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方彦炎 
部队: 空24师 唐山机场  
部门: 四站连 
职别: 冷气员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三十五年前,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出于对军营的向往、对五星的崇拜,响应祖国的召唤,齐聚福州,换上新军装,戴上大红花,告别家乡乘闷罐火车北上,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寒冷的华北天气、远离闹市的军营、单调坚苦的军训,这一切都未能减退我们的革命斗志,反而是火热的军旅生活,锤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凝聚了我们的战友之情。
 
所有篇目(共307篇)

标题:

唐山抗震救灾决策纪实 节选转摘  

发表时间:

2012-3-11 17:23:40

更新时间: 

2012-3-29 8:27:59  更新者: 张振福

关键词:

唐山 抗震救灾 决策纪实  

  [这是对本篇第 3708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到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地震波传到北京,惊动了北京京西宾馆和西郊八大处。

    地震之时,河北省委的主要领导人正在北京开会,他们住在京西宾馆。7月27日夜,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王洪文接见了他们,到谈话结束时,已近28日凌晨2时。北京的这个会实际是个马拉松式的“学习班”,是为解决文化大革命后期所谓保定问题而专门为河北省委举办的。从6月中旬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河北省委常委们被集中在京西宾馆,天天讲“认识”。谈“体会”,间或有造反派代表当面进行“开导”,加班熬夜从不间断。27日开了一天会,人们早已头晕目眩,疲惫不堪,又被接见到凌晨2时。加之常委们年事已高,早就难以支持。七八月份的北京,虽然已是深夜,但闷热不减,很难入睡,当他们感到地球的颤动时,不少人的安眠药物尚未发挥作用。

    地震之后,人们很快从楼上跑下来。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很着急:“这么大的地震,离北京肯定不远。赶紧给家里打电话,问哪里受灾。马力(河北省委副书记)在哪儿?叫他来。

    石家庄的电话接通了,对方说震中可能在石家庄西南。常委们对此并不相信:“在石家庄西南,北京还这么大的动静,石家庄早就该没有了。”虽然对方回答并不理想。但至少可以认定,石家庄并非震中地区,常委们的注意力当即转向北京以东。几经周折,找到了廊坊地委副书记贾汉民。贾汉民正在组织勘察灾 情,显然,他已经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讲话也透着几分急躁:“这里够呛!有倒房子的,地面有冒水的,街上也乱了套,具体情况正在了解。”

    由香河县转天津市电话不通,给唐山打电话也无法取得联系,十有八九是地震所致。虽然没有正式消息,人们心中已经有数:廊坊以东震灾严重。

    天刚放亮,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省军区司令员马辉应召前往中南海听取中央指示,其余人则原地待命,继续收集地震情况。

    唐山地震,北京强烈有感。中央有关领导人立即赶往中南海,组织抗震救灾。国家地震局的分析人员测定出微观震中,但无法确定宏观震中和具体灾情。中央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查清宏观震中并报告灾情。在对唐山灾情有了概略的了解后,中央当即决定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由纪登奎负责,陈永贵、吴桂贤、陈锡联为成员,并决定由陈锡联负责调动部队,赶赴唐山救灾。为落实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中央紧急召开国务院有关部门会议。当刘子厚等人进入中南海时,参加唐山抗震救灾临时会议的各部门领导人已陆续抵达。

天低云暗,细雨靠靠。庄严肃穆的紫光阁内气氛更加凝重。李先念,纪登奎、汪东兴等领导人将唐山震情向刘子厚等人作了简短通报。李先念当即指示,学习班暂时停止,河北省委马上飞赴唐山,全面做好唐山的抗震救灾工作;并指示由刘子厚、北京军区一位副司令员和一位副政委负责组织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刘子厚负责,北京军区人选由北京军区自行决定。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唐山抗震救灾指挥核心的三人小组。

刘子厚从中南海回到京西宾馆,立即召集省委常委们进行紧急部署,决定吕玉兰和尹哲(均为省委常委)赶回石家庄,和省委留守人员一起,全面部署支唐工作,其余人员到唐山执行救灾任务;由马辉负责与北京军区联系,请北京军区参加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的同志,到南苑机场会合,一起飞赴唐山。

作为军事指挥员,马辉对救灾组织的考虑似乎更为周到。他打完电话,随即对秘书作出指示:“这次去唐山,情况很难说,把有关物品都带上,告诉省军区,叫李(希恩)参谋长检查线路,通信很重要。”

由于河北省军区首先抓紧了唐山救灾现场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于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初期指挥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马辉给北京军区打电话的同时,北京军区肖选进副司令员和万海峰副政委正行进在去机场的路上。

天下着大雨,能见度很低。天地一片灰蒙蒙,连路边一晃而过的大树都成了黑呼呼的影子。从前排座位上警卫员的肩膀上望出去,只能看见雨点打在车头黑色钢板上溅起的巨大水花。与河北省委领导人不同,肖选进虽然还不曾到达灾区,但通过部队系统收集的情况,他对唐山的灾情已有所估计,清楚地意识到唐山震灾非比寻常。眼下的唐山,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死去,在他的脑海里,不时幻化出唐山灾区的惨烈场面,构思着救灾部署和一个个需要马上采取的措施。责任与使命使他心急如火,恨不得一步跨到唐山。

18年后,笔者采访了肖选进。虽然已74岁高龄,但他依然神情矍烁,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7月28日凌晨,肖选进正在军区作战室值班。地震后,他指示作战部立即查明震中位置。很快,各部队有了回音:有震感;破坏不大,惟有天津和唐山联络中断。情况表明,震中极有可能在河北省东部。刚刚向中央军委汇报完毕,随后接到陈锡联司令员打来的电话,指示部队作好救灾准备。

与此同时,各部队纷纷来电报告情况。

8时14分,空军某部报告:“(唐山地区)地震严重,房子几乎全部倒塌,通信中断,现正组织抢救,请中(央)办(公厅)、(河北)省委火速来抢救,唐山机场可降飞机。”

