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曾经流行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时对话的情景。中国老太太说我终于攒足了买房的钱,而美国老太太却说我终于还清了购房贷款。用这个故事来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个人的消费心里和消费方式上的不同,拿未来钱为现在的消费埋单。时至今日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中国人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消费方式。用按结贷款的形式购房买车,金融与企业的联合互动的确能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起到积极地作用。这对于有偿还能力、有稳定收入的阶层不啻是一个福音,是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好事。但是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它是一把双刃剑,超前消费既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操作不好也会伤害到自己。我们知道银行贷款的对象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状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的力度不够就会出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因为盲目操作或攀比心里作祟而变成房奴、车奴的情况屡见不鲜。
谈到超前消费就会联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又引发了金融海哮。
美国的华尔街被认为是世界金融的腹地,这次金融海哮的始作俑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的来势之猛、覆盖面之广、危害之烈是空前的。我们知道美国的金融一直在全球处于霸主的地位,华尔街打个喷嚏其他的国家也要跟着感冒。但是这一次华尔街不是得的感冒了,而是得了中风,已经是半身不遂了。人们不仅要问华尔街这是怎么哪?号称是资本主义模板的美国经济也要出问题?华尔街还能续写昔日的辉煌吗?莫非真的要被马克思所言中,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最后的资本主义!
经济的全球化把国与国之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金融海哮来临之时,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个人都会受到冲击。你每天要被一日三餐所劳心费神;有车族还要关注油价的涨跌;炒股者每天关注股价的运行状况;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我虽然不炒股,但是我有几个朋友在炒股。当06年被认为是大牛市到来之时,他们除了上班或作生意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炒股上。股市由2000点左右涨到了6000多点,一路高歌猛进,股民们也的确赚了个盆满钵满。股市带给了人们一个个财富神话,当然我的朋友也赚到了钱。闲暇之余,他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股票,有的人还专门到书店里购书对股票研究一番,期望值很高。然而,07年5月30日之后,行情急转直下。大多数人不但没有赚到钱,有的连老本也给赔了进去。有些退休干部和退休职工情况更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可怜他们把几十年的积蓄全部投到了股市里,如果我们将这些散户都比作阿Q当年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笔浮财那就有些偏颇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大牛市谁又不想分得一杯羹呢?我们的媒体不是成天宣传老百姓要善于投资理财吗?银行还专门有理财的产品推销。但是很少有人教老百姓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财的,似乎他们的任务就是将产品兜售出去就算完成了任务。对于这些我历来的观点是心态平和、静如止水、量入为出、不作非份之想。 经济学家在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时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金融危机,还没有发展到危害实体经济的经济危机,而金融坏账是由次贷引起的,结果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出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呢?现在谁都说不清楚。因为金融危机还只是一个开始,外向型企业已经受到了影响就是证明。美国的三大股指一路狂跌,欧亚的股指也步其后尘,财富在极度缩水。当牛市到来时,经济学家说这是中国的经济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现在的市值如实地反映经济的发展状况,难道其中就没有泡沫的成份?但是在07年的530之后,股市在振荡下滑期间,他们又说股市还是牛市,只不过是快牛转慢牛了。今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股指一路下滑,眼看就要刺破1700点了,他们又说当前的关键问题是信心缺失。诚然,经济学家是人不是神,谁也不是先知先觉的诸葛亮。但是也要管好自己的嘴,要知道入市炒股的散户在股市里占有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其中许多人是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到了股市里,许多人在斩仓割肉后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生活,继而也就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我们能够等闲视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