 20:58:48

更新时间: 

2015-6-22 19:06:07  更新者: 费金鑫

关键词:

海华 采风 一瞥  

  [这是对本篇第 4689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海华村一

首次采撷到大麻海华村的人文典故,其实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

那年冬天的某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冀东大地银妆素裹。燕山脚下也没了往日战机的轰鸣。军营里一排排营房,铁皮烟囱通过窗户上的风斗傲然耸立在茫茫的雪花中。原本袅袅升起的烟雾,在呼啸的雪风中翻滚、飘散,连点痕迹也没留下。室内温暖如春。那天,我围着取暖的炉子,正读一本明代的《牧水杂记》。这本书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青溪人彭子房的父亲得罪当地恶霸,全家大都被迫害致死,只有他一人侥幸逃脱,彭子房背负血海深仇流落他乡,经高人指点,几年以后潜回青溪,在那恶霸祖坟里施了八槐锁阴,不到十年,恶霸家业败尽,人丁凋零。

八槐锁阴,这是什么法术?我思忖着。

这时,一位从桐乡一同入伍的战友带着寒风推门而入。我问他知道不知道八槐锁阴,他看我手中拿着一本书,说:“又在读啥妖魔鬼怪的书了!书中没讲?”这位来自大麻新华村的战友见我点点头,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就是在坟墓的八个方向,楔入八个桃木桩。在旁门异术里头,八槐锁阴这个凶局最大用处就是破风水,原本风水中上的一块灵地,只要被施了八槐锁阴,定会殃及墓主后人,不出三代就有绝门灭户之祸。” 我是第一次听到这八槐锁阴的厉害,安静地凝视着这位战友。这位战友说:“八槐锁阴的八个方位丝毫不能有错,设局的时间、方法也有讲究,这条邪术确实阴毒,到现在已经失传了,估计连知道它名称的人都寥寥无几。”

我看这位战友知道这么多的风水道道,问他怎么知道这些,他说从小听村里人多次说过一个传说,说的是不知哪个年代的一家富户,死了一位老人,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寻找墓地。风水先生望着河边的一块地,就是不说话。那位户主问风水先生有何讲究,风水先生说,如果在这里我为你划定了墓地,我的眼睛将会盲掉,而你家将会顺风顺水,要官得官,要财有财哦。那位户主当即拍着胸脯说,如果你的眼睛盲了,由我家供养起来,每天给你吃一只新鲜的鸡。于是,风水先生给那位户主圈定了一块墓地。那位户主是个大家族,没出几年,其后人果然接二连三地考中秀才或举人。有的还做了官,甚至官至京城。

古代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只有做官与升官才能发财,故有升官发财的祝福。而那位户主也没有食言,将风水先生接到家里供养起来,并且每天为他做好一个只鸡,任其吃喝。忽然有一天,风水先生得知那位户主给他吃的鸡是一只掉在粪坑里的死鸡,羞辱的怒火被激起,便骗那位户主,说自己曾经为他家看的墓地的八个方位,在烈日当空的时辰,楔入八个桃木桩,他家至少会出丞相。那位户主照做了。那天,风水先生的眼睛也复明了。从此,那位户主家在外做官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先后回到了老家。其后,这个家族连秀才和举人也没出一个,并且日渐衰落。

五月下旬,当桐乡市作协秘书长先生来电通知,说这个星期六组织作协部分人员去大麻镇采风的时候,脑海中又跳出这个挥之不去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大麻镇政府送给每位采风者《水云乡里话海卸》的书中,作者沈林洁女士以似小说语言,有详尽的描述。这种传说,虽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但毕竟也是历史文化。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汲取各种历史文化并汇集在一起,似人站到一定高度的高坡之上,可以离云彩更近些。

桐乡市作协此次组织到大麻采风,重点是海华村。

展开1956年的德清县地图,大麻和海卸宛若德清县的一个尾巴。大麻和海卸,一直为德清县的两个乡。1950年海卸乡划归当时的崇德县,后崇德县并入桐乡县,海卸乡成为桐乡县的一部分。当时的海卸乡由今天的百富、众安、海华和余杭运河镇一部分组成。历史上以繁华著称的海卸集市地,即为现今海卸村与新华村合并后的海华村。1956年,海卸乡与大麻乡合并,统称大麻乡。