8时58分,炮兵某部报告:“昌黎一带大地震7级,震中渤海湾,伤多人,部分车辆被砸坏。

位于震中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5医院也与军区沟通联系:“医院建筑物全部倒塌,我们的人95%压在(废墟)下面,无力抢救。”

北京军区判明震中在唐山,并立即上报军委总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北京军区迅速作出决定,首先派一位副参谋长携带电台,乘飞机赴唐山了解情况;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救灾方向定为唐山;将准备去香河一带救灾的某坦克师调往唐山;同时决定,北京军区立即组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去唐山工作。

有关部队纷纷作出救灾部署。

北京军区某装甲部队作出决定:坦1师装甲步兵团两个步兵营和其他各团留守人员及相应车辆,立即作好准备,到震中地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坦1师副师长组织指挥组前往震中地区;师、团首长和参谋人员建立双值班制;指定坦6师准备50辆汽车,坦6师24团作为军区和装甲兵抢险预备队,随时作好机动准备。

第38军作出决定: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迅速收拢。抓紧进行救灾准备;组建全军先遣组立即前往震中地区。

工程兵某部立即停止施工,准备器材和警戒武器,作好救灾准备。

棗老将军双目炯炯有神,侃侃而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7月28日下午1时20分,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领导人的座机腾空而起,向唐山飞去;与此同时,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的12万救灾部队向唐山灾区全速开进。

随着唐山灾情的逐步明朗,党中央、国务院又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决策。

地震当天,中共中央即给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北京市委、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市警备区,唐山及其附近遭受地震灾害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出慰问电: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到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向受到地震灾害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致以亲切的慰问。

中央相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定会在省、市党委,革命委员会和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慰问电号召灾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工人、农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向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

与此同时,党中央气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直接领导唐山的抗震救灾工作。29日,中央组成慰问团,分三路赶赴灾区向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进行慰问。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唐山成立后,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常驻唐山机场,对唐山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并负责协调和组织重大的救灾行动。

为发动全省人民投入抗震救灾,河北省委于7月28日向各地区地委和全省人民发出通知:

今晨3点40分左右,在我省唐山。廊坊一带发生7.8级地震,唐山地区和唐山市人员、财产损失严重,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非常关怀。中央立即召开了会议,采取了措施。子厚、马辉等同志已经赶赴唐山,亲自指挥抢险救灾;省委派出了慰问团。省委要求全省动员,支援唐山等地震灾区。

为做好抢救工作,除有的地区组织医疗队出发去唐外,请你们抓紧再从地、县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由干部带队,自带车辆、医疗器械和药品,随时待命出发去唐山市,各地、市还要组织汽车队,准备好苫布、席子、粮食等抢救物资(数字报省财办),准备随时调用。

中央慰问电和河北省委的通知,是向全国特别是河北省发出的支唐动员令,全国各省、市及河北全省迅速开展了对唐山灾区的大规模支援活动。一场气壮山河的唐山抗震救灾斗争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

18年后,已退出工作岗位的北京军区原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将军,对地震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作了这样的评价:

“唐山抗震救灾是大部队行动,部队不可就一下子到达现场发挥作用,向全国和全省人民发出通电,组成前线指挥部奔赴现场、这固然是救灾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灾区人民树立抗灾的信念。全国人民在支援我们,党中央派部队救我们来了,这对灾区人民的精神鼓舞很大,可以安定人心。特别是在毁灭性灾害突然发生的情况下,人们有了主心骨,大家团结起来,极大地有利于救灾行动。”

由于河北省委常委几乎都在北京开会,省会石家庄唱起了“空城计”。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和省委办公厅主任郭志及少数几位领导人,作为留守人员在石家庄负责处理省内日常事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月28日凌晨唐山那灾难性的震颤以前。地震发生后,留守石家庄的河北省委常委立即作出反应。7月28 日和29日,他们以省委名义就唐山地震向国务院进行过四次正式汇报;此外,就河北省关于唐山抗震救灾的决策和部署,用电报、电话与国务院办公厅进行了频繁的对话,其要点主要包括唐山灾情、河北省救灾决策和请求援助等内容。在这期间,留守石家庄的省委领导人在全省范围内还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这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对唐山抗震救灾采取实质性措施之前,无疑是积极、正确的救灾行动。

地震之后,郭志当即指示迅速查明震中。经过电话联系,初步查明:全省都有震感,廊坊、沧州有倒房现象,与唐山联系中断,情况不明。

8时左右,省委副书记王金山收到由北京转来的唐山地委副书记曹子栋从丰润县发来的电报,虽不能了解震灾全貌,但从电报内容看,丰润灾情比廊坊、沧州要严重得多。结合其他资料,他们认定唐山、沧州、廊坊三个地区灾情最重。

9时左右,王金山和郭志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灾情报告:

……我省各地都有地震(感),比较严重的是唐山、沧州、廊坊三个地区。由部队转来的电话说,唐山地区损失严重……昌黎、丰润两个县有7级(度)地震,房屋倒塌,现在和唐山地委联系中断,正在联系,沧州市内两个烟筒倒了;青县倒了20多间房子,河间县城砸死一人,廊坊地区的文安、大城震得厉害,房屋倒塌,安次县有伤亡,天津市国堤道(省委)招待所倒房。省委领导同志已采取抢救措施。

为尽快查明震中地区的灾情,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派出以省革委会副主任王桂华、省军区副司令员王爱希为首的慰问团乘飞机去唐山执行慰问任务,并协助地、市委搞好抗震救灾工作,王金山明确指示,首先要查明情况,速向省委汇报。

  派出一部电台赶赴唐山,以沟通唐山与省委(石家庄)的联络,协助省委了解灾情;

向国务院和北京军区发出特急电报,要求派飞机协助沟通省委与唐山的通信联络。

……

12时20分,国务院办公厅打来电话:“……在北京开会的省委领导同志,已由北京派飞机送到唐山去了。”虽未提供唐山受灾情况,但地震中心在河北唐山地区已确定元疑。

整个上午,省委办公厅电话不断,震灾资料源源涌来,但大都以廊坊、沧州、承德以及唐山地区远郊县的灾情为主,唐山地区的灾情仍不甚明了。王金山、郭志只能根据对震情的了解,一步一步采取应急措施。

