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徐焕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徐焕 
部队: 空17师   
部门: 师直修理厂 
职别:  
电邮: 1953xuhuan@sina.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老兵徐焕前来报到! 
所有篇目(共6篇)
 

这是对 徐焕 个人博客主页第 7064 次访问

 

标题:

姓氏之考 

发表时间:

2009-11-4 22:02:25 

更新时间: 

2009-11-5 3:05:48  更新者: 陈士民

关键词:

人名 外国人名  

 

前些天日本发生了政局变化,老自民党下台了,败给了民主党,民主党的党首是年轻的鸠山,前些日子看见他和自民党党首麻生在电视上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但不是特别精彩。

说起“鸠山”这个姓氏,中国人倒并不陌生,主要是“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一位日军情报部门的负责人也叫鸠山。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鸠山(应该就是现在民主党首鸠山的爷爷)就正式向周总理提出交涉说:“在日本鸠山并不是个大氏族,全日本实际上只有三户鸠山姓氏的家族,而且他们历代都是大大的良民,没有一家鸠山子弟参加了对华战争,如果他们要参加了战争,死啦死啦地是应该的,但他们没有参加战争,却要把他们树立成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坏蛋,实在是大大的误会和对鸠山家族的不公。”因此希望改变《红灯记》里一号反面人物的称呼。看来鸠山像其他日本家族一样,比较维护家族的荣誉。但这件事当时周总理也不能做主,因为“管样板戏”的是毛氏江青,在当时如果不经过毛氏的懿旨,要想修改戏里的一个字都是造反。何况当时中国国内的冤案还多着呢,周总理实在顾不上鸠山家的事了。

说起来,尽管“样板戏”号称是“千锤百炼”,仔细考究起来,其实毛病是不少的,例如《海港》中又树立了一起冤案,非要把普通的工业产品玻璃纤维说成是“沾到肠子上就死”的剧毒物。但在这件事上倒没有老外为玻璃纤维鸣不平,他们在这件事上不太较真,只当成是说明当时中国人愚昧无知的一个例证而已。

当然有些事情不能光赖“四人帮”,即便是后来创造的文学典型中,也有给外国人乱起名字的现象。例如在八十年代甘肃演出了一台舞剧《丝路花雨》,当时甘肃的文化人很为此自豪,觉得演出了盛唐气象,但这次又轮到伊朗人笑了,因为其中杜撰的一个波斯人叫“依努斯”,伊朗人笑道:“我们波斯人从古到今至将来,永远不会有叫这个名字的人,就像你们中国人不会有人叫路易或约翰一样。”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11-4 22:02:25| 阅读 2407
评论 (1)
 

标题:

蝙蝠 

发表时间:

2009-10-31 16:43:03 

更新时间: 

2011-12-2 0:18:12  更新者: 律信

关键词:

办公室 发现 蝙蝠  

 

 

早上上班时,发现楼道里出现了一只蝙蝠,这家伙不知是什么时间飞进来的。刚开始倒悬在楼道灯上,后来掉在地上,还一个劲地抽搐,发出“吱吱吱”尖利的叫声。当时我来的早,心里真有点怕,于是我没理它,就去办公室干我的事去了。

过了一会儿,小孙来办公室了,我跟他说:“刚才你看见了吗?咱们这来了个会飞的小朋友。”小孙说:“什么?”我说:“你去外边看看,就在门口右边。”我一向爱跟小孙开玩笑,他将信将疑地看了我一眼,意思是说“看你又有什么坏招”然后开门出去,还没等我笑出来,就看他蹭的一下又跑回来,然后冲我发火道“你真缺德,吓死我了,你什么时候弄来这么个东西!?”看样子小孙吓得够呛,我赶紧解释“这不是我弄来的,是它自己飞进来的,这说明咱们这办公环境的生态保护好,才能请来这样的珍稀动物。”“快快快,赶紧把它请出去,别废话。”“我才不请它呢,又不是我弄进来的,再说了,我还等它吓下一个人呢。”一听要吓下一个,小孙也来情绪了,和我一起等下一个。

下一个来的是老陈,平时特严肃,不苟言笑的,能看见他被吓的样子将是个享受,果然,老陈的反应比小孙还过分,这回该轮到小孙哈哈大笑了,老陈气急败坏地让小孙把蝙蝠请出去,小孙也不去请,于是我们三个人等下一个被吓的。下一个是位女士小金,但她眼睛近视,我们让她凑近了,她才看清是怎么回事,于是她气得脸都红了,连下一个都没等,就跑到她的办公室里了,而且她也认为是我们三个搞的恶作剧,其实我们三个人都挺无辜的。

