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境的绘画世界
桐乡源古时期传说有凤凰来栖之说,故称凤鸣梧桐。据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故事,当下桐乡文人辈出,人杰地灵,桐城工笔女画家陈蜀平以自己的理想与行为、艺术与风范始终追寻着一条“创新”与“新变”,改革与发展的艺术追求之路,她用自己的实践与求索,续写和言说着“时下”佛教文化的“华章”。桐乡百花地面鱼米之乡、和谐桐城,有演教寺、福严寺、凤鸣寺、香海禅寺等,面对着笔情墨趣的绘画世界,她苦苦地思索,大胆地探究,辛勤地创作,持久地义无反顾地耕耘在自己的艺术田园里,正如有人称她是“陈观音”为其画册美国之行作序时所称那样“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的女史,最终成为独有天地,为大家所称道的真正绘画艺术家。
大胆的艺术选择
首次观陈蜀平女士的画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尽管当时浑然不知我们彼此均住在桐乡一个小镇,俗称“筷长炉头镇,碗大桐乡城”,就同在东兴街居住。也巧合80年代初桐乡县成立电视台,我和蜀平女士一道成为新闻媒体的创始人,在台里一干就是30年。同事同行,每日的采访、写稿摄像、配音工作,竟然时隔多年她退休后没有再多联系和有意识地主动来往,便只留下那片古朴橙黄颜色的记忆,只记得那观音佛像的一番神情。画观音的最高境界是作品完成后让人看了观音佛像漂亮而不迷人,观音可爱可亲和那持久流连忘返的记忆,而直到前年,陈蜀平从美国办画展出访回来,才鬼使神差般和她见面重新相识与交往。
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在蜀平的佛像绘画前,我又一次进入了那种情绪氛围,再次经历了那种强烈的震憾,有如做梦的心境一般,情感再次深陷于布满佛像维谷之中不能自拨,很难想象,正如此奢华的商业社会,竟然有人能生出如此缕缕佛心,能如此独步于那“云深不知处”的幽谧,能如此隐逸于那“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迹”的一个未知世界,完全无人干扰的空灵心境、完全超然的解脱、完全自由逍遥,痴迷般地入境和执着于那些工笔佛像和佛境艺术的追求与再造之中,实属一种难以想象,也实属一种难能可贵。
真想不到佛像工笔画这样花功夫,人物表情这样绘制,佛像艺术乃至佛境可以用工笔画艺术进行这样的表达,这样的创造,也确实为画家的开创意识、刻苦精神深深地打动。一向很少有人问津,极少有人涉足,且风险大前途未卜,一切尚求有定论的艺术创作。
深入探索佛境之路
陈蜀平是很早便出道的知名画家,早在60年代初就在桐城大街上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作为原桐乡美协副主席她很早便尊师求教于中国著名艺术家赵卜初、郭从选、刘江等老前辈。用一位绘画界老朋友的话说:“她是在追随这些名师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本质的过程中熏陶了自己对东方艺术法则的理解与感悟,也理所当然地学习了前辈名师的诸多笔墨技法,她如今的创作处于黄金时间,她一头扎进了佛像观音和佛境艺术的创作和再造之中,对于工笔绘画艺术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范畴,从此自己也踏上了一条寂寞之路、孤独之路。
用中国画工笔画去表达观音佛像艺术的理解,历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言,千古文章真不传伪,艺术创作是真实的情感历程,一笔一墨、一点一画都应当是作者心中的产物。有真我的情感才可通“立缘”来“尽意”。众所周知佛像艺术佛境内涵之真谛,使其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更要创作出画家心灵深处的情感,理想中的观音佛像艺术。显然,几十年过去了,蜀平女士已有了相当的成就,我坚信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