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黄新原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黄新原 
部队: 炮2师   
部门: 4团高机连 
职别: 报话员 
电邮: xinyuan119@sohu.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回到娘家了,向战友们致敬! 
所有篇目(共109篇)
 

这是对 黄新原 个人博客主页第 30107 次访问

 

标题:

庆八一诗一首 

发表时间:

2012-7-31 11:48:57 

更新时间: 

2012-8-5 10:59:23  更新者: 解昌仁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2012top  

 

 

庆八一诗一首

 

黄新原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31 11:48:57| 阅读 4941
评论 (24)
 

标题:

为7.28作(诗四首) 

发表时间:

2012-7-28 0:21:40 

更新时间: 

2013-7-28 10:59:53  更新者: 张玉武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诗词  

   

7.28(诗四首)

 

黄新原

 

三十六年七二八,

阴阳有界恨无涯。

民生疲弊国运蹇,

大厦将倾地将塌。

一勾二十万冤魂,

泪蒸群山雨纷纷。

人祸连年天祸至,

上苍不佑我昆仑。

逢遭劫难必用兵,

疾如霹雳势如虹。

儿郎血汗和泪下,

江东父老子弟情。

华夏一山复一川,

同胞远去泪难干。

九霄合奏安魂曲,

劫波渡尽意安然。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28 0:21:40| 阅读 4660
评论 (17)
 

标题:

我喜欢的诗人 

发表时间:

2012-7-25 10:00:25 

更新时间: 

2012-7-30 11:22:19  更新者: 闫民校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我喜欢的诗人

 

黄新原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我读了不少现当代诗人的自由体诗。喜欢的诗人不少,李季、田间、闻捷、郭小川,贺敬之……

但回首望去,这些老一代诗人中,最让我激动的,还是贺敬之。记得1975年在天津464住院,手里有个小半导体,有一天上午,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在配乐中朗诵,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那震撼人心的音乐,一下把我吸引,我拿着半导体,躲开聊天的病友,一个人在走廊里,一直把这首足有几百行的诗听完,激动的心,就如擂鼓一样,无法自抑。可惜的是,我没有听见诗的作者和诗的标题,也不知道那浑厚的男中音朗诵者是谁,但内容我明白,是在歌颂雷锋。从那天起,我就一直警惕着我的收音机,想再搜寻这节目的重播。几天后,我又听到了,并且知道了,诗的名字叫《雷锋之歌》,作者贺敬之,朗诵者,天津人艺的马超。

也许是让那些年的样板戏给闹的,对收音机里的节目,如同就着白开水嚼蜡,听了就有想呕的感觉,打不起一点精神。但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惊喜,恰如饮琼浆啖珍馐,简直太爽了!打那起,我就注意了贺敬之。人有时不能不承认有先入为主的问题,一种感观的冲击,有时能让你记一辈子,让你只认他,不认旁人,我可能就有点这毛病。但有时我也不认这个理,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得到了一本贺敬之的《放歌集》,读起来,竟觉得篇篇上口,水平都很高。不怕战友们笑话,那段时间我就像着了魔似的,有空就在家里大声朗诵他的诗,吵得父母最后说,别在屋里嚎,上操场嚎去。

如今,我们这代人也过了“嚎”的年纪,曾经沧海,屡践巫山,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新奇激动的“玩艺”了,于是又回过头来炒过去的感觉,也奇怪,那些“冷饭”一炒就热,一热就香喷喷,这说明,人吃饱饭没事干,就要老了。

但不管怎样,是老了还是废了,能抓到香喷喷的东西享用就行,管人家说什么去。

下面我把《雷锋之歌》节选一段(这只是一小段),让战友们读读,看有没有那种让人昂扬激奋的年轻感觉(可惜没有配乐)。

 

《雷锋之歌》(节选)

 

贺敬之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注视。
从过去,到未来,
我在倾听……


八万里
风云变幻的天空啊,
今日是
几处阴?几处晴?


亿万人
脚步纷纷的道路上,
此刻呵
谁向西?谁向东?


哪里的土地上
青山不老,
红旗不倒,
大树长青?


