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杨寿清 
部队: 空24师 464医院  
部门: 政治部 
职别: 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重新起飞,意味回归! 
所有篇目(共68篇)

标题:

红歌如潮漫军营  

发表时间:

2011-12-6 23:47:09

更新时间: 

2011-12-8 21:11:36  更新者: 鲁枫梅

关键词:

  

  [这是对本篇第 2211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红歌如潮漫军营
——通信二连散忆之三

    
                                               

  前年我到重庆出差,当地媒体的朋友向我介绍起重庆“唱红歌、读好书”、建设文明新重庆的情景,并请我看了一场“红歌”演唱会,听着那些熟悉的旋律,你的思绪无法拒绝历史的呼唤,过去的一些片断,便如幻灯迭现在脑海。其时,我对朋友说,你们重庆搞的这个“唱红歌、读好书”活动,其实早在30年前就在部队广泛展开了。要考证起来,“唱红歌读好书”这个创意的鼻祖还得说是咱当兵的人。30年前,你到部队看看,没有哪里无歌声,没有人不会唱红歌。红歌红透当兵的心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门开放之际,中国与美国正度“蜜月”。美国文化也登陆中国,一部《大西洋底来的人》彰显科幻的魅力,而一部《加里森敢死队》热播之时,则令万人空巷,引发收看热潮。在二连,这也是每天晚饭后大伙儿都惦记的头等大事。这部片子播放到13集时就停播了,据说是某些地方有人效仿片中情节,大行其盗。中央领导发了话,说是这片子导向有问题,责令停播。片子是看不成了,但片中的一些人物台词却长在了弟兄们的心里了。于是,连里出现了“山赛”版的“小偷”、“酋长”、“戏子”,这些弟兄也多半是外形相似,或者性情疑似,“被山寨”了。“头儿”就没有什么像不像了,班长、排长、连长、技师在不同的场合都可称“头儿”。而地方青年中,穿喇叭裤、蓄披肩发、戴蛤蟆镜,手里拎只卡式“三洋”录音机,则是当时的时尚。部队不是铁板一块,这些风气多多少少影响到军营。部队政治思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号角吹响。而与此同时,南方前线激战正酣。“对越自卫反击战”由进攻转为阵地防御战,我军从越南胜利班师后,作战重心转入对边境地区的守卫战,老山、法卡山、者阴山一线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八十年代新一辈,在前线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故事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传遍全国,英雄故事也让我们这些驻扎在北方深山的军人热血沸腾,鼓荡起英雄主义的豪情。那个英雄的年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描写前线将士爱国奉献的小说诗歌和音乐作品精彩迭出。比如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雷场相思树》;歌曲《再见吧妈妈》、《两地书,母子情》、《血染的风采》等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与斗志。
    战争与和平、颓废与激昂、怎么与奉献、苟且与牺牲形成鲜明对照。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侵蚀,保持军队本色,培养合格军人,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而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和与之相伴而生的优秀文艺作品,正是一个难得的教材。总政治部抓住时机,向全军发出了“学英雄事迹,读爱国书籍,唱革命歌曲”的号召,空军部队积极响应,掀起了“学读唱”的热潮。
    “唱红歌”就是那个时代最为激越的旋律。

                                            

  学与读可以官兵自学。唱,则主要是合唱歌曲,需要有组织进行。为把好歌唱好,遵化场站办了一期基层连队教歌员培训班,各连队选派1-2名“有音乐基础”的同志参加培训。
    通知下到连里,可就成了大事。连长指导员一合计,决定把这个任务派给我。给我下任务时,连长指导员一脸的严肃。魏指说:我看你有些音乐细胞,就你去吧,两天时间,嗓子嚎干了也要把教的歌学会了。到时候给咱二连露露脸。
    周连接话道:小杨,你当兵还不到一年吧,这可是对你的培养唷。
    能得到连首长的重视、信任,对我这样一个“新兵蛋子”而言,确实是天大的荣耀。
    这事儿当晚也在连里成了新闻。我所在的配线班与电缆班住在一个大屋。晚上一熄灯,大伙就鸡一嘴鸭一嘴地拿这事儿找乐子了。
    有人问:哎,听说这回场站可是从空政文工团请来了高人教唱歌。
    有人问:那个演江姐的来不来呵?你小子要有本事,就把她请到咱连里来,让她给咱唱几首。大伙随声附和:对对对,她那《红梅赞》唱的,太提气了! 
    还有人关心的是伙食:听说你们培训吃招待灶,这回可天天有酒有肉了。
    电缆班长顾米顺也加入讨论,说:杨子,你要是把歌唱好了,弄不好哪天我推荐你去捞个甫志高演演。
    大伙儿哈哈哈起哄:这小子尖嘴猴腮,准保演得像。
    顾米顺道:笑啥笑?!说不定咱连里还真出个上台面的人物哩。
    我也添油加醋地说:真有可能从培训班挑几个人去北京。你们没看《空军报》吗?空政文工团正在排练新编《江姐》。
    你就做你的秋梦吧!大家又一阵哄堂大笑,朝我起哄。
    这些说三道四的议论,在我看来恰是战友之间和谐融洽的外现。那一晚,直到值班员查铺,喝令“不许讲话”!这才平静下来。
    当然,我至今也没有成为顾班长指望的“人物”,但那次培训,的确是我一次“自我发现”的经历,在此之前,我只是学过二胡,拉的也是杀鸡似地要人命。指挥唱歌,还从没试过。但两天培训之后,还真是让我可以信心满满地指挥连队唱歌了,虽然以专业的眼光看,我那是瞎比划,但终究是能把一哨五音杂陈的人马比划到齐唱的水平了。
    