14时,王金山再次向国务院提出震情汇报,在汇报唐山、沧州、承德、廊坊的灾情后,简要地汇报了省委采取的紧急措施:

(唐山)地委第二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和地委副书记曹子栋、军分区领导同志正在现场指挥抢救,我们告诉秦皇岛市委组织大批力量去唐山市抢救压在倒塌房屋下的群众。

……

已抽调700名医务人员赶赴灾区,并组织大量汽车赶运抢救物资,省委、省革委的同志已带领干部赴唐山、廊坊、沧州、承德四个地区,协助地委搞好抢救工作。同时,向其他地区发出通知,再组织第二批医疗队,立即赶赴灾区,并做好救灾物资的支援工作。

除王爱希副司令员赶赴唐山外,河北省军区还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1.派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扬文华带电台去唐山侦查灾情,报告情况;派唐山军分区副政委曹永志赶回唐山。

2.派在滦县检查工作的伍银德副司令员到唐山救灾;张一波副司令员带队组成慰问组随181医疗队到廊坊救灾。

3.令独立师、守备师各组成医疗队准备赴唐,省军区门诊部也组成医疗队前往唐山救灾。

4.省军区第二批干部15人、医疗队6人马上赴唐。

至28日中午,在对灾情尚未全部了解的情况下,河北省委和河北省军区已采取了最初的救灾行动。28日上午7时30分左右,一辆军用吉普车冲出河北省军区大门,坐在车上的是正在省军区参加学习的唐山军分区副政委曹永志,根据军区首长指示,他必须尽快赶回唐山,查明情况,为军区组织救灾提供准确信息。

车过霸县,发现了轻微震害;走上去天津的公路,发现公路有裂缝。越向东行,灾情越明显:公路路面断裂,偶有房屋倒塌,汽车、拖拉机翻掉在路沟里……车到天津市,灾情更显严重。大街上,破砖烂瓦遍地;狭窄的街道上人群拥挤,车辆难以通行,秩序十分混乱。曹永志找到天津驻军某部,一面了解灾情,一面向省军区报告情况。为争取时间,驻军某部派出一辆摩托车为他引路,一直将他送上去往唐山的公路。

汽车沿津唐公路疾驶,越往东,房屋倒塌越多,沿路所见,满目疮痍。至下午4时,在玉田县武装部,曹永志看到几名唐山军分区的参谋人员,他们是受伤后从市区转出来的。当曹永志向他们询问灾情时,他们好像尚未从灾难的强烈刺激中恢复,只会说:“唐山全完了”,其余什么情况也说不出来。

曹永志又往前赶。公路上,不时看到满载伤员的汽车从唐山方向开来。曹永志拦住一辆卡车询问唐山的情况,车上的伤员失魂落魄:“全完了!全完了!,”再想多问,汽车已经开走了。

通往唐山的公路上,从市区逃出的扶老携幼的人们越来越多。有的人推着平板车,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挑着担子;车上躺着的,有死尸,也有伤员;包袱里裹着杂物,而担子两头有杂物,也有小孩;有的孩子裹着衣被,不知是死是活。接近唐山市,灾情更显严重。在丰润县城的一个路口,十几具尸体叠放在一起,好像是伤员死后被放在那里,有的身上、头上还缠着绷带。再向前,公路两边村庄的房屋全部倒平,路边不断见到死尸……此时,解放军救灾部队还没有开来,宽阔的丰唐公路上,往唐山市方向去的半边没有人,也没有车;另半边是蜂拥而来的受难人群。人们慌忙往外逃,曹永志的车拼命往里进。

塔和凤凰山上的小亭子等极少数建筑物还依稀可见,整个唐山市到处是残垣断壁,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物。曹永志这才意识到,唐山已遭灭顶之灾。

市区内,偶有几幢残存歪斜的楼房,外墙闪倒,露出里边一间间小房,好像一堆叠搭在一起的火柴盒。
 

马路两边的人很多,他们或坐或卧,不说、不哭、不叫,用呆滞的眼神看着仓惶出逃的人们。显然,躺在地下,用被子裹着。用几根电线捆着的,都是死尸;赤裸着身驱躺着,头上盖块破布的,也是死人;那些下身躺着,但身体中部有遮掩的,才是伤员。天黑下来,没有灯光,四周漆黑一片。天上下着小雨,路面湿漉漉的,路边不时发出轻微的呻吟;远处一片沉寂,间或传出一二声清脆的枪响。

曹永志头皮发紧,这就是唐山?这就是他生活多年的唐山?唐山有他的同事,有他的家人;对他而言,唐山是温馨的缩写,是他寄托希望的所在。他出差才几天,唐山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世界?

曹永志回到了唐山,看到了唐山。然而,他后悔极了。他是来查看灾情的,却没有通讯手段,如何向军区报告;他是来救灾的,赤手空拳,如何采取行动?这时他才恍然明白,自己一开始就错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山灾情会如此严重!

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领导人的座机是于13时40分飞抵唐山上空的。当时,河北省委的多数同志对唐山受灾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既不知道唐山灾情的严重程度,也没有意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场与死神殊死搏斗的艰苦抗争。更有小道消息说,七天之后回北京接着开会。对于唐山之行,有人根本没作长远打算,以至在收拾行装时,有的秘书连衣服和文件都没有带,似乎是在准备一次短暂的工作视察。

为了解灾情,飞机在市区和近郊作低空盘旋飞行,透过霏霏细雨,一幅劫后惨景映人眼帘:昔日繁华的唐山市已不复存在,断垣残壁之中,几座危楼歪斜在碎石瓦砾之中。烟囱断成几节,剩下的残体在空旷的瓦砾堆上颓然耸立。凤凰山作为最明显的地物突现出来,显出几分伟岸和苍凉。从并行的两排绿树中,能认出原来的街道;在那绿树织成的格子里,一堆堆废墟清晰可见。地上躺着人,废墟上的人或坐或卧,也有人在忙碌,身体赤裸,好似一群原始的生灵。近郊的公路上,逃生的汽车、自行车和人群,像浊流一样向市外涌动。再往远处,公路断裂,铁轨扭曲;地下翻出的砂堆。黑水绵延成片,掩埋了农田,放眼望去,一片遭劫后的惨景。