很久以前,杭州湾水域比现在宽阔得多。海卸是一片海滩,这可以从现今地层结构中不难发现,地表层下都是风化了的沙土。太湖水沿着众多的湖泊与河流,曾从这里流经余杭的临平入海。据传,海卸的地名也从海泻延伸而来。也正因为这里的湖泊与大海相通,海水时有倒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麻塘水”、“咸发水”成为海水倒灌的代名词儿。这种“麻塘水”、“咸发水”不能灌溉稻田,也不能只适宜淡水浇地的庄稼。因此,长期以来,海卸这片区域,苎麻成了主要出产地。直至清朝中期,海堤建成,“麻塘水” 、“咸发水”才逐渐减弱。经历了大自然与人类演变的海华村,河汊、荡漾魁居桐乡其他乡村之首,京杭大运河从海华村前面不停地流淌着;天目山下来的苕溪水与运河水汇集于此;东九里港、中九里港、西九里港和著名的白荡漾、花家漾、梅花漾、河白漾以及牛女河似云雾般环绕,众多湖泊、池塘镶嵌其中,成为名符其实的水乡与湿地。

一直陪同我们采风的海华村原村支书、现在大麻文化站工作的滕永根,聊起海华村的历史如数家珍。在参观大麻新建不久又颇为恢弘的德政寺之后,想起海华村有座海神祠,问他是否与海华村的海有什么关联,他介绍说,从前,这里的人对三国时期的孙权极为崇拜,海神祠专门为孙权而建,里边供奉的是吴王孙权和斗姆娘娘。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里老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祠中,念经做佛事,纪念孙权。

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海华村,水域面积1000多亩,光记载在史料里的桥有15座,还有众多典故出处地,如果在采风的大半天中处处走到,时间显然不够,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中期,一大批只有初中或高中甚至只有小学毕业的城镇青年,在今天看来也只是“识字青年”的半大不小的小伙或姑娘,被冠于“知识青年”,自愿或不自愿地走向农场及农村插队。这场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鼓舞人心的口号下,他们一个或两三个人,来到他们陌生或并不陌生的生产队。许多生产队为他们腾出空房或干脆搭建了小屋供他们居住。这些“知识青年”居住过的小屋,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有的依旧安在。海华村的一个知青居住点,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个知青点,只有六间低矮的老式平房,我不知他们住过几个人或几代知青。东头的那间,一道砖墙横在屋中,并且有门相通。里面半间当卧室,外边半间既是灶间也是坐起间。那既小又矮的炉灶台面嵌着一口小锅,而炉膛面朝于门。我无法想象当年那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与当地生产队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同时,还有心思与工夫做饭!

然而,不论所处在哪个年代或哪个群体,既有颓废、彷徨者,也有激情、昂扬者。不然,就不会活跃于当今中国政坛与其它领域里的当年的知青了。我认识一位当年的知青,说到那段岁月,他说他那个时候特别崇拜毛泽东推崇的鲁迅,鲁迅文章里的话,好多当成语录能背下来。当遇到夏天抢收抢种,大汗淋漓,体力透支,又被太阳曝晒、蚊虫叮咬,出现想逃离农业生产念头的时候,他会想到鲁迅说过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通过反思,认为自己思想不纯,他也会用鲁迅的话开导自己:“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牛女河从运河走来,向北蜿蜒而去,在这个知青点的前面有了一个直直的弯兜。在弯兜的地方,有了河埠。河埠之所,通常是可以泊船的。在知青返城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这里的乡亲是否用生产队的丝网船或小划船,将他们送到通向城去的另一个码头或车站?据滕永根介绍,在这里生活过的一位上海知青,想在这里造一栋房子,安享晚年。褪去铅华享得安静,是要一定境界的。这境界来自心灵深处或者是对青春的美好记忆。也或许是海华村绿树环绕,清水荡漾,新的田园旖旎风光的诱惑。

这里的知青点承载着历史的印痕,莫过于过道的泥坯墙上的一张表格和另一间屋子里摆放的水车。这张表格记录了共和国成立前有多少佃户讨饭,多少佃户卖儿卖女或受封建制度剥削的概况。这种直观、促使人们不忘过去的教育,在今天某些人看来过时了。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哦!那部水车静静地安卧在地。千百年来,在无电的年代,无论抽水灌溉和防洪排涝,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虽然只剩一只长长的盛水的水斗和一个踩水的木轴,却无声地昭示着江南水乡人家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