                                           

   场站部就在中营区,与师部相邻。那排办公房,大概是地震后修建的平房,石头垒砌,冷不丁地看上去,颇似东北老航校的老房子。培训班就在场站司令部的会议室。说是会议室,其实也兼活动室,一张乒乓球台,开会时就是会议桌了。几排木制的靠背椅,也是那个年代在车站室最常见的那种式样。靠墙架着一块黑板,墙角放着一只军绿色的保温桶,那是盛开水用的。一部摇把电话放在窗台上。陈设之简陋,大概是以后我见过的最为寒碜的团级单位会议室了。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有“档次”的了。这支部队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战备训练保障任务。
    来自全场站基层单位的30多个学员围坐在乒乓球台周围,开始学歌和歌唱指挥。每人发几张油印的歌单,上面还印了些指挥的基本知识。教员是从遵化县群众文化馆请来的一位先生,40多岁,一口浓重的遵化乡音,尾音高挑绵长,听起来疑似赵丽荣说小品。他的辅导倒是很实在,说的话八十岁老太太都能听懂。
    第一课,讲指挥。他说:指挥是啥呀?说白喽,就是“打拍子”。啥叫“打拍子”呀?就是有节奏地比划,不是乱打。乱打不是打拍子,那是打苍蝇。那咋中哩!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不?那个黑连长,使着两个拳头一翻一翻地,那不中,那就叫瞎比划。咱要学的是照节奏,按乐曲的旋律节奏来指挥。
    一席话轻松幽默,大家觉得他太可亲了,立时有了兴趣。
    先生又讲到合唱艺术:一般的合唱,是单声部的,好的合唱,是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咱现在就学单声部,就是齐唱。有时间喽,咱就学学二声部,那才叫合唱。
    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搞明白了,平时扯着嗓门儿叫唤的那么热闹,还不是标准的合唱,最多只算齐唱。齐唱是最基础的歌唱形式。可是要把那么多张嘴巴捏到一起,也不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门艺术,可不是拍苍蝇那么简单。
    第二课讲的是识简谱。先生上来就提问:知道这些数字咋念吗?你知不道?不可能呀!念一二三四五六七?那就棒槌了!它不能念,要唱,这么唱——夺1--瑞2--咪3--发4--嗦5--啦6--希7--多1。哎,对喽!这就是中国的音乐简谱。要在西洋乐里,那得是“五线谱”。说着,先生在黑板上画了五条横线,又曲曲拐拐地画了几个小蝌蚪似的音符,接着说:瞅见么,这就是“五线谱”,这些学起来太费事了。咱这个班不学。
    其实,先生讲这些时,许多人在下面偷着乐,心里说:真把我们当“棒槌”了,这么简单的知识也要你费口舌?但这些也的确是讲课的程序,要从最基本的东西讲起,哪怕是废话。大家还是饶有兴趣地听着。
    接下来就是学指挥。先生说:说指挥就好明白了。你们当兵的打仗没指挥不中。唱歌没指挥也不中。指挥是一支乐队、一支合唱队的灵魂。他的一举一动都决定演出的效果成败。道理我就不细说喽。
    指挥要有指挥的架势。徒手指挥,两只拳头上下翻,他就真像“赵大大”了。指挥手里不拿根指挥棒,这在先生看来就太不专业了。可是30多号人,哪找那么多指挥棒?咋办呢?先生有主意,他告诉政治处一位干事:你去你们饭堂找一把筷子来,中不?
    这主意行呵!那位干事赶紧从饭堂弄来十几双筷子,先生一人发一根,就当指挥棒了。就这么着,每人拿一根筷子,跟先生一板一眼地学合唱指挥。
    