哪里的母亲
能给我
纯洁的血液、
坚强的四肢、
明亮的眼睛?


让我一千次选择:
是你,
还是你呵
——
中国!


让我一万次寻找:
是你,
只有你呵
——
革命!


生,一千回,
生在
中国母亲的
怀抱里,


活,一万年,
活在
伟大毛泽东的
事业中!


呵,一切
都已经
证明过了……


一切一切呵
还在
证明——


这里有
永远
不会退化的
红色种子;


这里有
永远
不会中断的
灿烂前程!


看步步脚印……
望关山重重……


多少英雄呵
都在我们
行列中!


领我走,
教我行……

上一步呵,
一次新生!


……
滚滚湘江水呵,
闪闪延河的灯……

我怎能不
日日夜夜
梦魂牵绕?


……
上甘岭头雪呀,
越秀山下松……
使我怎能不
千番万回
 
热血沸腾? ……


望天安门上
那亲切的笑容——
我的眼里
常含热泪呵,

送新战士入伍,

听连营的号声——

我的心中
怎能不又
风起云涌?……


我迷恋
我们革命事业的
艰苦长途上——
 
一个斗争
接一个斗争!


我骄傲
我们阶级队伍的
生命群山中——
一个高峰
又一个高峰!……


!真正地
幸福呵!
何等地
光荣! ……


在今天,
我用滚烫的双手
抚摸着
我们的
红旗——


又一次把
母亲的
衣襟
牵动……


让我高呼吧!
看呵,
在我们的大地上,
在党的
摇篮中——


此刻,
又站起来
一个多么高大的
我们的
弟兄!……

让我呼唤你呵
呼唤你响亮的名字,
——
雷锋!


我看着
你青春的面容,
好象我再生的心脏
在胸中跳动……


我写下这两个字:
雷、锋” ——


我是在写呵
我们阶级的
整个新一代的
姓名;


我写下这两个字:
雷、锋” ——


 
我是在写呵
我的履历表中
家庭栏里:
我的弟兄。


你的年纪,
二十二岁——
是我年轻的弟弟呵,


你的生命
如此光辉——
却是我无比高大的
长兄!


……
我奔向你的面前!
带着
母亲给我的教训,
和我对你
手足的深情……


仿佛一刹那间
越过了
千山万岭……


!我象是
突然登上泰山,
站立在
日观峰顶……


我看见
海浪滔滔的
母亲怀中——
新一代的太阳
挥舞着云霞的红旗,
上升呵
上升!……

(新原按:这只是引子,后面还有几百行。)

 

下面我再给战友们推荐一首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它很有名,有段时间,我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的最棒的“信天游”之一,诗人把在延安学到的这种两句一韵的西北民歌体,用在描绘南方山水上,演绎得出神入化。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是诗情啊,是爱情?

都在漓江春水中!

 

  三花酒掺一份漓江水,

祖国啊,对你的爱情百年醉……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25 10:00:25| 阅读 2234
评论 (7)
 

标题:

哑巴红军传奇(节选) 

发表时间:

2012-7-20 13:33:23 

更新时间: 

2012-8-5 21:16:01  更新者: 张秋一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哑巴红军传奇(节选)

 

纪红建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20 13:33:23| 阅读 11716
评论 (20)
 

标题:

新中国的第一次定级 

发表时间:

2012-7-19 20:24:36 

更新时间: 

2012-7-23 23:40:59  更新者: 史黎晴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新中国的第一次定级

 黄新原

 

    (看了永志发的《老一代领导人的月薪》,让我想起多年前曾应朋友之约写的一篇关于工资的文章,今天把它找出来,作些删减,贴出来给战友们看看,与永志作个呼应。实在抱歉,我向来主张在博客上写短文章,但这篇东西有点长。)

 

19566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改革,它奠定了此后长达30年之久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基础,同时对新中国吏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此级别成为中国除农民以外各类社会人群政治经济生活排序的重要标尺。

此次工改的基本动因,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分配制度的混乱。

建国之初,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刚进城的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享受供给制,而旧有人员,包括工人、店员、技术人员、教师、职员等,则享受工资制,全国工资等级没有统一体系,并行的工资标准多达数百种。

