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方华敏 
部队: 军直   
部门: 军务处 
职别: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所有篇目(共86篇)

标题:

黄新原《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读后---让梦划向你心海  

发表时间:

2013-6-27 14:48:29

更新时间: 

2013-10-10 18:39:20  更新者: 闫丽君

关键词:

怀旧 往事 战友文学 精华  

  [这是对本篇第 760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文学4 精华          单篇显示

 

写在前面:

    还记得去年一个秋日,我偶然在网页里见到《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 》的书讯画框。这本书的作者:黄新原。急切点开链接,欣喜阅读目录,发现有的章节似曾相识,我对自己说,书作者一定是我们空六军战友网的新原大哥。

    通过网购获得这本书,爱不释手。细细品读,感受到历史的温情与爱意。新原大哥厚重的笔力、深邃的历史感为我们展现了五十年代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的命运、梦想等等最感动人心的实例和精神图景,用如歌的往事,连缀起十年间一个个清晰而生动的日子。

    直至今日,我也没有见过新原大哥,更没有与他聊起这本书。我只是读过这本书的《后记》之后,从他辗转于北京旧书市场,流连于泛黄的故纸堆;从他奔波、采访、会儿时的同学,抱病完成30万字的书稿的艰辛里,体味到他的一种忧患,一种责任。

    这篇文字,是我读过这本书后的体会和认识,虽然肤浅,好在,还有这本书,还有如梦般划向心海的温暖文字,它让我记住那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让梦划向你心海

-----黄新原《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读后

(刊登《作家报》2013.6.30.)

/方华敏

         黄新原是我的战友,退休前任北京某大学教师。他学养深厚,勤勉低调,用一年多时间完成30万字的专题文字:《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书中描述五十年代的那些人和事真实可考,有相关史料、照片、实物图片与之相配作为依据,也有小故事加以说明。他从衣食住行的细小处锲入,同时也将自身经历背景和认知作为参照,写出不同级别、身份、地位等人物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之间善意地理解而无怨怼的细节,小中见大,向读者展现了五十年代经济建设与之相关的命运、梦想等等最感动人心的实例和精神图景,用如歌的往事,连缀起十年间一个个清晰而生动的日子,让一个个远去的梦慢慢划向读者的心海……

    读完《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已是仲春,窗外的绿叶探过来,把我从那个年代唤醒。然而这本书“干净、单纯、祥和”的特征所散发的温软气息,在我眼前铺陈,幽远的就像一条细细的长廊,已经让我走得很深很远。我仿佛还沉浸在五十年代里,与那些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穿梭于运送建筑材料的车辆队伍中,为建设新中国而挥洒汗水,昂扬向前,无怨无悔。我好像还缠绕在那些人和事物细细密密的线条里,时而为其丰沛流畅、时而为理不清的缘由而牵肠挂肚、潸然泪下。我似乎还倚附在那些镶嵌字里行间绣着花边簇拥红五星的证书,透着时代特征的宣传画、小学生成绩册、线装的干部档案、高中国文、少年先锋队队章等等浓浓的光阴味道里,顾盼神思,浅笑盈然……这一切都安存在各自的世界里而又被作者凝结成的直观物象、文字,带给我不同的生命体验;它怀旧风格的文字具有的价值和艺术精神,带给我感动并让我对它有了难舍的情怀。

    阅读开篇,我联想起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纪实频道《重访》节目,既真实,又神秘。首先展现眼前的是新旧社会过渡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扫黄”、禁毒。这一社会改造作为清除旧社会封建腐朽事物的措施而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改造的背后,却是异常艰辛。作者以他的感觉方式触摸历史,以独特的心灵方式讲述那些散落的往事,体现其对生命情状的本体意义的关怀。通过《北京八大胡同,一夜之间没了》、《一支折断的烟枪》,详实介绍解放初期的干部为改造妓女、杜绝鸦片进口、断然禁烟、廓清社会风气所做的大量、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们从帮助妓女治病、解决家庭困难、消除隐痛入手,督促其学习、劳动、强制戒除好吃懒做抽大烟的恶习,到“弃娼为良,自食其力,成为劳动者,服务新中国”。前后八年,终于迎来“千年冰河开了冻”的喜悦。禁烟运动从铲除盛长的罂粟、消灭大烟土壤开始,到缴收大烟、毒品、烟具,取缔烟馆、严惩烟贩、强制戒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禁烟和产烟区千万烟农改种粮食的目标。当看到“1958年,邓小平面对云贵川这块中国历史上鸦片头号重灾区,自豪地说,‘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很难消灭。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办到了’”的时候;当看到这两种“另类人”重新走向新生活而受到尊重的时候,我无不为那些干部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而感动。然而更多的则是这两类人经历“欲望、畸变、挣扎、转变、回归”的艰难过程,引发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忧虑。读过这两个章节,我理解作者把改造妓女称之“那个年代的功劳”;把“中国的无毒,从那时起,一直保持几十年”作为结束语的深意。