                                            

   艰苦的条件下,许多事只能因陋就简。从培训班回来,我就把学到的新歌词谱抄写了几套,发组班排一份。而每次教歌时,则提前把要教的词谱抄写在黑板上。
    二连唱红歌,一般都安排在每周六下午的党团活动时间,地点就在连队饭堂。大家每人一只小马札,面朝黑板坐定,跟着学唱歌。今天有人形容当时的部队“通信靠走,唱歌靠吼”,还真不是夸张。血气方刚的男儿,嗓门齐刷刷一亮,那动静,绝对雷霆万钧。弟兄们很捧场,给足了我面子,每支歌都学得很快,唱时劲头十足。
    弟兄们学得好学得快,还得益于连部门前的“音乐课堂”。二连离师部较近,从中营区师部礼堂广播室接了根线,在连部门前的白杨树上挂了只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训练之余,广播室准点播送歌曲、新闻,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这只大喇叭,教会了我们不少新歌。
    二连红歌天天唱,时时唱。每天饭前集合、每晚点名前要唱歌;军人大会前要唱歌;去中营区开会的行进路上要唱歌;参加集会时要唱歌。不仅唱歌,还要拉歌。有一回中营区礼堂放电影,坐满机关部队上千号人。开映前,通常是各路嗓门大比拼的时间。哪个热闹劲儿,就如同到了音乐学校的练歌房,谁也不想埋没自己的嗓门儿。
    别的部队唱过一轮后,整个通信营还没动静。营教导员走到我们连叫号:二连的,带个头唱一个!大伙儿正暗自较着劲哩,一听都来了精神。我站起身来起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预备唱!就听得全连一个嗓门如响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到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一曲唱罢,掌声响起。
    这时就听有人喊:二连唱得好不好?
    全场齐喊:好!
    再来一个要不要呵?
    要——!
    二连的,来一个。来一个,二连的!接着就起哄架秧子: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
    来一个就来一个。又一曲《我爱我的称呼美》,唱出二连精气神儿!
    全师集会,多大阵势呵,二连没有“掉链子”,真给连长指导员提气!回到连里,周连魏指表扬了大家,当然,也少不了我。
  
    回想当年,营区里时时有歌声,处处有歌声。歌声鼓舞士气,陶冶心灵,凝聚人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那个年代,适合连队集体演唱的队列歌曲很多,《战友之歌》、《打靶归来》、《我爱我的称呼美》、《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而在自卫反击战的硝烟炮火中诞生的歌曲更是百唱不厌,比如《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两地书,母子情》。一些抒情歌曲也是军营流行曲,比如《军港之夜》、《我爱祖国的蓝天》、《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以及1984年前后出现的《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好歌连连,不胜枚举。正真是,军旗猎猎演兵场,男儿女儿卫国防。旋律凝聚官兵情,红歌如潮漫军营!   
   

  

评论(共 9 篇):

  评论者: 鲁枫梅

发表时间:2011-12-8 21:11:36

  优美又风趣的描述。   

 

  评论者: 肖伟强

发表时间:2011-12-7 21:42:56

唱好一首红歌就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鼓舞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韩流”靡靡之音贻害多少青少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文化和教育的方向出现偏差,拜金主义盛行;在一些大学讲坛,一些“精英”大肆宣扬西化,恶意贬损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文化,加上对领导干部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前腐后继,最滑稽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在歌厅里搂着“小姐”唱红歌,导致社会出现出现信仰危机。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1-12-7 16:30:38

周锡元基本上没变样呀!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1-12-7 11:48:37

    好倡议、好传统只有得到决策层的认可、提倡、力推,才能蔚然成风,继承发扬。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1-12-7 10:46:56

  标题:周锡元在2009年

周惠初副处长无锡之行

 

  评论者: 杨寿清

发表时间:2011-12-7 10:10:09

回付哥:周连即周锡元。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1-12-7 9:50:10

寿清,周连指的是周锡元吗?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1-12-7 9:07:30

好文笔,好题材。唱红歌就是带劲,红歌能出战斗力。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1-12-7 8:57:13

   军营天天唱红歌,我家后边就是通信五连女兵连,每天我一起床就听到男兵、女兵进饭堂前先唱红歌,百听不厌,正像你说的“红歌凝聚官兵情,红歌如潮漫军营”   

 
   

共 9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7 2:12:20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