再接下来有一个吓一个,我、小孙、老陈三个人负责卖票带解释,连着看了若干人的反应,似乎是越来越强烈,恐惧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就像罗斯福总统说的“我们唯一可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到后来我都真的怕这只蝙蝠了。其实,蝙蝠有什么可怕的,在中国文化中,还把蝙蝠当做吉祥的象征呢,在颐和园长廊的装饰画中,蝙蝠象征吉祥,蝙蝠的图案大量出现,说起来,无非就是在它的名字中有个“蝠”字,与福同音而已。但实际生活中,蝙蝠生活在阴暗、肮脏的环境,这家伙长得又很狰狞,所以一看到它,让人们就联想起阴暗、肮脏的环境,不由得就怕了它。其实每个人都有要怕的东西,我怕蛇,不少人也是怕蛇,还有的人怕老鼠,这都好理解,我们办公室里有人怕蟑螂,主要是一些女士,一看见蟑螂就大呼小叫的,这我就不太理解了,于是遇见蟑螂往往由我出面摆平。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10-31 16:43:03| 阅读 2478
评论 (3)
 

标题:

礼炮声声 

发表时间:

2009-10-30 13:35:41 

更新时间: 

2009-10-31 2:23:44  更新者: 陈士民

关键词:

国庆 阅兵 礼炮  

 

今年国庆阅兵的主要看点是各类新式导弹和新型坦克和战机,但这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阅兵不仅是武器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展示。这就跟徒步方队与装备方队的分列进行的道理一样。我相信,在建国七十年时,将有大量机器人装备部队,但阅兵式上绝不可能出现大量的变形金刚。有些朋友说,在建国之初的阅兵大典上,除了军马外,展示的是万国造的武器,其实这没什么不好,当初我军就是靠缴获敌人的各种武器去战胜敌人的,展示万国造,说明我们能够战胜一切敌人。

当然,阅兵部队所持的武器直接影响了检阅部队的形象。徒步方队中,国旗方队和武警方队所持的是经典的AK47突击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我们习惯称呼为五六式冲锋枪和半自动),这是两种外形最优美的武器,AK47冲锋枪尤为优美的是由弧形的弹夹与笔直的枪身形成呼应,如同弯弓搭箭的感觉,如果弹夹设计成直板形状,在美感上就要大打折扣了。五六式冲锋枪有一种英雄气概,在阿富汗哪怕是随便找一个放羊老头拿着,也立刻成为十足剽悍的塔利班勇士。半自动的美点在于它的剑型刺刀,尽管枪刺有更结实耐用的三棱样式的设计,但从仪仗美观的角度考虑,还是采用剑型枪刺更为美观。其他方队中有持有新式突击步枪,尽管从实用性看,这些枪支可能携弹量更多,射击精度更好,但从美学角度来看,比起AK47要差得多,从持枪姿势来看,有些怪怪的,如果说AK47的感觉是弯弓搭箭,新式突击步枪就如秦俑提弩。另外各方阵中,除仪仗方队和海军方队、女民兵方队的制服有礼服之感,其余方队的制服多以作训服代之,这说明,我军的服装文化还是成问题的,当然,我国还是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军服应以实用为主,不可脱离国情。

出现问题较多的是礼炮阵营,今年要鸣放礼炮六十响,礼炮阵地架设在广场南端正阳门之两翼,从声学角度来看,此处架设礼炮必然遇到回声问题,第一响礼炮发出后,立即在前门城墙、前门门洞和附近高楼建筑上形成三次至四次的回音,而且从附近建筑的高低远近之不同、炮队间距过长等原因,回音回射产生的时间也会形成错落。实际上从现场效果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六十响礼炮在广场上听起来是响成一片,显得有些混乱。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借用刑警的惯用语“其实答案就在现场”,正阳门再向南是箭楼,箭楼设计本身就是多层炮台,有现成的炮台垛口,由于地势较高,相对前方空旷,而且箭楼炮台为半封闭状,设为礼炮阵地能形成炮穴,有拢音作用,不容易形成回音,且能控制炮声传出方向,音效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另外礼炮的形制应考究复旧,像美国在庆典活动中,多采用南北战争期间使用的古炮作为礼炮,巨幅木轮,发射起来硝烟滚滚,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俄罗斯圣彼得堡也保存有彼得大帝建城时铸造的“炮王”,在极为重大的国礼活动中,也偶尔使用(我有一张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的CD,在介绍中专门说明在演奏中使用了“炮王”的音效)。在以往苏联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活动中,充当第一礼炮的是仍然停泊在涅瓦河中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主炮。目前礼炮分队使用的是所谓“85式专用礼炮”,它的优点在于:拖拽方便、利于展开,装弹迅速、控制灵活等等,但不足之处在于:炮声过于清脆,缺乏历史的凝重感,我设想中的礼炮声应是沉重、低沉。这说明:现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在火炮设计中,唯一考虑的是精度、射速、射程等等,而声学、美学等等,已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因素了。我认为:作为礼炮的火炮应采用口径较大、身管较短、膛压较低的火炮才能形成这种低沉的炮声。可以考虑采取虎门销烟时使用的“红衣大将军”式的古炮(最好还是青铜铸造的)作为礼炮。这种大炮的不利之处在于是古老的前膛装弹的方式,较为麻烦,且点火击发方式不利于控制,但在现代电子技术的改进下,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小问题。

中国是发明火药和火炮的古国,又有前门箭楼现成的古炮阵地,何不好好利用一番。但千万别一炮下去,把前门外的“全聚德”烤鸭店震塌了。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10-30 13:35:41| 阅读 2551
评论 (1)
 

标题:

千人大片拍摄记 

发表时间:

2009-10-30 13:03:36 

更新时间: 

2012-4-20 19:10:50  更新者: 王进乐

关键词:

战友联谊会 千人大合影  

 

千人大片拍摄记

2009年10月17日全师聚会,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拍摄上千人的合影留念,您听清楚了吗?我再说一遍:上千人的合影留念!

