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范建 
部队: 炮2师   
部门: 宣传科 
职别: 新闻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小蔡,按你的说法,我注册了,不知行不行,看到后,请回信 
所有篇目(共107篇)

标题:

割不断的苦难大地情缘  

发表时间:

2012-9-24 17:03:10

更新时间: 

2012-9-28 0:07:06  更新者: 范建

关键词:

战友文学  

  [这是对本篇第 3288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割不断的苦难大地情缘


——黄淮海科技大会战回眸(三)
 
本报记者 范建


 
    心心相连盐碱窝

 

    河南封丘县曾是多灾多难的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花钱靠贷款,年年闹饥荒。”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的几十位科技人员,在这里跌打滚爬了30多个寒暑,以丰硕的成果,使历史多灾县一跃成为黄淮海的粮食基地县,仅1989年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7000多万公斤。

    受过国务院一级表彰的16位农业科学家之一的王遵亲1990年已届桑榆之年,他是第二代开发黄淮海的老人。在他的身上却散发出一种不老的朝气。

    上世纪40年代,王遵亲毕业于原南京中央大学土壤学专业。他与土壤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眼不看,就能用手捏出土壤的色泽,就能用鼻子嗅出植物的种类。他是第一代黄淮海人、著名土壤专家、学部委员熊毅的助手。他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带着傅积平、俞仁培等100名提前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了土壤队开赴黄淮海平原,进行大规模土壤调查,一年有200多天蹲在封丘,和乡亲们一起扛百十来斤的大包和麦捆。历经艰难,取得有关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科学数据100多万个。由他主持撰写的专著和论文集达80多万字。

    傅积平曾是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是黄淮海第三代成员之一。1956年秋,第一代黄淮海的百名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受命于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成一批土壤调查队,开始了在黄淮海平原漫长的人生旅程。

    迎接这些充满幻想的年轻人的只是盐碱之白,希望之绿全然不见。封丘,像那堆积如山的坚硬土堆,把他们对土壤的憧憬打得粉碎。

    傅积平在封丘干了34年,他和大家一起,以一整套治碱、治洼、治沙、治瘠的配套技术措施,把昔日的盐碱窝改造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米粮仓,而自己却落下了一身病。

    为了根治盐碱,倔强的女研究员俞仁培狠下心来,把刚满10个月的孩子丢在了上海娘家。过年回家,她见幼小的孩子吃咸菜泡饭,心疼地掉泪,这是她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缺憾。

    “我不回去了,我再也不回了!”但是,她所挚爱的土壤学却像一块神奇的磁石,那巨大的引力又把她重新拉了回来。盐碱地上贫弱的农村孩童和远方的孤独无靠的小儿所交错成的缺憾美,又坚定了她治碱的决心和信心。

    黄河桥下那湍急的黄河水,流淌着千年的悲欢与离别。黄河孕育了中华,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儿女也在为她效力。

    有20多年历史的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就建在大桥5公里开外的一片洼地上,黄河河面比试验站高出七八米,这里是治理黄淮平原的最前沿阵地,各试验都力求采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侧重开展有应用前景的超前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应举试验点,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大型土壤水盐运动模拟实验室,通过456个传感器,对30个土柱实施计算机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

    以潘店万亩实验区作为综合研究基点,面上辐射到5个不同农业生态类型示范区的综合配套技术,扩散64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他们的成果,还被运往法国、前苏联、波兰等国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技成就展。

    科技勇士为农民造福

    山东省禹城县被称作小黄淮海,囊括黄淮海平原所有旱、涝、盐碱、风沙数灾并发。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的200余名科技工作队员开进禹城,他们在县西南的新老赵牛河之间,选择了一片旱涝不断、盐碱严重的13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起“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提出一系列改造中低产田的办法和科学治理措施。

    沙河洼沙丘连绵,寸草不生,大风一来,飞沙走石,不见天日。中科院兰州沙漠所一批科技人员1986年来到这里,在“朝是农田夕是沙,不知何时能安家”的沙河洼安营扎寨。他们制定了“水利先行、林草结合”的开发治理方案,与农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干活,共平沙丘402个,开挖沟渠67条,营建立体林带38个,还开发利用了1.3万亩沙荒地和2250亩经济林生态试验区。田间道旁,乔灌草绿色掩映,形成一道天然防风屏障。农民们高兴地说:“沙漠勇士真给俺们造福。”