    五十年代干净。不仅黄赌毒禁绝,意在人的纯朴和心灵的干净。五十年代单纯,旨在人际关系简单,革命同志间少有客套和礼数。五十年代祥和,为当时社会最民生、最人文和最亲近的写照吧。作者将这十年人们低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统摄在《看见你们格外亲》《他啃妈妈的肩章》《老百姓的事儿》《“石光荣”们的家》《小豆包们》等篇幅中。当我随同作者走进“石光荣”的家,不仅看到“褚琴”的忙碌、孩子们的言笑,更多是夫妇不太协调和吵吵闹闹的生活。这样家庭组建特殊的背景后面,映照的问题不容回避。然而与石光荣有着同样经历、同时进城的干部重婚和无奈,并没有给双方的孩子留下阴影,他们之间少有隔膜,在最需要教养的年代,这种亲情关爱、相互理解忍让予以他们最良好的教益。这些带着米粒的清香、草木的气味,以及生活的原味也是我读后最宽慰的节点。人们常说五十年代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来不同寻常时期,它表现在用淳朴表达感情,用行动表现誓言等细小方面。从作者小学同学刘幺根、吴锵与警察的故事,王庆与医护人员的故事;从摇晃着的当当车上,人们听着快板、看着小人书的神情里,从末班车的司机每到一站,就亲自跳下车,把站台上的路灯熄灭,告诫路人末班车已走的身影里便能体会。若是再往细微深处行走,你会发现一个明净祥和的世界,那里没有攀升的物价,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环境污染,也没有腐败现象,人们对共产主义敬仰膜拜。普遍老百姓的吃穿用与现在相比虽然存在天壤之别,但若能吃到一颗糖果、拥有一个小玩具、背上一个新书包就有着满满的喜悦和幸福;若是把破旧衣服、开裂鞋子的补丁缝制得像艺术品一样,穿出去便是一种时尚了。然而,清贫相守境遇下的“德育第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氛围,却跃动着追求理想的学子。“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书中自有颜如玉”固存国民的潜意识,因此考上名牌大学是学生确立的目标。《馄饨初开》从一个侧面再现中学生眼中的清晰明澈和美好,以及渐渐初长的稚嫩世界观,还有慢慢增强的凝集力和学习进取心。我看到青春活力和自信就荡漾在他们嘴角上扬的弧线上。那本高中毕业赠言簿留下的带有强烈时代感的话语,真实反映了当时高中毕业生的精神面貌。《在塔尖上》却是另一种鲜活状态的呈现。那里的大学生,曾有过“留苏”美丽而又遥远的梦,阅历了“工农调干生”最精彩的人生片段。他们身上背负来自家庭、社会等太多压力,也有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一直到今天我还能从文字和照片里看到王涌和韩汝玢这一对恋人,因为政审原因而失去“留苏”梦的内心滴滴泉涌的自我怜惜与珍重。他俩眼波里的温情和最纯美的相依相偎,留给我挥之不去的感动。虽然这对夫妇早已是我国科学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正是这一代大学生,在国家步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时,成为我国航空、钢铁、石油、医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这一章节,作者对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层面的分析和细腻的描写给我留下美好印象。除此以外,更多的却是从作者对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世事人情和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之时的融合中感受到那份干净、单纯、祥和。

