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罗成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罗成 
部队: 雷达16团  468医院医务处 
部门: 卫生队 
职别: 卫生员 医务处助理 
电邮: lc333@263.net.cn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重庆欢迎您!好山好水期待您!好酒好情醉倒您!空军雷达16团重庆战友联谊会的全体战友向空六军的战友致敬! 
所有篇目(共31篇)
 

这是对 罗成 个人博客主页第 18712 次访问

 

标题:

雷达16团重庆战友会欢迎北京,河南战友访渝 

发表时间:

2009-4-12 16:08:11 

更新时间: 

2009-4-13 12:51:52  更新者:

关键词:

欢迎 战友  

        雷达16团重庆战友会负责人左起:罗成,刘明全,卿锡明,罗文俊,雷森平

        外埠战友:北京的周春生,河南的李和平等(平泉连的)

        地点:重庆南滨路,背景重庆标志性港口朝天门夜景

        时间:2007-10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4-12 16:08:11| 阅读 3730
评论 (1)
 

标题:

[分享]绕到新闻背后看究竟——与柴静谈唐山大地震 

发表时间:

2009-4-12 15:23:16 

更新时间: 

2009-4-12 15:23:16 

关键词:

唐山 地震  

来源:太平洋时尚女性网 责任编辑:zhenghuangwei



  

———与柴静谈唐山大地震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4-12 15:23:16| 阅读 3266
评论 (0)
 

标题:

沉重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本网大型专题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时间:

2009-4-12 15:20:27 

更新时间: 

2009-4-12 15:20:27 

关键词:

唐山 地震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朱继东)30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天空电闪雷鸣,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把百年唐山夷为平地。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4202人成为孤儿……一座城市,带着它特有的大地与时代的伤痛,只在数秒之间几乎从地图上被抹去。这是20世纪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这场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的大灾难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唐山地震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

那一天,上天仿佛要向唐山倾倒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但是,当时交通与科技的落后,并没有停止这个城市救灾救困的步伐——人们都还记得,赤裸上身、只穿着一条短裤的李玉林驾驶“唐山第一辆苏醒的车”冲向中南海报告“唐山地震了”的悲壮时分。五十九岁的马永刚当时所在的北京军区部队是地震第二天赶到唐山的,满眼看去全部是瓦砾,根本无法想象这里两天以前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他告诉记者,他们像疯了一样的用手挖砖救人,工具都没有。他印象最深的救上来的一个人名叫赵玉珍,那是第三天在一个叫五七楼的地方。她被楼板压住,救上来时还是清醒的。在博客上,我见到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虽然在地震时自己尚在襁褓,可是我在这三十年中一直铭记着母亲对我的教诲,不能忘记恩人——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支援唐山救助唐山的人们。”正如震后市唐山委第一书记苏峰所言:“这么大的灾害,实现了灾后无大疫,实现了十年恢复,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这得益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援助。离开了这些因素,可能什么也干不成。”



人们都知道唐山地震纪念碑屹立的四根柱子代表了四面八方的支援,但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全国上下的救助散发着人性最高尚的光芒。灾难发生后,14万救灾部队陆续进入灾区,全国各地也派出了十几万人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去。在那样简陋的救灾条件下,60余万被埋在倒塌物中的灾民,有80%人成功获救。一幕幕与死神搏斗救人场景,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如今看来仍会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如《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所言,“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救活数百人……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大写的“人”字,是汉语言中最秀美的文字,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壮丽的纪念碑。它不仅记录了每个灾民在废墟中向上崛起的姿势与精神内涵,同样是人类救灾救困时同舟共济的支撑与搀扶的剪影。

灾难发生后,曾有外国官员下“断言”:唐山这座城市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30年后,同样是这座城市,一座新唐山在废墟中已经崛起,他的发展奇迹再次让全中国和世界为之侧目。新唐山,生于1976。凤凰山下30年的涅槃见证了一个时代血色蓬勃的苦难倒影,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信念。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竖起抗震碑,用鲜花与水泥铭记那个时代柔弱的肝肠以及掘地求生者钢铁般的意志。如今的唐山,不仅建设了“内浇外挂”的抗震建筑,务求“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同时建设了国内地市级第一家数字化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和无线通讯网,确保5分钟内收集到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痛定思痛,崛起于一片废墟之上的所有唐山人理应为自己的生命站岗放哨。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我们相信,唐山的抗震精神和减灾防灾的经验属于全世界,正如同它所经受的所有磨难,不仅属于唐山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我曾经几次到过唐山,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的抗震纪念碑前,感受着唐山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都市气息,很难把她与30年前的那场沉重灾难联系在一起。看到今天的唐山,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比震前扩大了两倍多。伴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唐山市的版图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多。面对灭顶之灾,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使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这座曾经被地震无情地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正快速地成长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以及陶瓷等为主的十大支柱产业。2005年,唐山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全部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25.5倍和55.5倍。河北省提出,唐山将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以临港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工业用地充裕的有利条件,强化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做强临港产业;推进曹妃甸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重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无论是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界定,还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唐山都是一个必然介入的角色。“改革开放前十年看广东,后十年看浦东,现在应该看冀东。”这是在唐山经常能听见的一句话。