    低湿、积水的辛店洼,常年受淹绝产。来自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这里建立了“以鱼为主、种养结合、立体开发、综合治理”的塘台田工程。如今,块块鱼塘蟹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改造渍涝洼地与开挖鱼塘同步发展,鱼的亩产达到5070公斤。每年还为当地提供70万尾鱼种。台田里粮棉瓜果等果蔬也长势喜人,从而结束了辛店洼不产稻米的历史。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在对重盐碱地北丘洼的治理中,采用浅群井强排强灌技术以及作物需水规律和节水措施的方法,以覆盖抑盐和大水淋盐来改良土壤,大大提高了洼地灌溉与排涝能力。在3560亩重盐碱荒地上,粮棉亩产分别达到500公斤和165公斤。遗传所和北京植物园在作物良种繁育与优质高产研究方面也都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农科院的十几个研究所在禹城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发展开展攻关,提出区域土壤生态综合数值评价方法,将禹城农业土壤分为3个生态区、9个亚区。这种改良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肥力,建立了良好的土壤生态条件,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给禹城人民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效益。

    中国农科院在河北南皮县等4个万亩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套技术,为黄淮海不同类型选引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和更新改造提供了多类型优化模式和配套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高效农田生产的突破。

    禹城试验区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典范,为现存黄淮海平原1亿亩沙荒地、易涝地、重盐碱地的改造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多年来,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2000余人次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人次来此参观考察。外国专家称,禹城试验区不仅在中国有实践意义,而且对其他国家也具有推广价值。

    国家队和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领衔的开封、陵县、寿光、雎宁、蒙城等试验区对盐碱地的治理,也都取得了富有特色的突破。

    蜿蜒流淌的人民血脉

    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是一条52.7公里的长龙,沿新乡、获加、武陟等6县和新乡市郊区47个乡镇蜿蜒流淌。科技人员和当地人民一起兴修水利,使得灌溉渠系总长1635.1公里。水利部、中国农科院灌溉所和河南的科技人员,利用黄河水灌溉和淤灌,有效治理了河南沿黄两岸和鲁西北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旱、涝、碱、沙等灾害,发展了农业生产,开创了平原地区利用高含沙量水资源的局面,在国际上也树立了典型。

    科技人员还在黄河下游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保证了2.2万立方米/秒流量的泄洪能力。黄河的防御标准达六七十年一遇。豫、鲁两省引黄灌溉面积达2000多万亩,昔日汪洋泽国,成为黄淮海平原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新乡七里营刘庄村粮食亩产过吨,一年四季有优质大米,还出现了第一个农家买飞机的新鲜事。

    人民胜利渠的渠水流淌在黄淮海大地。农业科技人员将献身土壤的红线和多灾多难的黄淮海大地紧紧拴在一起;激愤的泪水融入汩汩的渠水,洗刷着盐碱窝的耻辱!

(原载科技日报三版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评论(共 15 篇):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9-28 0:07:05

燕燕家的庄稼种得也不错,还有盆景花草,像个乐园似的.大家还能吃到时令的菜蔬和瓜果.你也是可敬之人.   

 

  评论者: 魏燕燕

发表时间:2012-9-27 23:00:33

 范小建哥真是农业专家,我也长见识了,谢谢那些种粮食的人,我们有福气!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7 22:01:40

范小建:我从来没说过我喜欢什么李宇春啊,还叫什么于什么庆的。我是古典的。哈哈哈!你太主观了。答错了,扣10分。哈哈哈!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9-27 16:05:36

看你如此好学,这在空六网上好像是独一份.所以,我也就认真地解答你了.你是非常聪明的,岂止是速成,赶上无师自通了.这样的知识,电视上也是常常地零星地作一些介绍的.所以你有这个印象.像你这样爱农业知识的确实不多见的.我以为你只喜欢李宇春和瘐澄庆呢.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7 15:43:14

范小建:哎呦!谢谢你的不厌其烦的解说。其中有的方法好像新闻简报里介绍过,有印象,深翻,覆盖,种植耐碱农作物等,总算明白一些了。这课上的,呵呵,真是隔行如隔山。再次谢谢啦。我这算不算速成啊?哈哈哈!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7 15:35:42

范小建:哎呦!谢谢你的不厌其烦的解说。其中有的方法好像新闻简报里介绍过,有印象,深翻,覆盖,种植耐碱农作物等,总算明白一些了。这课上的,呵呵,真是隔行如隔山。再次谢谢啦。我这算不算速成啊?哈哈哈!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9-27 9:25:10

回瑞敏:

石元春院士等曾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针对黄淮海平原旱

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复杂自然现象。科技团队制定的“深沟浅井、抽咸补淡、

农林水并举、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方针,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效果不错。

这个官司曾围绕着“黄淮海盐碱的下降是由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消失”来否定石元春