    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大多都有很深的苏联情结。《“老大哥”情结》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令人泫然欲泣的章节。其中有作者含情凝睇的故事描写,也有极善其身又济天下的学术风景。它赋予了中苏友好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沉甸甸的时代感,以及充分的历史根据和生活感。那个年代两国友好交往,“苏联老大哥”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援助,尤其是在华专家与中国人民之间有着历久弥深的情谊。这一件件,脉络清晰,细微琐屑的点滴都被作者捡拾起,梳理排列。那张“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的宣传画,是当时重心之所在,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同时作者也通过片段和细节刻画而表述了那一时代的主流意识。那张“中国留学生与苏联老师在一起”、“苏联展览馆”、“苏联专家纪念章”、“悲情的乌克兰姑娘柳达米拉”的照片,该是包融多少美好而又复杂的感情呢?从照片中依稀还能看到留苏学生李惠英的青春飞扬,还能体味她五年不曾回国而孜孜苦读的艰辛;我分明还能听到乌克兰姑娘柳达呢喃低语:“北京有我的梦”,这种细密浸润她的生命却又深沉厚重的无以回报。她用阻隔了三十年的异国苦恋,阐释她与中国男人徐鹿学的真爱。这一切寓示无论岁月沧海桑田,植根于心中的情义不变。就像矗立北京的“苏联展览馆”夜空的灯光还是那么璀璨绚丽,就像“老莫”餐厅的红菜汤还潜着暗香;它们一年又一年,风尚依然,是不会老去的旧时光。读过这一章节,有“旧梦尘封休再启,此情如水只东流”的凄美,也有“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欣悦。然而,更多的还是从中感知到了“苏联情结”里的人物彼此手心的温暖,内心的纯良,无论分离还是重聚,都铭记着。

     汇集10年时光而成的书,不难窥见高大间或细小的投影,因而书中的作品之厚重,或凄美,都值得珍重。“但这远远不是50年代特征的全部”。“那10年,经济的飞跃发展,一个个建设奇迹出现,足以与新中国任何时候媲美。”“那时的建设速度像神话,但绝对没有‘豆腐渣’工程……

    《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是专题文字,作者有着自己的文体意识。我想起古人讲的立言。是给10年的生活片段以意义吗?然而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不是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是感知它与现实有什么隐秘的联系,给我们哪些启示和思考。当我们面对喧哗的人群,冷漠的人情,复杂的人际,你还会想起书中的人和事吗?你还会怀念五十年代吗?

    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

 

 

 

  

  

评论(共 24 篇):

  评论者: 闫丽君

发表时间:2013-10-10 18:39:20


书评精彩,细腻感人;十年砺剑,万众掌声。祝好敬礼!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3-10-8 16:58:10

谢谢罗政委和姚参谋的留言和关注。
好多日子不见,迟回复,请原谅。
姚参谋,这本书看完了吧。我最近忙碌着,没有静下来看书写字。
在此谢谢大家。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3-7-4 23:48:21

昨天闺女在网上买了一本,一定要认真拜读。
   

 

  评论者: 罗永志

发表时间:2013-7-4 21:34:16

   看了战友们的留言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黄新原战友是大才子,方华敏战友是大才女,都是难得的人才啊!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3-7-4 20:22:24

再次谢谢世忠、年福战友、姚参谋、雨虹姐、维民战友的关注和留言。
问候大家!   

 

  评论者: 殷维明

发表时间:2013-7-1 23:48:27

华敏文章好,拜读了.但愿多读到华敏的散文和评论。谢谢华敏!   

 

  评论者: 段雨虹

发表时间:2013-7-1 14:48:16

想尽快读到这本书,是否请新原战友送我一本并签上大名呀。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3-6-30 0:46:25

    说啥?赶紧弄书去!今天中午(6月29日)与黄兄通话,黄兄还客气。老师就是老师,我们就认准您了,相信战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战友们你们说是不?
    华敏你太有才了,这金子我们咋就发现不了呢?就是发现了我们也不会像你那样把书里的梗领理的那么清晰。欣赏!   

 

  评论者: 林年福

发表时间:2013-6-29 17:36:57

华敏的读后感,确实写得好!拜读了.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3-6-29 17:02:03

     华敏文章好,心也细,能大海捞针般淘到新原大哥的出版物,是我们所不能及,现在又把买书的办法告诉大家,恰似雪中送碳,谢谢了,我马上去京东买了欣赏。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3-6-29 15:18:21