万海峰一个念头闪过:像打了一场原子战争,只是没有燃烧的烈焰和蒸腾的烟云。

人们震惊了,座舱里的空气仿佛骤然凝固了。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肖选进对于两军阵前的生死拼杀早已司空见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场面也多有经历。但是,那毕竟是战争,战争的伤亡总是难免的,还问或带有某种合理的成分。在那种情形下,他可以从容地思考,准确自如地完成指挥任务。但是,在和平共处平时期,看到千万父老兄弟惨死或受难却难以忍受。只说到唐山抗震救灾,谁也没想到灾情如此惨重。

飞机在唐山机场降落了。与人们在北京的期盼相反,机场没有地、市领导人的影子,甚至没有一个前来迎接的工作人员,等待他们的只有两部嘎斯一63型大卡车。蒙蒙细雨中,刘子厚、肖选进、万海峰挤进了驾驶室,其余不论省级、厅级干部还是秘书,统统站在车厢里。汽车向机场边缘驶去。车上的人们默然无语,强忍着压抑的心情,默默地观察着机场周围的环境。

此时的机场,空旷而冷寂,已处于半瘫痪状态。雨雾中,看不到飞机起落。大部分房屋倒塌,只有残留的几栋芨芨可危的楼房站在废墟中,虽然还勉强支撑着自己的身驱,但楼体已是裂隙纵横,伤痕累累,破损不堪了。在跑道北边的乱草丛中,停着一台破旧的塔台指挥车,调度员赵彦彬等3名青年军人,就是在这辆车上,利用目测指挥飞机降落的。

汽车驶近跑道边缘,人们这才发现,机场周围已挤满人,大树下,空地上,躺满了伤员,呻吟之声不绝于耳。风雨中,奔难的群众衣不蔽体,惊魂未定,令人目不忍睹。

机场一角,一块篷布撑起了一顶小帐篷,四面透风,这就是救灾领导人的临时办公地点。天低云暗,帐篷内光线暗淡,一盏小小的灯泡闪着幽暗的光,提供电源的是帐篷外的一台供电车。灯泡下是一张方桌,桌上铺着绿呢军毯,上面放着一部电话机;桌子周围有几个长凳和几张折叠椅。帐篷里除救灾指挥部领导人

外,还有先机抵达的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爱希、副政委贺明、省妇联主任王桂华等。几十个人挤在一起,也许是空间过于狭小,使人透不过气来。

桌子上铺开一张唐山市区图,人们围在桌前。坐在里边一圈的是刘子厚、肖选进、万海峰和马辉,外边一圈是马力及省委、省军区等其他领导人,站在最外层的是秘书和参谋。这不是在开会,因为没有预先规定的议题和特定的参加者;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性场面,为平复“7.28”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创伤在进行着紧张的安排和决策;在这里,将决定十几万救灾大军的行动部署,也将决定几十万人生死存亡的命运。

机场上空微微放晴,更多的灾民拥入机场。人多,车辆也多,道路堵塞,秩序开始混乱。飞机的起降次数也开始多了起来,救灾人员和物资源源运进机场。中央机关、北京军区和河北省各机关有关人员及各报记者走下飞机。辽宁、上海、北京以及各地的医疗队、矿山救护队和其他救灾人员也陆续抵达机场。

一位带枪的公安干警模样的中年人跑进机场,对省军区副司令员王爱希说:“现在市里已经乱了,领导机关没有人(组织),各家自己在救人,群众组织起来也在救人。有人抢劫,扒手表和存折……能不能给我一件上衣,我这么光着身子,怎么去维护治安。”他浑身泥水,只穿一条三角裤,神色慌急,语无伦次,显然刚从废墟下脱险。省妇联主任王桂华把自己的塑料雨衣给了他,他接过雨衣,转身向市区跑去。

下午2时左右,唐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车振明来到机场,他居然开着一辆吉普车。刘海泉(省委副书记马力的秘书)问他:

“小车,市里情况怎么样?”

“里边不行了,”车振明悲切他说:“房子全倒了,究竟谁死谁活还不知道……”

3时许,唐山市武装部政委刘萍来到机场汇报灾情。他只穿裤权和背心,多处受伤,身上残留着斑斑血迹。人们劝他去包扎一下或去外地治疗,他诚恳他说:“不行,我得回去,废墟底下还压着许多人。”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把一块饼递给他;他也顾不上吃,收好饼,转身又向市里跑去。

迹象表明,局势极为严重。通信中断,难以和市委以及周围地区取得联系,唐山地、市领导人生死不明,一般市民难以提供确切的情况,收集到的灾情不足以反映灾区的全貌。鉴于机场的位置和条件,刘子厚决定将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机场。下一步,除立即完善指挥系统外,主要领导人马上进入市区,查明震情,向中央作出汇报,以进一步确定和完善救灾部署。

救灾指挥部领导人是在下午4时陆续进入市区的。市区的许多居民,都把生的希望寄托于机场。从机场到市区9公里的公路上,涌动着逃生的人群。人流中,有相互搀扶的,也有匍匐在地上爬行的。不少人因体力不支,倒在公路边。雨水冲刷着人们的伤口,雨血交融,染红了衣裳,流进公路边的水沟,小沟变成了赤水河。

伴随着余震,汽车缓缓驶进市区。市区建筑几近全部倒塌:幸存者正在抢救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刚刚脱险的人们满面灰尘,浑身血迹,大都神色慌急,精疲力竭。街道两旁躺着很多人,死活难分,有的无声无息,有的在呻吟哭泣;倒塌的房屋下面,不时传来时断时续的呼救声……路上到处是尸体,汽车必需