我发现,经历了那场惨烈灾难的几位老人,虽然职业、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却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对生活都很乐观,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是,“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在唐山,每一位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刻骨铭心的痛,但他们更加豁达、开朗、热心、平和。唐山人并没有忘记那场惨烈的创痛,唐山人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告慰逝者,追忆恩情,构建未来;我还发现,经过了30年岁月的淘洗,让唐山这座城市因充满“感恩”而变得与众不同。今年四月,唐山地震孤儿张晓东骑自行车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途经天津、保定、石家庄、郑州,最后抵达洛阳,全程为1340多公里。“当年,是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救治了我,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我的生活,让我早日康复,给了我无尽的温暖!”张晓东说。当唐山能够把绵绵不绝的感恩升华为绵绵不绝的努力时,一个新唐山就诞生了,并且这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座新城市;我更发现,新唐山功能分布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清新优美,初步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居佳、城美”的目标。“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上,华灯初上,人群熙熙攘攘。市民来此纳凉、消闲。纪念碑下,轮滑少年精彩而灵巧。幼童嬉戏追逐。路灯下,三五好友,席地而坐,悠闲地打着扑克。恋人们躲在角落,呢喃耳语。晚风拂面,爽心惬意。在射灯的照射下,三十米高的纪念碑显得更加巍峨、圣洁。如果不是碑文的提醒,人们根本想不到三十年前那一场浩劫。

人类曾经的荣耀与未来的保障,莫不在于对生命的孜孜以求的护卫。无论是对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求取,还是在不测自然面前实现群体自救,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源于对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呵护。正因为此,在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人类必须从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唐山大地震所赠予我们最好的警示,就在于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既要驯服柔软的大地,又要夯实人类文明的根基。前者,借助防震工程的建设、地震科技的发展;后者,加强灾害知识的普及以及灾难社会学的研究,促进灾难防范与公民自救能力的养成。任何社会都应将“为所有公民生命设防”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文明的摇篮。凤凰涅槃的唐山昭示我们——人类的真正伟大就在于能在痛苦经验中步步为营、不断前进,能够一次次从绝望走向希望、从困顿走向新生,砥砺心志、超拔苦难,迈向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沉重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纪念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为了缅怀那场灾难中遇难的人们,记忆是沉重的,但仅仅沉浸在悲痛中只能一事无成;也不仅仅是为了感恩,全国军民对唐山的无私援助不应该被忘记,唐山应该对此心存感激,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唐山更美好的未来;也不应该仅仅是展示新唐山的成就,虽然成就喜人,但这一切毕竟已是过去,怎样把唐山建设的更加富强、美好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发扬好伟大的抗震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真正是永恒的,全体唐山人乃至全中国人民都应该牢记和发扬光大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我们祖国更富强、光辉、灿烂、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因此,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特别推出“沉重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大型专题报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震后唐山、重建唐山和今日唐山许多难忘的故事,不少是新华网独家、首次披露,让我们共同在沉重的记忆中牢记和发扬光大永恒的精神。(完)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4-12 15:20:27| 阅读 2863
评论 (0)
 

标题:

唐山大地震:沉重的灾难 宝贵的财富 

发表时间:

2009-4-12 15:18:48 

更新时间: 

2009-4-12 15:18:48 

关键词:

唐山 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地震波及天津、北京,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是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发生后的唐山市一角。 新华社发

新华网唐山7月27日电(记者杨新河 张洪河)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3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们把诸如唐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作为实例,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依靠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力图从中找出制服地震“恶魔”的武器。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位地震专家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对地震研究的进展后说,在高新技术介入下,不仅在解决“上天易,入地难”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也使人类有可能像观测气象卫星云图一样,研究地壳的运动变形。

