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流杯亭”
遵化境内有一温泉,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贞观二年(628年)因泉而建汤泉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建温泉池,此泉池南有孔,泉入六角亭内的九曲石槽中,此槽弯曲盘转,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泉水从石槽东侧入亭,几经旋转之后,从西侧流出。相传,古人放置竹制酒杯称上酒,任其顺流而转,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住或倾倒,就罚谁饮此杯酒或赋诗一首,曰“曲水流殇”。杯随温泉顺槽而行,待饮食已汤温,更添情趣,故此亭有流杯亭之称。
一道流杯亭:在洗浴之处建杯亭,是我国建筑历史上一个悠久的传统。但建造如此豪华的杯亭见之甚少,虽遭文革期间破坏,尚留存部分仍壮观可嘉。为什么要建如此豪华的杯亭呢,是为了达官显贵沐浴后戏作之用还是另有其他缘故?还是二者皆有?让我们听听民间的传说吧!
远古时期,这里的百姓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搔后皮肤溃烂,苦不堪言。当地郎中束手无策,无良方可治此病。汤泉村有一后生,生的腰圆膀阔,身材高大,力大无比。他心地善良,见百姓如此痛苦,决心踏遍名山大川,寻访名医仙人,定要讨得药房为百姓治病。一日走的困乏,来到一座神农庙中休息,朦胧中见一仙人飘然而至,对他说;“壮士,吾乃神农氏也。你的诚心感动了天帝,天帝特派我来告诉你,世间药草皆不能医治此病,唯有在天然滚水之中沐之,方可断此病根。你可去九夷族找后羿,借得他的弓箭,于红日正中之时,射下一块太阳,使之落入你村附近泉池之中,天然热水可得也。”壮士惊醒来,方知乃是一梦。他拜谢了神农氏神像,便启程去找后羿。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向其说明来意,后羿慷慨应允,并全力授之以箭法。不久,壮士箭法习成,临别时,后羿对他说:“十日已去其九,如今只余其一,切不可用力过猛,只射下一小块便足够了。切记,切记。”壮士记下了后羿的话,又拜谢了后羿,便携上弓箭返回故里。到家第二天,恰逢红日高照,晴空万里,他高兴地登上燕山之巅,待正午时分,摘弓搭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但听一声巨响,一小块太阳宛如一个火球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入泉池正中,化作一块焦石。只见水气冲天,其状如云,煞是壮观。不一会儿,云散雾收,池泉里的水变得滚热,红日仍映在潭中,只是红日上多了一个小黑点。百姓无不为之欢呼,争往沐浴,果然病皆痊愈。为了纪念这一壮士,三里五村捐款修建此亭,原建筑很是简陋,到了明穆宗龙隆庆二年五月,戚继光任蓟镇、昌平、保定都督同知总理时,为了答谢汤泉沐浴疗养治病之恩,投巨资扩建温泉,重修流杯亭,此后的流杯亭就变成了达官显贵沐浴后戏作之处了。
二道流杯亭:到了明清,帝王来此沐浴较多,特别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帝,先后来遵化汤泉二十余次,前后在这里驻跸115天,并留下诸多诗句如:“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摇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在游亭期间,经常带大臣来汤泉一起沐浴,沐浴后都要率群臣到流杯亭戏作。有一次为表达君臣融洽、上下和睦给自己带来的欢快心情,即兴赋诗一首;“晓霜早落满地清,一气涓涓惬胜情。偶坐浮杯几假日,君臣对景论平生”。康熙帝在汤泉沐浴时留有诗句50多首,大多都是沐浴后在流杯亭即兴之作。流杯亭这种独特的建筑在当时是皇家所独有的,普通人是不准进入、也不准修建的。能享此殊荣,可见其地位之高。
三道流杯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这里才逐渐成为大众参观体验之地。记得大约1968年左右,我四五岁,不知什么原因,身上特别刺痒,妈妈把我抱起来看看,跟我父亲说,孩子身上要出疱疹,你带他去医院看看去开点药,父亲抱起了我,看看身上和两个腿,说;要不孩子这两天发黏呀,是要出疱疹。吃完早饭,父亲带我来到一个私家小诊所,让那位号称名医的花甲大夫看了看,他仔细检查后说;不用开药,你带孩子去汤泉泡泡温泉就会好的,我父亲说能行吗?孩子刺痒的厉害呀!老大夫说;去吧,清康熙帝出疱疹就来咱们汤泉泡,几天就好。父亲半信半疑的把我从诊所领了出来,给我穿好衣服,回家拿了洗澡用具,又给我拿了一件换洗衣服,骑上“水管”老洋车子不到一小时来到汤泉。我是第一次来汤泉。汤泉乡热闹非凡,主要是经营一些小吃和一些日用品,为前来洗温泉澡的顾客准备的,顾不得欣赏眼前的一切,父亲在一家国营疗养院门前把自行车停好,把我抱了下来,说:“儿子咱们就来这里。”我不认识字,问爸爸,下边不是有好几家洗澡的地方吗?父亲说:“那个大夫说的康熙皇帝洗澡的就是这里,你看这个亭子就是他们修的”。泡完澡到亭子里休息,只见有些雅兴游人边休息边饮酒对诗,高兴的我直接跑进亭子,见热腾腾的水从天池留出来,顺水槽流入亭内,好像万字不到头似的,不知道哪个是进水口,哪个是出水口,正看得入迷时,爸爸把我拽走了,:“来泡温泉”。等我们泡完了澡再出来时,已经中午了,依然有好多老人孩子坐在凉亭内休息,虽然没有看见饮酒做赋人,但我听到了好多人叙谈着饮酒做赋的故事。今日,人们依然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曲水流殇”的乐趣,也可以来此祈福免灾,去不祥、求好运。此含泉之流杯亭,用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弘扬正义的民族魂魄、以及救人免灾的故事情节,滋养着人们弘扬正义的骨血,深深感染着燕山脚下子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