小心翼翼地绕行;人们有时不得不停下车来搬开尸体,汽车才得以继续前进。

万海峰目睹此状,禁不住泪水潜然而下。对于眼前的所见,他不是没有思想准备。在北京,在飞机上,他曾多少次设想唐山的受灾情景;在唐山上空,看到唐山市的断垣残壁和一片废墟,他已领略到震灾的惨烈;如今,当他踏上这毁灭的土地,置身于灾民中间时,他的心灵更是受到强烈的震撼。由于过度悲伤,他全身颤抖,泪眼模糊,只觉心脏阵阵绞痛。他不是个意志薄弱者,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经历过的战争场面难以数计。只是,眼前蒙难的是和平百姓,是自己的同胞亲人,说不定眼前的哪具尸体或是哪位伤者就是自己熟悉的战友和同志,他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汽车驶人昔日的街道,人群正向市区外涌动,汽车在拥挤的人流中艰难地穿行。幸好人们能认出是军车,自动避让,才使他们得以通过。不知什么时候,人们知道他们来自北京,随着一声高叫:“北京来人了!”伤员们聚拢在汽车周围,悲伤绝望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惊奇和欣慰。每当汽车停下,人们便蜂拥着围上来,争着问:“北京怎么样?天津怎么样?”当他们得知北京安全,天津灾情也不大时,热泪涌出眼眶:“北京安全就好办了,毛主席、党中央派人来救我们了。”“唐山有救了”危难之时,唐山人惦记着北京,惦记着毛主席,他们把北京当作救命的靠山,表现出对党中央和毛主席深深的信赖之情和巨大的向心力,这使万海峰激动不已。

有几位重伤员的家属,扒着汽车苦苦哀求:“同志,救救我们吧,我家里有位重伤员,已经很危险了,请你们用车子把他送出去吧,临危不救,实在于心不忍;可是,此时此刻去救少数几名伤员,情况又不允许。只好耐心向他们解释:。我们是来这里了解灾情的,毛主席、党中央在等待我们的消息。救了你一个

人,救不了大家。我们如果及时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情况,更多的人都可以得救……”于是便有人说:“快让开,让他们快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咱们这里的情况!”生死关头,唐山灾区群众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万海峰进入市区,好像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好端端的一个唐山市,仅仅由于一瞬间的震颤,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就连他这样在唐山驻防和生活多年的人,也全然认不出它的本来面目了。由于房倒屋塌,小街小巷都被废墟堵塞;昔日宽阔的马路,也为两边坍塌的瓦砾所掩埋。他们不得不弃车步行,头顶暴 雨,脚踏瓦砾泥泞,仔细辨认着每一处街区,艰难地行进。来唐山救灾,是万海峰主动向秦基伟政委提出的。究其原 因,除了一位共产党员、老革命军人的责任外,还有那份对唐山人民炽热的眷恋之情。万海峰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 1955年从朝鲜口国后,一直驻防唐山。在唐山期间,在那火热 的建设年代里,他与唐山人民休戚与共,他和他的部队为建设唐山撒下了辛勤的汗水。他熟悉唐山的每一条街道,眼看着唐山从一个破落的开平小镇,建成我国北方工业基地,使这颗渤海之滨的北方明珠放出了耀眼的光彩。后来,他率部北移,这里留下他的许多战友和同事,也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而今,唐山毁灭了,万海峰的心也碎了。

费了好大劲,终于来到西山口。这里地处新华路,是唐山市区较大的一个路口。新华路东西长4~5公里。马路两旁,以前都是整齐的楼房,是全市最繁华的商贸街区;而现在,这里是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从这里向四周望去,一片瓦砾,连一块整着的墙壁也看不到。在这条马路东头的大街上,停放着一辆红色大轿车。在一片废墟联成的空旷场地里十分显眼。车门口贴着一张旧报纸,上面用蓝墨水写着“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字样,车门口有持枪民兵站岗。这就是当天凌晨刚刚组成的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这辆车上,刘子厚见到了市委领导人许家信、张乾、毕新文等,听取了灾情和已经采取的救灾措施的汇报。许家信上着一件圆领衬杉,下穿短裤,头上和腿上缠着透着血迹的绷带。见三位上级领导人突然出现在眼前,许家信愣住了,继而眼睛里涌出泪水。

在轿车上,刘子厚听取了唐山市委关于唐山抗震救灾的汇报。情况万分紧急,首先是要解救倒塌的房屋下面埋压着的遇难群众。余震不停,时间越长,人们生还的希望就越小。要尽快救人。最关键的是工具,一般的锹、镐之类不行。市区的民居一般为青砖抹灰建造,倒塌后形成一块块巨大的砖坨;而公共设施,大部为水泥预制件结构。一块砖坨或水泥板近千斤重,搬不动、抬不起,尽管扒救者的手指磨出了鲜血,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在废墟下压着,就是救不出来。其次是已经救出的人中重伤员太多,必须立即抢救,治疗不及时,死亡人数还会增加。刘子厚明白,当务之急是尽快向中央汇报情况,落实救灾部署,引导救灾部队尽快进入市区,解决大型救灾工具,抢救生命,并进而解决灾民最低生活需求用品。他再次指示,必须尽快沟通与中央的通信联络,向中央作出汇报,以听取中央指示,同时建立唐山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并指示马力具体负责。

刘子厚等人刚刚回到机场,就发生了18时45分的7.1级强烈余震。他们亲耳听到、发自地下的轰鸣,又一次尝到了地壳筛糠般摇晃的苦涩滋味。一天水米未进,耗尽了体力,他们疲惫已极。

20时30分,刘子厚利用北京部队空军某部开通的由唐山机场至北京的无线电接力通讯线路,直接向中央报告灾情。根据中央指示,刘子厚得知,中央已就唐山抗震救灾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部署,大批救灾部队和医疗队正在赶往唐山,各种食品和救灾物资正在紧急调运或组织空投。中央指示河北省委,要将救灾情况随时报告中央,不论有多少困难,都要随时提出,首先要稳定灾区群众情绪,把灾情减小到最低程度。中央对刘子厚提出的救灾要求不仅一一照准,连刘子厚没有提到的救灾措施也作了周密的安排。