先庆:你的字送给新原大哥他肯定高兴。怎么能说“前提是拿得出手的作品”?若是这样,那我就断然不敢写。我以为只要能表达心意、完成心愿就很好了,你说是吧?另外你答应给我字的,别忘了。
付站长好!网上下载的《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的中国往事》的目录和《后记》,有点挤密,看着很费劲,我的书邮寄给了《作家报》存档,要不然可核对,分一下段落。
刘干事、程参谋,谢谢你们的关注和留言。
伟力大哥:我学着写“读后感”,因为没有好的结构,没有清晰思路,所以只是对感兴趣的人和事作了浅显认知的记录,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大的方面没有在文字里反映,所以要看这本书才能详知。
艳芳美女:最近我忙碌着,等静下来我再写“我爱我家”。谢谢你关注和留言。你若想看这本书,网上书店就有,网购很方便。
民校战友:谢谢你的留言啊,最近我上网和跟帖少,请见谅。
世忠、玛瑙战友:谢谢关注和留言。若是要看新原大哥的书。网上书店就有。因为出版7年了,新华书店我看过,没有卖。我查了,当当网、孔夫子购书网、京东商城都有,很方便。
玉武大哥、进乐大哥,谢谢你们总是鼓励我啊。天气炎热,多多保重身体。
新原大哥:你眼睛不好,多多休息。由于学着写“读后感”,很多话没有说到点子上,显得细碎,请你多原谅。
燕燕姐好!谢谢你的留言,好多日子不见你。呵呵,等我静下来,我会细细品读你写的系列文字。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留言。
    问候!   

 

  评论者: 魏燕燕

发表时间:2013-6-29 11:39:43

我们空六网上才子太多了,他们的文章,给战友们带来了眼目一新的感觉,新原哥是太谦虚了。
 我与新原哥不曾相识,也是在网上看到了他曾是464医院的病号,他写的“永远的464”,感动了我及464医院的很多战友,他的文章干净,简朴,词虽多但不张扬,非常能够打动人心,且穿透力强,彰显了扎实的功底 ,他的文章读来有亲切之感。虽然是革命军人家庭干部子弟,但新原哥却没有干部子弟的那种霸气,傲气,及优越感。相反,倒觉得新原哥很低调,为人很谦和,心地善良安静稳重,思维敏捷责任感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这样的人交往,你不用留着那麽多心眼!   

 

  评论者: 黄新原

发表时间:2013-6-29 10:50:44

近罹眼疾,时好时坏,缠绵不愈,很少上网,对战友文章阅读少,跟帖也少。

前天根利站长告华敏有书评发出,读后甚感惶恐,华敏通篇溢美之词,只觉三字——不敢当。

此书出版已七八年,当时身体状况极糟,出版社所限时间又紧,今日反观,颇多粗粝之处,有些细节难经推敲,每念之颇多悔憾,但已无勘正机会。

多年后,遇华敏细读细评,实出意料。

华敏作品我曾留言,难追难拟,是网上的奇葩。但以散文写法作书评,诚为难能。文中将史实评说寓于热情感怀之中,究其根,实在不全是对此书的褒勉,也是对那个承平年代的向往与追恋。这恐怕是生于那个年代的人共有的情愫,我实在是感佩之至。

这种散文式的书评,恐怕也是对文学评论文章的有益尝试。较之论述味浓重的评介有更强的可读性与审美享受,此不能不说是才女的创造性工作,愿能有更多此类美文呈现给战友。

再次谢谢华敏,向才女道辛苦、道劳乏。

附带要说一句,文中提到我是某大学的“教授”,其实我的职称是副高。华敏为我“吹”高了一级。或请华敏便中代为更正,以避自擢之嫌。

   

 

  评论者: 王进乐

发表时间:2013-6-28 20:08:52

真是太有才啦!都是好作品,拜读了!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3-6-28 16:29:04

  拜读佳作,回味无穷。祝好!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3-6-28 13:38:03

  新原腕力有目共睹,著书立说纯在意料.华敏散文优美,书评亦深刻.有这样才才华横溢的战友在网上,既是标高,也是幸事.新原的书,在网上查了一下,不知怎样能找到?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3-6-28 13:33:17

   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黄兄这本书过过瘾,其他都后话了。
   当然,华敏女士这篇美文功不可没,等看过原作再详细品味了。谢谢华敏!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3-6-28 10:10:38

拜读华敏又一佳作。新原兄的大作一定要读的。   

 

  评论者: 彭艳芳

发表时间:2013-6-27 22:30:18

华敏的读后感写得如此精彩,新原大哥的书肯定错不了,在网上怎么才能买到?   

 

  评论者: 龚伟力

发表时间:2013-6-27 18:19:52

看了华敏的书评,才知道新原这本书。书,我没看过;但是却听过。看了华敏的文章,方知道是本好书。华敏说:“这本书“干净、单纯、祥和”的特征所散发的温软气息,在我眼前铺陈,幽远的就像一条细细的长廊,已经让我走得很深很远。”由此佩服新原的文字功力。我正看着华敏的书评,此时接到范建的电话,于是聊到此书,想不到范建对新原的文学功底也如是说:干净、朴实、老到。可见英雄所见略同。感谢华敏给我们介绍了新原的这本好书,这是我第一次读华敏的评论文章。华敏的散文写得好,文字华丽,文采飞扬,思路清晰,思想飘逸。华敏的评论也写得好,真情真切,情深意长,并用一句歌来概括:——让梦划向你心海······。但愿多读到华敏的散文和评论,盼望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也盼望华敏的散文集早日出版。我热切地期待着。谢谢华敏!   