下午13时许,摄影公司的人提前到达指定位置——鸿坤国际大厦后身的一片空场,摄影公司的人临时装起了近二百余米长、一人多高的大铁架子(就是国庆节各单位摆花盆的那种铁架子),老兵们或结束了午饭,或陆陆续续地赶到现场,组委会的魏政祥、陈士民等引导着老战友们登临铁架,排开阵容,准备照相。

基本上还是按当年的战斗序列:师部机关方阵、49团方阵、50团方阵、飞行员方阵、51团方阵、独立大队方阵、易县场站方队等等,分别站立,我非常骄傲的有两点:第一,当年在十七师的序列中,原有故城场站的编制,后该场站在1978年就归建于十一航校了,以后故城场站就不归属于十七师了。但今天来参加战友聚会的仍有故城场站的老兵——那就是我——而且是唯一的代表。第二,作为师直单位,我们修理厂是参加聚会中到会人员最多的一个单位,因此被单列为一个方阵。这充分说明我们修理厂是有强大的凝聚力的单位,能融入这个集体,我感到无上荣光。

老兵见面,分外激动,笑语盈盈,把手言欢,气氛感人,但当务之急是要拍大片,别光顾着聊天了。作为战友联谊会的组织者老魏、老陈、摄影组的亚非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手持大喇叭不停地喊,指示位置、引导就座,想方设法要把上千人轰到架子上站好位置。但老兵们情绪激动,似乎无视组委会的调度,仍然在铁架子下边不停地聊着、笑着、拥抱着,或围成小圈儿合影留念。有的老兵好不容易到铁架子上就位了,忽然又发现了多年不见的老战友,于是又窜下架子扑向老战友的怀抱。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10-30 13:03:36| 阅读 2755
评论 (7)
 

标题:

老兵小邓 

发表时间:

2009-10-27 19:51:28 

更新时间: 

2009-10-28 17:43:48  更新者: 梁世忠

关键词:

易县 修理厂 炊事员  

 

根据战友联谊会的安排,修理厂的四十多名老兵分两批回到修理厂参观,我和张福信、董宗文等老战友是后一批回到厂里的。旅游大客车刚到修理厂门口停下,就有老兵大呼:“老邓!老邓!老邓呢?”负责接待的礼兵说:“刚走,刚才还来看过了呢。”老兵又着急地喊:“快去把老邓找来!”

“哪个老邓?值得大伙这么着急嚷嚷?”我向董宗文,董宗文说:“就是咱们炊事班的老邓。”我还是没想起来,董宗文解释,就是73年的炊事员广东兵老邓,后来转志愿兵留在部队了,在附近村里找了个媳妇,工龄满三十年就留在易县了,但我还是没想起来是哪个老邓。

厂长急忙叫人骑自行车出去找老邓,并向大家保证,今天一定让老兵们见到老邓。不一会儿老邓自己来了,已经被我忘得死死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了,也不能全怪我,按当年的称呼,应该是小邓才对,当年的小邓没文化,又特别老实,炊事兵在部队中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兵种,又苦又累地伺候大家,难免有些自卑感。但小邓干得不错,任劳任怨(这也是他后来能转志愿兵的理由)。有一次连队召开先进表彰会,表彰了小邓,小邓诌了两句枪杆诗表明心态 “你拿扳手,我拿铲(指的是炒菜用的小铁锹),都是消灭帝修反!”当场留下了经典诗篇,结果经修理厂的老职工岳师傅胡乱演绎,成了“你拿盘,我拿碗,都是消灭帝修反!”岳师傅当时是以油腔滑调的山西话,用筷子敲着饭盆说出这番俏皮话的,闹得排队等饭的战士们哄堂大笑。三十三年过去了,我搂着小邓,学着岳师傅的山西腔调又重温了“你拿盘,我拿碗,都是消灭帝修反!”这下又激活了战友们的回忆和笑声。

小邓这次成了战友联谊活动中的大明星,老兵们排队跟他合影留念。在我军文化历史中,树立了不少“老班长”、“老炊事员”的艺术形象,我们师也不例外,当初师宣传队就有个舞蹈《快乐的炊事兵》,但是真正存活在我们心中的,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小邓!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10-27 19:51:28| 阅读 2132
评论 (1)
 
   

共 6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4-11-23 10:01:48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