于是国家决定自19557月份起,先行在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货币工资制。从而拉开全国工资改革的序幕。

这次工改,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分配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把干部分为30个行政级;企业工人分为8个(个别工种为7个)技术等级,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等级系列。且各系列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如文艺一级相当于行政8级;高教8级相当于行政17级等。

与此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费用水平、交通以及工资状况,并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工资区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规定以一类地区为基准,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如北京属6类地区、上海属8类地区、西宁属11类地区。

定级标准采用一职数级、等级线上下交叉的做法,依据职务,参考德才和资历进行评定。大致为正部3-5级;副部5-8级;正局8-10级;副局9-12级,等等。定多少级拿多少工资。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比例,约为211,全员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当时机构设置还没有后来那样严格明确,有些单位,因其特殊性,配备干部级别很高,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行政三级,该校10级、11级的中层干部也为数不少。再如我访问的一位老伯,行政10级,是当时中宣部科学处副处长(处长于光远),而文艺处处长丁玲是7级。

有种说法:当时东北出来的干部定级时都占便宜。我为此与几位朋友交换意见。有人说,有一定道理。因为东北当时的工业最发达,工业领域的干部最健全,而且东北大区的政权建设因为比别的地区早,可谓五脏具全。全国一解放,各地都需要管理工业的干部,如果在东北要是一个厂长,到其他地区新建的工业基地就可能当局长,而如果这种调动是在定级之前,要参考职务,就能占便宜。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确实是这种情况。他1944年参加革命,在东北一个煤矿当支部书记,当时国民党军队大批出关,要在几个月之内消灭“共军”,与解放军的战斗十分激烈频繁,著名的“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就是在这一时期。当时两军不断拉锯,他所在的矿一会让国民党占了,一会又被解放军夺回来,敌人一占,他就领导工人护矿,解放军一占,他就组织工人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生产和群众工作经验。结果辽沈战役后,他随军南下,在某省当了工业厅的副厅长,1956年定为12级。以他的资历,就算比较“便宜”了。

但总的讲,这次定级以德才资为基础,综合考察干部,所做的工作应该说基本是公平的。

这次工改后,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改由个人负担,同时,工作人员住用公家房屋和使用公家家具、水电,一律缴租、纳费。关于这些费用的数额,许多老人已经没有概念,我访问的一位专门管理此类事务的老同志说,他印象中只有几角或几分钱。

有资料说,当时的外交部长助理乔冠华和新闻司司长龚澎夫妇的工资加在一起是486元,他们住的一套单元房,所有家具由外交部总务司配备,其中双人床租金每月8角;沙发12角;单人床25分;小方凳8分;饭桌4角;衣厨3角;写字台1元。冯景元的《解读毛泽东1968年的一份家庭生活收支账》一文透露,毛泽东住中南海的房子也要按规定交付房租。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毛泽东的家庭开支主要为9项,其中主食450元;副食120元;日用开销33元。这一标准一直持续到1968年,日用开销才长至92.96元。这种生活标准已经超出毛泽东(404.8元)和江青(243元)工资的总和。说明毛泽东的家庭和中国普通百姓的家庭一样,工资收入主要用来糊口,吃饭占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

当我调查一些关于当时房租的情况时,曾问到一位朋友,他脱口而出说“那时候根本不用交房租,我都没听说过。”当我拿出当时的文件给他看时,他又说,“那什么人可以不交房租呢?”我想,如果毛泽东都要交房租,那恐怕除了农民以外,只要住房,没有人可以不交房租。

在这次定级中,旧吏制中的品位分类色彩仍很浓重,注重的是级别而非职务,同是局长或县长,其行政级别和工资待遇往往存在不小差别,工作调动,级随人走。职务只决定权责和任务,级别才决定地位和报酬,因此出现很多官大职小、职大官小或有官无职的现象。如当时各中央局不少1112级干部,职务只是干事。军队各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中,10级、11级、12级的干事、参谋、助理和教员也很常见。如作家孙犁,行政9级,职务只是天津日报的副刊编辑。而当时以行政13级划线,13级以上享受高级干部待遇,则是典型的品位分类

