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黄新原 
部队: 炮2师   
部门: 4团高机连 
职别: 报话员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回到娘家了,向战友们致敬! 
所有篇目(共109篇)

标题:

甲骨文与“四堂”  

发表时间:

2012-10-12 20:55:59

更新时间: 

2012-10-18 21:10:22  更新者: 彭艳芳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这是对本篇第 480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甲骨文与“四堂”

黄新原

 

双节长假,应朋友邀,自驾游了山西绵山,回来想写篇观感,无奈通身疲乏,多日缓不过来,所以只能待有力气时再补了。

这里有篇多年前朋友约稿时写的旧东西,重读一遍,似乎不甚合战友网的风格,但转念一想,吃五谷杂粮有益健康,网上有点“异类”可能会多一种营养,所以决定还是贴上,重在参与吧。望战友们不以为怪。

 

自从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1899年第一次辨识出甲骨文字至今,已逾百年。百年中每论甲骨文,都免不了要提到三楚狂人、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展的一句名言: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前面的四个字,分别戴在后面四姓的头上,便成了人们凡提甲骨必说四堂的由来。这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字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近一个世纪来,人们对四堂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有着难以撼动的共识。

郭董罗王四人,论年龄,罗振玉居长(1866年),依次为王(1877年)、郭(1892年),董(1895年)为小弟弟。但论甲骨文研究,却是难分仲伯,各有所长。

罗振玉喜藏文物古董且造诣颇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由此接触甲骨文字。1906年,时任学部参事官的罗振玉,开始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搜求宝物嗅觉灵敏的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这成了他对甲骨学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考证了出土之地为武乙之都;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他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的方法上,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指出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都给后来古文字学者的考释工作以重要启迪。

1917年,王国维写成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被誉为甲骨文发现以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在这篇文章中,王国维第一次用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殷王世系,基本是准确可靠的。1923年王国维在对甲骨文中的祭祀卜辞进行研究时,又发现卜辞中在记载祭祀祖先时,对祖先的称谓不同,由此即可判定不同时期的甲骨文。王国维的研究,最大特点,是不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使甲骨文研究摆脱了单纯的释读,进入了科学利用的更高阶段,使研究甲骨文成为认识商代社会的重要途径。正是沿着这条思路,今天的学者才有了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声,也才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19286月,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在东京的书店里看到了王国维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他当时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8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从此,他的甲骨文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接着他的《卜辞通纂》问世。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起步在四堂中最晚,但起点高,方法新。晚年,他担任了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前三为世人所熟知,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操行成就,抑扬臧否已是多多,唯有老幺董作宾似乎应该多说几句。

董作宾,生于河南南阳。6岁入私塾,家境贫寒,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蔡元培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此时甲骨文被大肆盗掘和大量流出境外的状况已有多年。他上任后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对殷墟进行考察,并准备着手发掘。

当时不少人怀疑,安阳小屯地下是否还有甲骨文?这片殷墟遗址上还有没有科学发掘的价值?带着这些疑问,1928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之命,前往河南,对遗址做实地调查。

董作宾赴安阳后,进古董店,访农户家,踏勘小屯遗址,尽得殷墟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北京,汇报了考察情况。几天后他带着蔡元培批的500银元发掘费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由此拉开序幕。此次历时17天的发掘,共出土甲骨文854片,另出土一批铜、陶、骨、蚌、石、玉器等。

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一共进行了15次,董作宾参加了第一至七次和第九次的发掘。成为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由他发端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1933年董作宾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1942年,董作宾客居四川南溪,回想中国甲骨文研究事业与甲骨四堂的贡献,颇多感慨,他写道: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著在篇章,脍炙学人。今者,观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伪满。惟彦堂与鼎堂,犹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挣扎度此伟大之时代也。他回忆这年春天在成都访问郭沫若时的情景,感叹与之神交十载。立誓一生事业,将以枯龟朽骨之钻研而为余之止境。

1949年,董作宾到了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董作宾知识渊博,广泛涉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艺术,一生著作甚丰,有专著十余部。1949年以后的有:《中国年历总谱》《甲骨学六十年》等。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还重视对甲骨文字的描摹,1938年史语所在昆明龙头村时,他对发掘出土的甲骨文大量描摹,为日后甲骨书法打下了基础。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离开了祖国大陆,离开了殷墟,困守孤岛,他失去了学术根脉,因此晚年的董作宾对甲骨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悲观。他在1956年所写的《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中说: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他没能看到甲骨学今天的研究盛况。

19631125日,董作宾辞世。

 

 

  

评论(共 15 篇):

  评论者: 彭艳芳

发表时间:2012-10-18 21:10:22

我不懂甲骨文,但还是好奇的看完了这篇关于甲骨文的文章,这才明白了有“四堂”,也算长知识了,谢谢!   

 

  评论者: 叶效勇

发表时间:2012-10-18 18:45:58

新原学养深厚.拜读了!谢谢!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10-18 13:36:13

甲骨还是从郭沫若的回忆录中最早认识.当年的安阳敫虚发掘一派生气.随着时代的变迁,便也无人问津.曾多次去过安阳,已见敫虚遗址门庭冷落.博大精深的汉字渊薮,却敌不过一个裸体的彩绘.而一度轰轰烈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也是有头无尾.这甲骨与中国文化血脉,如何能流入国人的骨髓,科学工作者与普通百姓究竟如何力承.对此,迷茫如雾也.   

 

  评论者: 王吉辰

发表时间:2012-10-18 8:16:32

关于甲骨文我有一篇论文《甲骨文学者是怎样扭曲历史的?》
在网上广为转载和评论,毁誉参半吧。
http://hi.baidu.com/qpjdhsiewrantzr/item/ddcf4e4e17d7cb2010ee1eb6
我不敢说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但确实是我的思考和我的研究的结果。
如有兴趣可以百度我的文章标题。或直接点击以上的链接。来点批评或批判更好。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2-10-17 21:45:42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学之不尽,黄兄的这篇《甲骨文与“四堂”》“似乎不甚合战友网的风格”(黄说),但在我们看来还是从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不懂甲骨文,却了解一些发现甲骨文来龙去脉。谢谢黄兄!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2-10-14 21:02:39

  新原战友学识深厚,娓娓而谈的文章,总是那么平实、自然和厚重,很是敬佩。阅此文,又长见识了。   

 

  评论者: 武燕平

发表时间:2012-10-14 16:32:39

新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你写的东西让我们很受益。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2-10-14 15:23:01

  新源是知识渊博,这篇文章使战友们对甲骨文增长知识,写的好。   

 

  评论者: 吴长海

发表时间:2012-10-14 10:39:43

长知识了,感谢你这有心人。   

 

  评论者: 史黎晴

发表时间:2012-10-14 0:05:52

  新原博学多才,此文转载的真好!让我们长见识学东西,谢谢啦!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2-10-13 12:11:03

好多日子不上网了,今日来拜读你的好文章。同时,也带上对你的问候!
在此,祝你金秋创作丰硕。   

 

  评论者: 苗全芝

发表时间:2012-10-13 11:50:36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2-10-13 8:08:06

吃五谷杂粮有益健康,说得好。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2-10-13 7:42:04

阅后受益。此类文章,见于咱们网,多多益善。新原兄学识渊博,佩服。   

 

  评论者: 闫丽君

发表时间:2012-10-13 7:06:21


   一篇好文!甲骨文值得后人发掘、研究和传承。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百年研究必须后继有人。祝好!   

 
   

共 15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2:19:1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