放下电话,刘子厚立即召集会议,将中央指示向指挥部全体成员作了传达并对救灾部署作了进一步的安排,正式宣布成立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确定了指挥部组成机构和人员分工。指挥部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负责,中国人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迟浩田,沈阳军区副参谋长韩窿、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力、常委谷奇峰,河北军区司令员马辉等有关方面领导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防疫组、医疗卫生组、物资供应组、交通运输组等办事机构。各组由河北省省直有关部门抽调干部组建。同时决定,由原留守石家庄的省委机关组成唐山抗震救灾后勤指挥部(简称“后指”)负责抗震救灾物资的筹集和后方协调工作。这次会议,对全省救灾工作作了全面安排,会议记录这样写道:

会议认为,灾害是毁灭性的,救灾工作量极大。首先要救人,运送伤员,掩埋死者,同时须尽快解决灾民和伤员的吃饭、穿衣、喝水以及运输等问题。会议要求,全省各地区要立即向灾区运送药品、包扎和消毒材料、熟食、衣服、汽油、照明器材等;规定各地来唐救援人员要自带车辆,伙食一律自行解决。会议还决定,各地运来的救灾物资交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分配使用,各地派来的救灾人员要由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

鉴于唐山市财贸局长尚云汉、公安局长郭志英、市委组织长胡芳等震亡,市委领导干部损失严重,决定临时选调干部补充市委领导班子,并由唐山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牵头成立唐山市震救灾指挥部;唐山地委有7名书记和常委震亡,决定由在秦皇岛养病的地委书记刘倚主持地委工作(刘于28日深夜即赶回唐山),调抚宁县委书记董静华为地委副书记,加上原地委副书张一萍、曹子栋以及钟占一、史东升、王德良三位常委以及唐山军分区政委肖刚志、司令员沈光厚等,组成唐山地区抗震救灾挥部和新的地委。

28日23时25分,北京军区开通了机场指挥部至丰润的无线电接力通信线路,并与丰润到北京的载波线路相连。通过这条线路,刘子厚和万海峰再次与国务院办公厅和北京军区分别通话。这些直接来自灾区的最高级别的报告,对于国务院了解灾情、调整抗震救灾部署,对于救灾部队的快速调动和救灾计划的快速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夜深了,唐山机场周围安静了许多。伤员的呻吟声也逐渐减弱,灾民们失去了白天的活力,默默地忍受着饥饿和伤痛的煎熬。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人大都年事已高,整整一天没有进食,加之强烈的外界刺激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体力已难以支持。在指挥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之后,刘子厚和马辉钻进两辆吉普车进行短暂的休息。其他人则自找地方,或坐或卧,强迫大脑进人休息状态,暂时放松一下早已疲惫僵硬的身体。

夜,是静溢的,也是难熬的。刘子厚和马辉在吉普车里并没入睡,他们不时地向警卫员询问时间,计算着救灾部队的行程,盼望部队尽快赶到唐山。

按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任务分工,北京军区领导人负责救灾部队的调动和部署。为尽快与北京沟通情况,落实部队救灾部署,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来到位于唐山市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55医院,这里有北京军区的二个通信机务站。震后的255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和新建的宿舍楼全部倒塌,药品仓库失火。在幸存的负责人的指挥下,医院的救灾工作已全面展开,幸存者正忙于救人,将伤员和死难者集中到篮球场。除忙于医院内部救灾外,军医和医院工作人员已经在街头设立了救护站,救护伤员,抢救受伤群众。

28日下午4时,通过设在医院的通信站,肖选进接通了北京军区的电话,向秦基伟政委作了汇报,他言简意赅地叙述了灾情和驻唐部队的救灾情况。同时要求:“请司令部和来唐救灾的部队联系,让他们尽快到位,并派人先行一步,到机场指挥部接受任务。”万海峰补充说,“灾情极为严重,部队面临着一场苦 战,部队‘前指’人少,难以开展工作,建议军区司、政、后均派干部,火速来唐,扩充指挥部。”其时在肖选进和万海峰的身边,只有随飞机抵达的几名参谋和警卫人员。

按照军委指示,唐山抗震救灾需调集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军委各军、兵种部队以及济南军区,昆明军区的医疗队共14万余人。这样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不亚于一个战役的军事部署,况且,情况突然,时间紧迫,部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驻防训练状态直接进入战斗状态,经过长途行军,到指定地点执行救灾任 务,决非轻而易举。这就要求部队收拢快、组织快、开进快,行动环环紧扣,不允许出现丝毫的耽搁和差错。不仅如此,14万大军聚集唐山,还要根据灾情尽快展开。合理部署,以取得最好的救灾效果,这更是技术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其中指挥决策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肖选进、万海峰等军队领导人 的肩上。

肖选进和万海峰在前往市区视察之前,就指示参谋人员与地方干部一道,着手安排部队的救灾部署;要求他们结合唐山市的地形特点和部队进入方向,给来唐救灾的部队划分任务。按照预定方案,参谋们首先进行图上作业,将兵力分三片部署:以流经唐山市区的陡河为界,将沈阳军区所属部队部署在陡河以东;将军委各军、兵种和北京军区所属的部队部署在陡河以西;在陡河以西,另以新华路为界,分南北两区再行部署。其余各医疗单位,视情况作合理配备。

为争取时间,各部队指挥员须先于部队到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接受任务,了解灾情,明确职责,而后再由指挥部派出向导,迎接和带领部队迅速展开,使部队直接向指定地域开进。个别任务暂不明确的部队,在市郊集结,明确任务后,再多路进入市区,执行救灾任务。