定级过后,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绝大多数干部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但也有个别干部因各种原因导致低评而出现思想问题。低评的原因大致有几种:一是资历与职务的矛盾。有的干部资历很老,但评级时的职务不同,级别也往往有区别。如我曾访问的3位老同志,都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战友,其中一位在1948年解放石家庄时因是工人出身,被抽调到工厂任厂长,后调入北京,仍为厂长,结果定级时,其他二位被评为10级,他却被评为12级。

再有,同样职务,因资格不同,评级也会有差异。一位军队老人告诉我,评级时他是团参谋长,因是1942年以前入伍,被评为副团,14级;同样是团参谋长,1942年以后入伍,即被评为准团,15级。据他回忆,部队授衔,资格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是正师职,如果是红军,即可授少将,不是红军则只能授大校,级别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差别。访问中老人还谈到一些意外情况,如因参加革命时年龄小,记不清具体时间,按印象填表,正好晚于评级的几个基准日期(如193776日、194592日、1949930日),都可能使评级受到影响。

这次评级,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外人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甚至被高评。最典型的例子是宋庆龄被评为行政一级,工资为579.5元,而毛刘周朱等领袖则评为行政二级,工资404.8元。茅盾是文化部长,定4级;而周扬当时是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只定6级;广大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胸怀普遍赞赏,并欣然领受,特别一些本身曾是民族实业家的部长省长,并不看重俸禄,而是看重国家给的品位,当时的知识界文化界,也都愿意收名定价于此次定级,如梅兰芳,被评为文艺一级,甘愿只拿336元。关肃霜评级时,自请评为文艺二级,工资从800元直降到280元。

 

实行工资制后,作家可以在文艺级与行政级之间自由选择。如果选择文艺级,比行政级工资高,但有不少人都选择了行政级。这除了当时“克己”的时代氛围所致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选择行政级可以按级别看文件、听报告,甚至决定能否订阅《参考消息》,以及享有相应的医疗待遇等等。如赵树理,是行政10级,209.9元,而他同时可以评文艺3级,可拿270元,赵树理选择了定行政级。剧作家邢野当时可评为行政11级,工资193.5元,同时可评为文艺3级。工资230元,他也选择了行政级。

像冰心、张天翼、周立波、艾青等一批作家,都被评为文艺一级。

大学教授在此之前其实都有级别,但同样重视此次评级。陈寅恪、梁思成、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力、季羡林、林徽因、郭绍虞、钟敬文等被评为一级。全国当时共评出一级教授56名,评审极为严格。有的全省只有一个一级教授,有的省一个也没有。而如吴组缃、陈子展、吴宓、谭其骧、胡曲园、王造时、朱东润、黄昆等各学科“泰斗”级学者,仅评为二级教授。

季羡林曾解释当时工资的含义,他是一级教授,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津贴100元,共445元。而吃一次莫斯科餐厅,约为1.52元,汤菜俱全,有黄油面包,还有一杯啤酒。

当时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即党员比非党员同级要少拿一定比例的工资,这在知识界十分突出,这个比例是,工资200元以上者少拿2%100-200元者,少拿1%。如6类地区二级教授工资为287.5元,党员教授则拿281.7元;高教8级的讲师为106元,党员则拿104.9元。一位党员老教授对笔者说:当年那是很光荣的事

前面说过的那三位同时参加革命的老人,我当时分别做了访问,他们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80年代,无论军队和地方干部,都在原来级别基础上上调一级,但这次上调却截止到行政10级,也就是说,你原来是10级或以上者,就不再上调。这就出现了所谓“老10级”,和从原来的11级上调后的“新10级”。翻译家戈宝权就被人戏称为“老10级”。那位当过中宣部科学处副处长、当时年已9旬的老人很自豪地告诉我:“我是老10级,而某某(指自己的战友)是新10级。”情态颇似老小孩。后来经我确认,被他“贬低”的那位老人其实也是“老10级”。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19 20:24:36| 阅读 3954
评论 (18)
 
   

共 109  篇,第15/22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5-22 8:46:10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