海华村苕溪的东岸,一根横空于世的青砖垒成的高大烟囱突兀地耸立在旷野中。这根不再冒烟的烟囱,与表面被砸坏了的水泥缫丝槽和几个水泥墩,连同荆棘丛生的一大块地,成了当年苕溪丝厂的遗址。当年,海卸乡农家养的蚕种都是土种,有—种叫三眠子连心种,茧型小似—颗花生外壳,质量却是奇异的好,缫折六七百斤蚕茧,能缫出711l012等最细条纹的丝。同时,农户家家户户都养蚕,出产的蚕茧总量多。当时湖州较为著名的丝绸实业家、达昌绸厂老板钮家连,其丝绸的主要原料来自是农村家庭用土法自缫的土丝。这种土丝由于设备简陋,制成的丝条纹,粗细不匀,糙头、断头多,产量低,质量差。为织造细密、薄型的高级织物,力求产品向高精发展,钮家连决定自建丝厂生产白厂丝。1927年,他选择当时还是德清县海卸乡的花港漾共置地30多亩,造起苕溪丝厂,与其他包括曾任上海市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祖父徐炳金在内的六人合伙经营,先置意大利式坐缫车168部,四年后又添置96部,合计264部。1935年又添置了当时最新的日本回转式坐缫车160部,包括后缫复摇设备等,还自设发电设备。除厂房外,还建有一座四层楼、封闭式的蛹仓库,十多处茧站,分设菱湘、洛舍、花林和门庄等处。门庄和洛舍两处各装备比较先进的烘茧机。钮家连的后人在谈到钮家连选择到乡下偏僻的地方开丝厂的动机时谈到,除茧量多、质量好、水质好外,还有是乡下的工人易控制,不会闹风潮。苕溪丝厂正常投入生产后,由于丝质好,为达昌织绸创名牌提供了独特有利的条件。他们打出 “时装”牌白厂丝专销法国,一部分给其所开的绸厂当原料。有一只“Dc”牌专销美国。“好运道”牌白厂丝专门内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为了在国外和中国争夺丝绸市场,便有计划、有目的地大肆破坏我国的蚕丝业。他们一踏上江南国土,不但毁蚕具,也毁桑树。对沿铁路线能管得到的丝厂,皆为日本华中蚕丝公司接收经营,管不到的就毁掉。苕溪丝厂地处偏僻,于是日军黑植部队指使津下本洋行几次公开出面拆机器毁厂房,大肆抢掠,当地敌伪、土匪更是趁火打劫,最后一把大火烧得片瓦无存。

然而,这里的蚕丝业早已从种桑树、养蚕到出产品的一整套技术、技能,深藏于各家各户,乃至日常的劳动生活,几群拿着枪炮、杀气腾腾的日本人岂能劫得了、烧得尽的!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养蚕区的农村妇女,勤劳、朴实、贤惠、手巧,她们既能采桑、养蚕,也能缫丝、纺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般的农家都还备有木制的缫丝车、织布机。如果她的儿女到了婚嫁的年龄,有媒人上门做媒,只要看到放在角落里或挂在墙上木制的缫丝车、织布机,媒人立马领悟:此家不愁没衣服穿,也不会没有蚕丝被盖哦!近几年,家庭纺织发展迅猛,海华村及整个大麻镇,有70%80%的家庭专门从事纺织,如果走进村子,定会听到不绝于耳的咣当咣当的织机声。当然,至今从事家庭纺织的不光是妇女,也有她们的男人。离这里不远,即是全国闻名的许村家纺市场。也是这里的家庭纺织业,擎起了许村家纺市场至少半个蓝天。

听着滕永根和擅长挖掘桐乡本土文化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时断时续的介绍,内心有些压抑,更多的却是欣慰。滕永根说,如果有可能,我们想在这里建个丝绸博物馆。

我没有问这个博物馆什么时候建成,或者现在有个什么计划。人只要有梦想并且能为梦想奋斗就好,万一实现了呢!在海华村担任20多年村支书,为畅想园和千亩塘及海华村的建设,以及史料的整理作出了贡献的滕永根,我是由衷敬佩的。我称他是一位懂文化与重视历史的党的好干部。他只是憨厚地笑笑。

在大麻镇政府用过午餐,我们坐上了镇政府为我们采风而准备的中巴车。

坐在前排的滕永根转过身子,说:“我们去海华村的畅想园。”

畅想园,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在海华村有一条植满香樟、水杉又纵贯南北的路,它不仅将小村置于绿树环抱之中,还将散落在村间的古桥、古庙、古树等历史遗存串联起来,勾勒出一条集生态、人文、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承载起小村的文化与历史。这条被称为海卸路只可通行一辆汽车的小路,纵贯全村。东西两侧特色分明,东侧是水乡人家,炊烟袅袅,悠然恬静;西侧一条小河绵延流长,水中倒映着水杉挺拔的身姿。从路的痕迹中不难发现,这些原本是机耕路并挖有一条灌溉农田的水渠。机耕路两旁在几十年前种植的水杉已是粗壮。而随着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私家车的增多,这些路该毁树加宽了。望着那些好不容易长成的水杉,时任村支书的滕永根没有毁树加宽路面,而是填埋了水渠并规定在此行驶的汽车只为左转的单车道,如此便解决了汽车不能双向行驶的问题。1998年滕永根带着大家在路边还种下了四排香樟,并进行了道路硬化亮化改造。近二十年过去了,这些香樟长到十多米高,吸引成群的喜鹊、麻雀等鸟类在此筑巢。