为使沈阳部队顺利进入唐山,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爱希亲自勘察行进路线。当他的吉普车开到市区文化路时,恰遇7.1级强余震发生。一些经主震破坏但未倒塌的建筑物彻底垮下来,成了一堆堆巨大的废墟。粗大的钢筋水泥梁酥裂了,弯曲缠绕在废墟上,在废墟表面形成打不开、搬不动的坚固外壳。废墟中原有的呻吟声停止了,从破碎的砖石缝中流出一摊摊殷红的鲜血。鲜血很快被雨水冲释,随雨水满街流淌。

王爱希只觉一阵头晕,尚未救出的同志们完了,眼泪又一次模糊了视线。 王爱希赶到滦河边,透过茫茫雨雾,映人眼帘的是另一幅惨景:雄伟宽敞的滦河大桥,桥墩折断,桥面没于水中;滔滔滦河水翻腾着混浊的浪花,冲击着残桥,不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由于7.1级地震的强烈震撼,滦河大桥已遭彻底毁坏棗利用滦河大桥引导沈阳部队快速进入唐山的计划破灭了。王爱希不禁喟然长叹。

此时,为与沈阳部队接头,肖选进一行正离开唐山机场行驶在去古冶的路上。7.1 级余震使灾区雪上加霜。公路裂缝足有一米宽,大路两旁的田野,喷水冒砂孔一个紧挨一个,喷出的砂包连成一片,覆盖了大片庄稼。7.1级余震又引起了逃难的高潮。刚刚从废墟下脱险的人们衣不蔽体,互相搀扶着,急急逃向市外,慌恐之极,已成惊弓之鸟。

在一个村庄前,肖选进一行停下来。这里距唐山市区虽然并不太远,但灾情骤然减轻。村民们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救灾努力、似乎已恢复了往日农家的平静。震毁的农舍旁边,搭起了简易窝棚,居然还有农民在安然地享用晚饭,而肖选进一行已整整一天水米未进了。同行的河北省委的同志上前联系,得到了几个包子,向农民干谢万谢。农民们决不会想到,在他们“施舍”的对象里,竟有统帅千军万马的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肖选进一行见到沈阳部队某部张建奎副参谋长时,时间已是29日凌晨1点多钟了。

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于28日上午接到中央军委救灾命令,迅速出动,沿条条公路向唐山进发。

沈阳军区某军接到援唐任务后,即令部队停止执行其他任务,随即组成指挥、侦察先遣小组,先于大部队向唐山开进。而后,经过简短动员,使全军迅速具备了抗震救灾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后勤部门先后组织了42台履带式拖拉机,用以牵引汽车渡过六股河。部队越过激流,闯过险桥,向唐山迅速开进。

28日夜,沈阳部队浩荡入关。山海关内外,几千组车灯发出耀眼的光芒,组成一条巨大的火龙,绵延百里,向唐山疾进。

某部先遣团江连长坐在先导车的驾驶室里,借着车灯的光,他看见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已经指向80公里。

这是当年参加过辽沈战役的一个英雄连队。在那次战役中他们主攻锦州,一举突破城防,直插敌人心脏,被誉为“解放锦州尖刀连”。今天,他们赶赴唐山救灾,千里疾行,风驰电掣,依然保持着辽沈战役时的英雄风貌。

天空滚过一阵惊雷,顿时,大雨滂沱,瓢泼而下。车队在雨雾中行进,车轮飞转,泥水四溅。

抵达滦河边时,前方车队停下来。江连长赶匿跳下车,询问情况。

“滦河大桥震坏了,过不去。”战士们向江连长报告。

“附近还有桥吗?”连长小心地间,但明显透出内心的焦急。

“右边有座废弃的木桥,只是雨夜通行,太危险”

“救灾如救火,时间就是生命。”一个强烈的信念在江连长脑海里闪过。江连长把手一挥,指向右边的木桥:“走,去看看”

来到木桥桥头,眼前的情景触目惊心:早已废弃不用的滦河旧桥多年失修,又经地震洗劫,桥头下陷,桥栏震落,桥面的朽木裂痕累累;桥下急流奔涌,浊浪滔滔;河水撞击着桥桩,桥身颤抖着发出“嘎叭嘎叭”的声响;在暴风雨的抽打下,整座桥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垮掉。

“能不能通过?”耳机中传来首长焦急的询问。

“能闯过去,江连长斩钉截铁地回答。

汽车徐徐驶上桥头,风更狂,雨更猛,余震使桥板频频颤抖。江连长迎着汽车站在桥面上指挥。汽车在摇摇晃晃的桥上缓慢地行进,每挪动1寸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

木桥中央右侧桥面的木板被震落两块,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窟窿,桥身的承载能力受到影响。汽车开到这里,木桥剧烈地抖动起来。随着一阵强烈的震颤,汽车轮子蓦地滑到窟窿的边缘。

“停”江连长机警地喊了一声。

汽车猛然刹住,打了个倒轮,接着又徐徐向前驶去。

一辆汽车通过了,后边的又跟上来。早已残破的滦河旧桥艰难地承受着车轮滚动的压力。

救灾大军通过了滦河,继续向唐山进发。

7月28日7时48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保定部队接到了准备赶赴灾区的预先号令。当时,军首长正在外地组织三级机关进行军事演习。留守指挥员立即组成各级指挥部,确定行动方案,抓紧进行出发准备,同时,副师长徐恒禄带领先遣组,先于全军到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受任务。

8时35分, 112师两个团先期出发。在收拢中动员,在开进中完善。10时20分,军前卫团出发;再往后,全军依次启程。部队如钢铁巨龙,掠过华北平原,几千台车辆发出的轰响,震动着原野。

下午4时,前卫团来到蓟运河边。似飞泻的激流嘎然而止。部队失去了前进的道路棗地震已将运河大桥拦腰截断。混凝土桥板从中间断裂,跌落在洪水之中;蓟运河水波涛翻滚。浪花飞 溅,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挡在部队面前。