 

  评论者: 程秀文

发表时间:2013-6-27 17:14:39

小方啊,感谢你让我知道了黄新原的大作--《真情如歌。。。》我去买一本,好好品品。   

 

  评论者: 刘祺云

发表时间:2013-6-27 17:13:49

    读后感写的入木三分,拜读了!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3-6-27 15:45:52

  标题:补充网上关于新原《真情如歌》书的资料

99网上书城:http://www.99read.com/Product/Postscript/169111.aspx

后记:

     这本书终于被赶出来了。 说“赶”,有两层意思,一是朋友们赶着我,不让停下;二是没办法,只有赶工。 那是一年多以前,朋友刘仰东出版了他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影响之大始料未及。经他介绍,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林栋,也成了朋友。闲谈之下,他们两个说到还可以再写八九十年代、二三十年代,当然还有五十年代。他们想把上个世纪都“包”了。 因为我生于五十年代,所以就想把五十年代“交”给我。我当时犹豫:我能行吗?人常说“懒驴上磨”,我却是“病驴上磨”,心脏病严重,能顶得住吗?仰东来“鲁”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于是我接下了任务。一年多来,他的“鞭子”常举着,时不时吆喝两声,我常觉力不从心,便消极怠工。眼看交稿日期迫近,他真急了,情辞切峻,那高悬的“鞭子 ”堪堪就要落下。朋友的古道热肠堵死了后路,没办法,我只有勉力“拉磨”,昼夜兼程。

     为写这本书,一年多的时间,我先后访问了不下几十人,并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这其中有张国均、钟秋元、张鹤驭、蔡欲岩、李桐树、汪呈发、王涌、韩汝玢、牟宏元、王育贤、杉野元子、俞克纯、周曾雄、李慧英、屈革、李文燕、王学良、徐鹿学、张学儒、刘述耀、张昶栋、赵季明、李炜、臧灵芝、刘仰东、李高韵、李欣欣、舒振明、邢东田、李晓东、王庆、任导达、田实、刘军、栾晓明、万志健、林晓察、钟志超、吴凤鸣、姚永生、王姬民、路兹基、曹保森、平山、林四年、董小光、马益群、巫慧等等。这中间有父辈、老师和朋友,还有他们的朋友。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的名字没有提到,这多半是些老同志,那个时代的人有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在访问之初和写这篇后记要订正人名时,我被告知,在文字中最好不要出现他们的名字。李文燕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按说搞体育的人应该充满“张力”,但在这个问题上,她却格外“内敛”,在电话中的语气,是我多年没有听到过的严厉,可我实在不甘心只提“一位李老师”,被我死说活说,最后才“发放”了“许可证”。我在这里向这些“无名”的前辈和朋友们表示歉意和敬意。当然还有些属于我的“一字之师”,在报国寺之类的地方,习惯于一些“半熟脸儿”扎堆闲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再追问几句,往往就是很好的素材,这些“师傅”究竟姓甚名谁,我当然也无从问起。

    我要感谢林栋,他是位优秀的编辑。这绝非泛泛之语。一年中,稿子经过几次“折腾”,写好的东西传给他,他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和建议,每次按他的思路一想,确实大有道理,这些关键思想,使我得以一次次纠偏扶正。有好大夫把脉,我才好换方抓药,“辨症施治”,稿子写到今天这样,如果算得上差强人意,功劳当在此君。所以一次我发短信给他:“有你这样的编辑,我乐于拼命。”

     王涌和韩汝玢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但在这里还想说几句。两位老师的善良和奖掖帮助后人的胸怀,每每想到都让我感动。每次访问,他们都尽其所能,给我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素材,其中大多是他们亲身的经历和当年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让我用在需要的章节中是那么合适和“舒服 ”。在最后阶段到他们家去挑选照片,他们尽其所有,毫无保留,‘甚至最终都不问我写的是什么,照片用在哪儿。这种信任是那么难得和珍贵。