地震防御: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以往人们认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动的、只能消极承受,几乎失去了任何保护自己的可能和机会。但王子平经过对大量的地震幸存者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地震发生、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人依然有着生存空间,有着防卫和保护自己的可能。尽管这“空间”极小,“可能”极少,但的确存在着。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们拥有一定的地震科学知识,并在地震前、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能否采取及时、适当、合理的避险与自救行为。这是在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贵历史经验,这是地震灾害观的一大飞跃。

循着这一研究思路,王子平与另几位地震等方面的专家在研究唐山地震这个震例时,把触角伸向了地震社会学。无数实例证明,地震一旦发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他们把灾害、灾害后果及灾害的预防与救治等纳入研究对象,提出了“大防御战略”,并在总结历次抗震救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经验性认识推向理性化,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与地震学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出版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地震社会学初探》及大量有关专著,不仅奠定了我国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基础,确立了地震社会学的结构框架,而且具有直接的实用性。

王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从灾难中一定会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定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一定会掌握比平时多得多的科学。”(完)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4-12 15:18:48| 阅读 2721
评论 (0)
 

标题:

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的另类思考 

发表时间:

2009-4-12 15:17:17 

更新时间: 

2009-4-12 15:17:17 

关键词:

唐山 地震  

许博渊 作者文集

唐山地震三十周年,各类文章和报道都偏重于赞美唐山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无畏和唐山地震后的飞速发展。这些当然值得赞美,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中国历史上这样一场大的自然灾害,我们这样纪念是否全面?我的看法是,从宣传的角度,“将坏事变好事”加以利用是不错的,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问题是从防灾减灾工作考虑,重视如何“将坏事变好事”更为必要。就是说,要切切实实地从中吸取教训,以减少类似灾难的损失。

到现在为止,我只看到法新社的报道是从吸取教训的角度切入的。据7月29日的《参考消息》,法新社记者28日从北京发出一条新闻,引用专家的话说,在30年前的今天遭受上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后,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下一次地震。新闻引用了两位专家的话。一位是“中国地震局官员”,这位官员去年在一次会议上说:“近年来,新的工程项目,包括大型高层建设项目,突然间大量涌现。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一位专家是香港岭南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保罗·哈里斯。他考虑了与地震损失有关的环境问题。他说:砍伐森林和过度采矿等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加剧了滑坡的危险,也可能导致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增加。我没有根据怀疑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建筑的抗震性能,但心里总有一些不踏实:我国商品流通和服务行业中“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是否波及建筑领域?监理制度是否健全?各级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作为一个圈外人,我能看到的是,高层建筑如此高密度地挤在一起,一旦发生地震,连一块可以搭防震棚的地方都没有。

有这么一点担心,是因为北京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近日翻阅野史《明季北略》,其中有“丙寅五月初六纪异”一条。推算起来,丙寅年是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此条记载说:“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数万间,人两万余。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衙道门户。”此时,皇帝正在乾清宫吃饭,一太监扶着他往交泰殿跑,结果这太监被飞瓦击中头部死亡,“而乾清宫的御座、御案具翻倒”。可见这次地震强度不低,幸好发生在接近中午的"巳时",如果发生在夜里,损失将更大。

也许,相关部门的工作丝毫没有放松,即所谓内紧外松。不过,防灾减灾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必须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我们中国人习惯上不喜欢听晦气的话,好像说了不好的东西,或者不吉利的东西就会破坏好运,就会打击人的积极性,或者甚至影响安定团结。这种担心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必要的。

吸取经验教训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古人叫“吃一堑,长一智”,老百姓则说“长记性”。西方人说“聪敏的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被石头绊倒了,他站起来后,不是总结经验,查找跌倒的原因,而是为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而自豪,并且每次跌倒后都这样做,那我们就应该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智力是否健全了。据说日本人和我们相反,他们总是“杞人忧天”,好像头顶上的天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成日价惕惕然,惶惶然,看起来有点神经不正常,但他们的防灾减灾工作就是做得好,可见他们的“不正常”有点道理,并且得到了回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后,也都首先总结经验教训,很少有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大张旗鼓赞美抗灾的。例如去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前年印度洋海啸,人们都进行了反思,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

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应该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使其科学化,使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使其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总之,使其正常化。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9-4-12 15:17:17| 阅读 2717
评论 (0)
 
   

共 31  篇,第5/7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4-11-26 20:54:50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