等科技人员的功绩的。其实,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少了,要不是

这些年用科技来治理,仅凭着地下水位下降是不可能实现盐碱地消失的。
    你理解的治盐碱地的方法,基本上是有那个意思在内。主要在后期的不断完善

的综合治理、增强排涝能力、开发浅层地下水,以及控制盐渍化,才使土壤肥力提

高,小麦种植及小麦—玉米一年两作面积扩大,用水量增加。


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很多,就如一个病人感冒一样有很多种感冒,要用不同的药物或

方法去治,治盐碱地也要看具体的地点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当地资源优势等等

土壤水盐运动的规律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

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的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其

关键是脱盐.
主要方法有,
一,引淡淋盐,用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二,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三,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四,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作物间作,套种等,如花生与小麦等。

标本兼治的工程、农艺、生物和化学治理等最重要。如机械深翻、冬灌,改善土壤

结构,熟化土壤;让土壤疏松;施牛粪等有机肥,提高肥力;采用地膜覆盖穴播技

术,抑盐阻盐;施土壤调理剂,中和盐碱;种植甜菜、棉花、油葵、玉米、牧草等

耐盐碱作物等。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6 23:54:37

呵呵。似懂非懂。明白一些了。4篇文章因地制宜的治理盐碱。但是洗完了土壤,盐碱是否就沉到底下去了,上面的土壤就干净了?又是外行话?还是就是保持地下水,让盐碱浓度淡化了,就像往一盆盐水里对水似的淡化?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9-26 23:40:15

“浅井深沟体系”是中国农大在曲周总结治盐碱地的一个技术。它不是排水,主要

是通过打浅挖深沟的办法,达到降低土壤中的盐碱的浓度。河北省是全国最缺水的

省分之一,一是降水量小,二是超采地下水,这样就破坏了水资源了,生态不平衡

。所以要尽量减少超采,不打深井。以避免形成地下漏斗。打浅井,就是以开采浅

地下水为主,以达到洗盐的目的,就像是把土壤洗了一遍一样。而不是把水排走。

做得好,从地表土层可以看出,就没有或少一些白花花的碱渍,就达到了压盐的效

果了。这样可以旱涝盐碱兼治,一举多得。
瑞敏看得那么仔细,是块好材料。

你说的葛洲坝与发电和水利有关,与我了解的黄淮海科技攻关的事不是一回事,所

以不好回答你。作用我觉得是有的,但科技是双刃剑,有利则有弊。不光是葛洲坝

,就是三峡,就上马前,到现在仍在争论着。有的甚至将其与政治挂在一起。熟是

熟非,只留待后世评说了。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6 22:51:38

范小建:还有一个问题请教,文章多次提到浅井沟渠治理盐碱,那排出去的盐碱都排到那里去了?会不会对河流造成污染?第二个问题可能比较敏感,葛洲坝到底起作用吗?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9-26 18:25:45

瑞敏:黄淮海地区辖五省二市,是全国生产粮食的主产区。主要是小麦和玉米。有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所以,几十年前,国家就重视它的治理,而这里主要是盐碱地。通过七五到九五的十五年治理后,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盐碱少多了,后来的科技攻关主要是综合治理了。你说的有不同的治理方法,这就对了。当时治理盐碱地,国家在五个省设立了十二个试验区,就是根据当地不同地域条件和气候条件,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科技方法进行的。因为农业生产不同工业,工业可以搞成生产线,产品有一个模具,就可以出来成千上万,而农业不一样,他涉及土水肥,品种,栽培等许多技术,还有气候条件等,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方式,比如,有的技术,这个地方适合,另一个地方就不适合。南方可以高产的,北京就不一定行。你问的林木和农作物一起耕作,就是套种,比如,西瓜可与小麦套种,花生也可以和小麦套种,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就高,就可以多打粮,因我们国家是人多地少,不像美国,人少地多,他们就不是这样了。

谢谢史姐的关心。

谢谢效勇和玉武的阅读。祝节日好。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2-9-26 17:25:19

  跟着范老师流畅的笔端,回忆历史,重温英雄人物。祝好!   

 

  评论者: 叶效勇

发表时间:2012-9-26 11:06:57

   谢谢介绍,向英雄们致敬!祝您双节快乐!   

 

  评论者: 史黎晴

发表时间:2012-9-25 21:51:37

    范老师的两篇报导真是感人至深!你可以为这些劳模出本书,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雄们!向献身科技的无私奉献者致敬!   

 

  评论者: 闫瑞敏

发表时间:2012-9-24 23:10:44

范小建: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好像几个地方对盐碱的治理方法都有所不同,这还真不是一个人能所为的。前不久看到凤凰卫视介绍中原地区(哪个县镇忘了),好像就是配套林木和农作物一起耕种的,当时还纳闷,中原为啥会这样治理,原来如此啊。令人尊敬的科技工作者。   

 
   

共 15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0:40:57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