     牟宏元老师我要格外表示敬意。他已是70多岁的年纪,俯尊就我,为我写那罕有人知的故事,还专门为此采访一些同龄或更高龄的领导、战友,做事遵时重诺,说几号交稿,只会提前。文字细腻生动,我原样搬用,平添声色。访问中他把当年珍贵的照片一本本让我带回家来选用,这等恩义,难以言谢。牟老师的夫人王育贤老师是我们夫妇多年的朋友,始终关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这次写作过程中,她无时不在关心我的身体,时时嘱咐不可过劳,不可太“赶”,仁善之心,溢于言表。

     姚永生是我多年的朋友,人聪明、记性好,自小生活在城里胡同杂院之中,脑子里的陈年往事,“针头线脑”极为丰富,是我写此书的思想和线索宝库,经常被我抓住不放,刨根问底,弄得他不胜其烦。最后恼到一见我就说:“你离我远点,我没那么多功夫陪你扯闲盘儿。要不你书里把我名署上,要不咱俩订个合同,你把稿费匀我一半,我就天天陪你聊。” 说是说,逗是逗,有什么问题他还是尽心解答。一次午夜,我写到“香烟 ”,忽然忘了他曾告诉过我的群英烟多少钱一盒,于是打电话问询,电话那头被吵醒的惺忪和恼怒,我听了都过意不去,只听大叫:“你疯啦,都几点啦!一盒4毛7!”叭,电话挂断了。

    杉野元子女士,我的朋友,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教授,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藏图书、资料甚丰。在她那里竟收有中国5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相关史料,这在当今国内都极为罕见。应我所求,她慷慨奉献,供我参考,使有些章节增色不少。国际友谊也为本书摄入了“ 营养”。

     还要说几句“老妻”的好话。自接了这本书她就替我担心,关照呵护有加。单说到了最后阶段,为了“整理拼装”,我整日埋头计算机上,竟至月余不出家门。她眼露担忧,嘴含笑意,轧杯橙汁,炖个鱼头,递几片 “牛初乳”,润物无声;把床头枕下、计算机旁、书桌上、厕所里都摆上 “速效救心丸”,生怕我一口气上不来,牺牲在“磨道”上。

     最后再说一句女儿,刚出国留学,正面临一场重要考试,电话中她说:“爸爸,咱俩比赛,看谁考得好。”二十多岁的人了,也不知道是她拿我当孩子,还是她自己没长大。

     是友情、亲情、过来人的怀旧之情成全了这本书。 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是人物采访加“道听途说”,再佐以相关史料,“乱炖”而成。但凡沾一个“乱”字,东西就不一定可靠,错舛讹误就 “保不齐”,愿读者见谅,愿“方家”指教。 书中所用插图,大多为自己所藏或朋友所赐。但有个别图片,由于时间仓促,一时无法找到作者,在这里谨向提供者深深一揖,遥致谢忱,希望本书出版后该图片所有者及时与本人联系,以便当面表示谢意。

2006年12月30日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203800.htm

目录:

八大胡同,一夜之间没了
“嫖客查讫”
“可怜之人”的改造
《千年冰河开了冻》
一支折断烟枪
卖了4个孩子
标志性任务
老“公安”的回忆
“夫妻识字”
“婆媳上冬学”
“买麻花”的笑话
“有祁建华学问大吗?”
“那年代,干净啊!”
归功于“美国鬼子”
女社员进澡堂
“除四害”佚事
麻雀冤狱
不止常香玉捐了飞机
半年,捐了多少飞机?
飞机的命名
有什么捐什么
“看见你们格外亲”
医院的故事
警察的故事
“石光荣”们的家
“刚进城那阵子,吃喜糖多,吃红鸡蛋多”
这悲剧谁也不赖
重婚的无奈
厨房里分出的官阶
三块五能买什么?
食堂,等级从这里分开
人们被“明码标价”
“上级给多少是多少”
什么人可以不交房租?
行政13级:高干
发烧的收获
他啃妈妈的肩章
老百姓的事儿(一)
老百姓的事儿(二)
“老大哥”情结
“小豆包”们
混沌已初开
在塔尖上
“高楼万丈平地起”
霓羽彩练踏歌声
飞午射网斩清波
后记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3-6-27 14:59:25

我对新原大哥的认识,是在咱们的网上。他爱好收藏,其中有书法作品。他曾回帖戏说,我的字润格费是多少?我一直记着,也写了不少他发在网上的诗,但总想有朝一日我自己写得满意了再送他幅字。因为像新原和张建平这样的收藏家,不能轻意给他们字:他们懂字。建平兄向我要字,我至今没给,但总会给的,前提是得拿得出手的作品。   

 
   

共 24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11:42:05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