调工兵架桥?短时间难以奏效。怎么办?团政委罗尚利心急如火。他从参谋手中拿过地图仔细查看,他要另辟溪径。终于他发现地图上标有一条经玉田、丰润直达唐山的农用机耕道。经向群众访问了解得知,机耕道虽经地震破坏,但仍可勉强通行,他当机立断,指着机耕道对作战参谋说:“全团车队改变行军路 线,经玉田、丰润绕道前进,转身又对通信参谋发出指示:“建议全军改变行动路线,火速向首长报告。”随后指挥全团沿运河逆流而上,继续向唐山前进。

雨天玉田大桥能否通过,罗尚利心中也无底数,但时间紧急,只有一搏。这也是当时可以选择的惟一可行的方案。

军前线指挥部批准了前卫团的报告,命令:“前卫团边开迄边侦察道路,如能通过玉田大桥,立即回电报告。”同时命令后续部队暂停待命。

几千台汽车同时停止了轰鸣,四周显得超常的寂静。由汽车组成的钢铁巨龙,静静地卧在路边,绵延几十里。副军长裴飞正。苗敬芬焦急地在路边走来走去,汗水早已湿透了衬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焦急的等待中,时光的流逝格外缓慢。

突然,从侧面叉道上有几台卡车开过来,裴飞正。苗敬芬赶紧迎上去:“同志,你们从哪里开过来?”

“玉田”司机眼含泪花:“我们从唐山出来运送伤员,那里正盼着你们呢。”显然,司机意识到这是救灾部队。

“玉田大桥能过,裴飞正和苗敬芬心中霍然一亮。不等前团回电,立刻发出命令:“后卫团绕道玉田,经丰润向唐山开进, 大部队随后跟进。”

敏锐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定,使全军抵达唐山的时间至少提前了10个小时。

夜色降临,部队进入雨夜行军。越接近灾区。地震破坏的痕迹也越明显。光滑的沥青路面裂成了碎块,泥泞的土路拧成了麻花,路面翻浆,布满了胶泥坑。接近唐山市区,一条1米多宽的地震裂缝把公路一分为二:裂缝的一边,是向唐山开进的救灾部队和支援灾区的车队;裂缝的另一边,是从灾区开出的运送伤员

的车辆。路窄车多,道路堵塞。战士们只好停止前进,搬石填土,修复道路。趁此机会,炊事班埋锅作饭。火已点着,米已下锅,可是路也修好了。炊事员只好灭了火,收起行军锅,继续前进。

大雨还在下,夜空墨黑墨黑,像倒扣着的锅底。尽管汽车开着大灯,能见度仍然很低。离车头几步远,雾蒙蒙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雨水和着稀泥,淌满了路面。漆黑的夜,余震频频,车轮打滑,稍有大意,汽车就会滑进路沟。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困乏和饥渴一齐袭来,部队极度疲劳。司机们精力高度集中,早已累得精疲力尽。一连驾驶员吴耀华出发前得了重感冒,体温升到39.8摄氏度。他让卫生员坐进驾驶室为他针灸,一针两针不顶事,干脆把银针留在穴位上,走一段,捻一下。后来,吴耀华实在支持不住了,晕倒在驾驶室里。连长让他留下,吴耀华苏醒后坚决他说:“留下我就会留下一台车和一车人,拼着命我也要把这台车开到唐山。”吴耀华坐起来,开着汽车继续前进。

北京部队装甲兵某部副司令员程超带领先遣组于28日11时30分抵达唐山机场,他的部队是灾区外围驻军抵达唐山最早的救灾部队。按预定计划,到唐山以后,他率领先遣组首先赶到机场,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任务,再到市区勘察救灾区域,而后指挥部队展开。

装甲兵部队机动性好,配有优良的通信装备。程超带领先遣组一路走,一路侦查,一路指挥,车轻路熟,一路顺畅。然而,到达市区边缘,情况发生了变化。交通秩序混乱,汽车开不动,只好弃车步行。从机场到市区9公里的路程走了3个小时,接近市区,街道已全部堵塞。直觉告诉他,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后续救灾部队马上就到,如此路况,摩托化部队根本不可能迅速开进,救灾也无从谈起。于是,他给指挥部打电话通报情况,建议整治交通。指挥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令他立即实施。

程副司令员把指挥所设在唐山市区的小山附近,他坐阵指挥所,命令所属部队迅速集结。部队按预定位置,沿新华路由西向东依次摆开,搬走尸体,安置伤员,清除瓦砾。经过努力,新华路终于被清理出来。为防止交通再度阻塞,29日凌晨,救灾指挥部部署专门力量维护交通秩序。

这是唐山灾区路况的第一次调整。此次调整,并无史料记载,也许连程超本人也未曾意识到它对唐山抗震救灾产生的巨大作用。它使随后赶赴灾区的解放军几万官兵迅速展开,争取了救援时间,多少遇险灾民因此而重获生命。

7月29日凌晨3时40分,经过18个小时的急行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保定部队开进了唐山。副师长徐恒禄向战士们交待任务:“这里是小山区,是唐山市灾区最严重的地区。你们要抓紧每一秒钟的时间,救出每一个遇险的群众,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你们的战斗岗位;哪里有人呼救,你们就在哪里战斗!”接着,大喊一声:“跟我来!”领先向废墟冲去。 

  

评论(共 3 篇):

  评论者: 张振福

发表时间:2012-3-29 8:27:59

珍贵的资料,真实的记录,又帮我回忆起,地震的情景!   

 

  评论者: 王进乐

发表时间:2012-3-13 21:35:33

“---。刚刚脱险的人们满面灰尘,浑身血迹,大都神色慌急,精疲力竭。街道两旁躺着很多人,死活难分,有的无声无息,有的在呻吟哭泣;倒塌的房屋下面,不时传来时断时续的呼救声……路上到处是尸体,汽车必需小心翼翼地绕行;人们有时不得不停下车来搬开尸体,汽车才得以继续前进。”

唐山大地震就是这个样,实际如此!

我们464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是29日天还没亮进入唐山市区的,看到的就是这样。最后医疗队在“党峪”建立了医疗点,日夜救护军内外病员。



   

 

  评论者: 龚伟力

发表时间:2012-3-11 18:56:37

真实的记录!   

 
   

共 3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4-26 21:19:29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