中巴车进入畅想园,下得车来,我张望着四周。畅想园农业生态园位于海华村村委会北侧,是海华村的一张金名片,成片的水塘上空不时有飞翔的白鹭。这里是著名的垂钓基地,更是来自全国各地垂钓爱好者们的后花园。在此已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垂钓大赛。垂钓的战利品,或自己烹饪,或交由农庄厨师做一桌36道菜品的全鱼宴。

在畅想园,吸引我的不是成片的鱼塘,也不是那一排排茂密耸立的树林,而是北面似木板房前面的那片开阔地。开阔地里栽满了一些零零星星却是错落有致的果树。那一人多高的枇杷树,黄橙橙的枇杷挂满了枝头。这种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从这片开阔地栽种果树的方式看,这里的果树仅为观赏和点缀,摘它几颗尝尝又何妨!于是,我看中了一棵黄沙枇杷树,伸手摘下几颗已经成熟的枇杷,剥去皮,送往嘴里,立刻感受到其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我来不及吐出核仁,回头叫了一声:“啊呀,真好吃!”那群作家一听,都趋步进入枇杷树旁,有的斯文,有的优雅,有的则像我这般在每棵树摘下两三颗,尝一尝,又走向另一棵枇杷树。我是几乎尝遍了这里大部分枇杷树上或黄沙或白沙枇杷。其中一位美女作家大概被这里的枇杷味道迷住了,当有人唤着到别处看看的时候,她嘴里嚼着枇杷,言语含混地说:“这枇杷太赞了!你们到别处采风去吧,我在这里采枇杷就可以了。”

    是的,海华村畅想园中的枇杷味道是鲜美的,而海华村的前世今生同样极为鲜美,并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承载着千年历史发展的乡村文化。

  

评论(共 14 篇):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6-22 19:06:07

谢谢玉武兄、解领导、肖兄的到访与鼓励。从网上玉武兄的诗歌、解领导的文章与点评、肖兄的画作中,感受到各位在诗歌、文学、绘画等方面的才华与渊养,从你们身上汲取了我喜欢的品质。   

 

  评论者: 肖伟强

发表时间:2015-6-16 11:31:25

作家唯有深入生活观察体验,才能采集到鲜活丰富的写作素材,一篇很有丰富乡土人情和历史发展变迁脉络的好文,欣赏了。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5-6-15 23:02:07

厚积薄发,洋洋洒洒,不愧是作家,看一眼就放不下。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5-6-15 17:07:21

真是享受金鑫的美文那!赞!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6-14 2:58:06

玛瑙兄、平虎诗人、卫国领导在文字这个领域皆有不同的学养与造诣。感谢光临、指导、鼓励哦!   

 

  评论者: 刘卫国

发表时间:2015-6-9 13:53:25

非常优美的一篇文章,恕转入八一子弟、老转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以飨更多网友。谢谢了。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5-6-9 9:43:28


    八槐锁阴,小时候听说过,没有费铁塔讲得这么迷人……谢谢,金鑫兄让我们记下了“海华村”这么美的故事。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5-6-8 14:56:12

欣赏佳作!看到金鑫发掘乡土文化的足迹。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6-8 9:10:27

谢谢徐阿姨的到访、关注、鼓励与表扬。祝徐阿姨开心、健康、幸福!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5-6-6 19:00:24

作家的文章就是髙,既享受了美文,又增長了知识,我很喜欢。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6-6 9:56:39

感谢梁兄的关注、点评与表扬!
感谢周青战友的关注与表扬!我对当时歼击机上的军械设备倒是熟悉些,对导弹中队的无线电和军械设备只知外表。在导弹中队白混了近三年的光景。现在想起来还是汗颜。当时,霹雳二号导弹已停止使用,歼八机霹雳五号导弹还没有装备。在导弹中队唯一做的与导弹有关的是到四川雅安一家兵工厂接回了一辆用于霹雳五号导弹检测的工程车和一些导弹支架。   

 

  评论者: 周青

发表时间:2015-6-6 8:00:35

写的真好!金鑫兄是学的空空导弹无线电还是军械。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5-6-6 6:53:07

金鑫以写人文地理、历史掌故见长,所见作品韵味淳厚,情景交融,史典不凡,夹叙夹议,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绝对是大家风范。每读费君作品,敬仰之情由然。盼更多作品挂屏。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15-6-5 21:03:01

上个星期,有关协会组织人员去一个村子采风并要求交一篇作业。已好久没有更新这里的东东了,就将要交的作业挂于此。祝福各位首长与战友!   

 
   

共 14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5 14:17:35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